APP下载

新媒体冲击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语用转型

2015-05-30张凌彦

2015年47期
关键词:主持人新媒体

作者简介:张凌彦(1981.10-),女,汉族,吉林人,硕士学历,讲师,研究方向:媒体语言学。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类新兴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占据了媒介市场的很大比例,也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原有地位。作为传统媒体中最具生命力的电视,当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电视节目主持人又是一档栏目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他们能否适应当下媒体市场的转变,直接关系到电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从电视节目主持人语用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寻求符合时代发展的语用形式,以迎接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新媒体;主持人;语用转型

我国真正意义的节目主持人从出现至今大概有三四十年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进,科技的发展,受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大量境外媒体栏目的引入,再加之媒介经营体制的产业化、市场化的转型,使节目主持人面临一系列的调整和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使原有的栏目以及主持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大量主持人开始到国外进修,丰富自己的头脑,接受新鲜的技术、理念,更新栏目定位。但是,电视节目能否跟上时代的脚步,出了上述几点以外,还需要在语言表达上下一番功夫。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新的节目样式,主创人员对节目的制作的创新意识也推动了节目主持人语用方式的转型,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创新,最终都要通过节目主持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一、节目主持人语用的本色展现

原有的广播电视媒介是一种宣传工具,主持人在其中起到一个“传声筒”的作用,换句话说,主持人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加上自己的见解、态度、看法。而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递更迅速、更快捷,言论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媒体“一言堂”式的新闻播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传统媒体主持人的话语方式也逐渐不为受众所喜爱和接受,因此,新形势下,必须要求主持人的语用回归本色,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的、平等的、能够站在百姓的视角并传出百姓声音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正如迈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媒介本身的形式特征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一种很独特的发人深思的见解。但是我们始终关注的是内容,如果将媒介看作是一种信息,我们就会根据现实社会文化语境,摒弃高台教化式的传播风格和形式,用自己的语言态度告诉每一个接受者:媒介的不可接近的尊严已经消解——在传播媒介面前,我们是平等的,我们是朋友!”一个在全媒体时代生存并发展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把自己看作是观众的朋友,能够和观众一起看节目,引导观众看节目,这样的身份设定,才能使其拥有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表述方式。也许有人会认为,新闻节目主播不能将自己的“身份”降低,不能丧失自己的“尊严”,其实不然,新闻也是大众的新闻,无论是政治性新闻还是民生新闻,民众是它的最终消费者,没有民众的接受,新闻就无的放矢,因此,新闻节目主播更要弱化自己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让受众能够更好的接受他的信息传播,更好的接受信息的意义,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当今的电视媒介传播中,那些“以貌取人”的传统评判标准已经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语言表达个性、亲民的主持人。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选用一位貌不惊人的人担任新闻主持人,有人这样形容他:“节目开始时,在明亮的背景灯光下,库拉尔特坐在一张高教凳子上,呈黑色剪影,随着一阵嘹亮的小号声,剪影消失了,这位和蔼可亲的库尔特大叔出现爱人们面前……”就是这样一位亲民的主持人,用生活化、民俗画的形象,平民化的言语,平等的言语沟通方式,引领受众走进新闻实践,分析新闻背景,了解新闻人物,这样的表现形式也逐渐成为主持人的主流语用方式。

二、主体精神的体现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使用者主体精神的体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都是各种文化、各种精神的自我实现,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支持,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任何一种语言状态都是思想的展现。语言和文字一样,都是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同一时期的语言处在不同的语境之下,也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反映在当今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用实际中,即展现为由被动的、机械的复制性表达,转变为主动的、能动的纪实语言形态。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与新媒体的冲击、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一种内心情感、灵魂的沟通,语言只是一种媒介。而其中心灵的沟通恰恰是最难把握和产生共鸣的。只有从心发出的带有主体精神的真实的声音,才能打动受众。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他更是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己对待事物的见解,当我们与受众讨论一个话题的时候,应随时有能力并恰当的将自己的主体精神融入到节目当中,这样才能与受众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

三、主持人语用的个性化发展

洪堡德说:“语言是精神的不由自主的流射”,也就是说,语言是个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模式,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个性、本色的表达。因此,个性化的节目主持人不仅仅体现在服装、化妆等外在的表现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的个性化,这也是应对新媒体冲击的一个法宝。白岩松是央视著名的主持人,他没有帅气的外表,没有深沉的声音,也没有亲民的笑容,但是他的采访和主持却得到很多受众的认可,他的语言个性张扬,充满激情,正直率性,他在尝试用本真、能动的语言与采访者或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真诚的对话。也有人认为,他的这种咄咄逼人式的采访使得采访者显得有些尴尬,因为他不友善、不亲切,而这些所谓的“规则”都应该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应该随不同的语境与话题而变化,在任何一种社会空间下,都不能以一种不变的语用方式对待每一次节目主持,只要处在一个合理的“度”之内,每个主持人都应该有充分发挥自己语言个性的空间。再如,刚刚退休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同行都称她为“敬大姐”,不仅仅因为她年纪偏长,更因为她的主持语言柔和、亲切,就像邻家大姐一样。她的风格与白岩松迥然不同,这也正与她的个性相关。她本人就是一个很善良、温和的人,时时处处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她的采访中,没有犀利的语言,有的只是新闻背后的真实,她不以收视率为最终目的,而以挖掘事实真相为目标,尽管有时真相并不一定吸引人,也不一定能产生很大的轰动效应,但是这就是敬一丹,就是她的个性。我们不能把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特征局限在一个时代下,也不能将其局限在一种框架内,它毕竟是靠人的思维支撑的,是有个性特征的。

正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越这样说过:“我可以用我的语言,我可以用我的做人方式,可以用我的姿态传达给观众一种观念——你可以非常坦诚地、真实地、个性地、快乐的、踏实地生活,这就行了,所有的人对这个世界最大感激就是活好你自己”。刘元元也曾说过:“有些时候心和嘴是人体内最遥远的两级。我们时时处处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礼仪之邦,人人使用礼貌用语,但谁也不表达真实的内心。我们禁不住讲些实话,是因为不想看到身边的生活一天天变得不可爱。”这些话真实的反映了新时期主持人的想法,也正是她们个性的展现。试想,生活中,如果我们身边都是一些仅会使用礼貌用语而不说实话的人,我们的生存环境该是多么虚假。电视也如此,如果节目主持人仅说大话、空话、好话、套话,不说实话,缺乏个性化,那么这样的栏目也不会有生存的价值,这样的媒介也终将被淘汰。(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传播系)

参考文献:

[1]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

[2]陆晔.两只手玩转西方电视[J].《新周刊》.1998,8

[3]王宇红.张越:活好你自己[J].语文建设.2000.11

[4]王宇红.用自己的声音说话[J].语文建设.2000.11

猜你喜欢

主持人新媒体
主持人语
小小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