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效课堂内涵的理解与思考

2015-05-30谢健陈文略

中国市场 2015年44期
关键词:核心要素评价标准人本主义

谢健 陈文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深入,高效课堂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追捧。然而在大力开展高效课堂的同时,很多教师对其内涵的理解落入窠臼,趋于片面,甚至僵化,评价过程越来越以教学和教师为中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情感需求完全被架空。文章主要以“以人为本”的角度阐述高效课堂,颠覆传统高效课堂,纠正目前高效课堂的一些弊病,指出“学生为本”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和可行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误区;人本主义;核心要素;评价标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4.164

目前高效课堂开展有较高普及度,颇受学校领导重视,收效也初见端倪,但教师很少注意情感、价值、态度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很多教师把高效课堂中的“高效”曲解,其落脚点基本上是和教学效率、形式、学生成绩挂钩,评价过于单一,所谓的“高效”只不过是打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幌子,继续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1 高效课堂内涵的几大误区

1.1 时间利用率高即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即时间战,以较少时间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成果。如把教学效率定义为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课堂投入比值,则时间投入越少,教学效率越高即为高效;以时间认识教学,备课时把教学环节限制在规定时间内,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没有学生思考和表达情感的时间。

1.2 教学方法多元化即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高效性与多样化教学方法相关联,课堂气氛越活跃,教学形式越丰富,学生积极性越高,课堂就越具有高效性,换言之高效即最大程度变换教学形式与方法。如课上学生辩论、讨论、反问,或讲故事、角色互换、看视频,气氛浓烈。仅从课堂丰富程度看,方法的确灵活多样,学生参与度高,但从思维状态看,教学目标模糊,重点不突出,教学形式偏离课本和教学大纲,学生被多彩好玩的课堂迷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不到提高;从互动性看,此课堂是以学生取乐、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师生交流浮于表面,问题得不到深层挖掘,学生成为老师配角,连教学互动都算不上,更别说高效。

1.3 高效课堂评价标准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目标的把握和教学策略的施展成为课堂评价的关注点,也是反映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现“以学论教”成为新课改的亮点,课堂评价视角由教师转向学生,评价重心由“教”转向“学”。但受以往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有人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作为标尺,如老师当堂测验,学生答得既快又好就看作高效,否则就是低效或无效。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分数高,成绩好,就认为实施方式对,效果好。

2 传统高效课堂与人本主义高效课堂的对比

传统高效课堂中高效可用“多”、“快”、“好”、“省”来概括。多即学生掌握知识、解题技能和方法多;快即知识点掌握快,回答快,做题快;好即教学效果好,做题能力强,考试成绩好,学校和家长评价好;省即传授知识和课堂训练时间与周期短。具体讲,传统高效课堂包涵:一是课堂知识达成率高,即课堂检测分数高;二是时间利用率高,即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和方法;三是教学气氛好,即课堂活跃,教学形式多样,学生积极主动。传统高效课堂在理解高效时循规蹈矩,实则是应试教育的“翻版”。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自我概念”塑造,在课堂上承认和满足学生多种情感需求,提倡“有意义学习”和“学会学习”。其也承认传统高效课堂的内涵,但侧重于在高效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传统高效课堂中多、快、好、省的目标虽已达到,但学生学得是否快乐、轻松、有意义,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是教师经常忽略的。人本主义高效课堂中的学生是被看成完整的人,知识掌握、分数成绩等硬性指标只是教学目标中的一小部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鼓励、欣赏、好奇、尊重、信任、兴趣、个性等情感需求,也需要培养诸如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韧性、毅力、独立自主等精神品质。传统高效课堂和人本主义高效课堂是不一样的,后者更能让人精神愉悦,得到可持续发展,受益终生,前者局限于记忆和操作熟练度,是短期效应。若传统高效课堂是脑力高速运转和教学形式多姿多彩来构建的知识体系,则人本主义高效课堂是快乐幸福地获得对自身有帮助的知识和其他素养。

3 构建人本主义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

3.1 教师高尚的道德素养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敬业爱生、淡泊名利、因材施教、创新进取等均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体现,特别是热爱、尊重学生成为师德的首要内容。师德是打造人本主义高效课堂的前提。首先,教师应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批判权威,乐于实践等优秀素质;其次,教师应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谦虚治学的态度,锐意创新,大胆探索教法学法,激发学习热情和聪明才智。打造人本高效课堂,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在综合素质方面不断修炼自己,提升个人魅力,做学生心目中的“心灵使者”。

3.2 开放的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创新意识”。首先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要注重学生参与和体验;灵活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操作、感受、体验、表达、交流和分享机会,体现“以生为本”的真正内涵,如课堂上尝试探究式、小组讨论式、学案式、讲练结合式等模式。其次要求教师教学形式不拘一格,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都应提倡。在保证课堂秩序情况下应鼓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意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参与交流和回答问题时,其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视角是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3.3 民主的师生地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新课改中提倡的理念,教师如何“导”是关键,“导”的过程是否尊重学生,是否只顾主导忽略主体,是否摆弄教师权威形象,这些问题也是高效课堂要解决的。突出学生主体性是其本质核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能动性强,内心积极向上,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相信学生,积极配合学生学习过程,而不是牢牢掌控和强迫。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多争取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足够思考空间,让其去感悟、探索、体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4 安全的教学心理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学心理氛围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创造优良教学心理氛围就须培养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要关爱、理解和接受学生,抓住学生知识和情感需求,差生优生坦诚平等对待,学生也尊重教师,师生彼此理解和信任,同学间互相帮助、关心、谦让,在此环境下学生有心理安全,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质疑权威,敢于交流,张扬个性。

4 人本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4.1 是否给予学生情感体验机会

情感体验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并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中表情木然、严肃,状态消极懒慵,情绪变化反常。情感体验只有在知识和情感交流过程中才能體现出来,交流的前提是师生关系融洽、民主,无思想包袱,发散和求异思维得到肯定、鼓励、赏识。在此交流环境下,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4.2 学生是否提升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课堂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点和学会解题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能横向纵向联系和比较知识,对分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构建出知识框架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其有很强的分析和归纳问题能力,这些正是人本高效课堂中提倡的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所需能力。

4.3 学生是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无法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是失败的。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效果不会有帮助,只会造成事倍功半。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让学习更轻松,更容易。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怎样根据实际量身定制相应学习方法。当学生知道如何做,学科基本知识、技能和迁移应用能力就容易掌握,人本高效课堂就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4.4 学生是否批判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

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完成的,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配角。教师不是权威,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一切学生都可批评指正,甚至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应发扬民主作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让其在课堂畅所欲言,大胆犯错;学生可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合作探究、质疑,表达自己的学习愿望,以得到教师关注,使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5 结 论

高效课堂内涵阐释和评价是综合考虑且复杂的问题,虽仅从人本主义角度去思考可能有失偏颇,但给我们一个启示:教学始终需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不能拿硬性指标去看待学生,而应从学生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考虑,才能走出传统保守高效课堂的魔咒,让科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使人本主义高效课堂成为一种价值追求,为新课程改革引领前锋。

参考文献:

[1]许方文.高效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的理性思考[J].文教资料,2010(3).

[2]伍兴春,冯仲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3]王新民,刘小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报),2008(1).

[4]秦丽楠.关于高校课堂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孙常春.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J].实践讲堂,2013(7).

[6]赵徽,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核心要素评价标准人本主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特色彰显 品在其中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