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党法治:政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15-05-30王赟

2015年47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

王赟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调“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显然这不是一项权宜之计,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从政党现代化的高度对于时代要求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本文从政党法治建设的视角入手,来探讨其与政党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完善政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及其路径选择。

关键词:政党法治;政党现代化;路径选择

一、政党现代化与政党法治的基本内涵

(一)政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政党现代化的概念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王长江教授把政党现代化定义为“就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过程”①他是从政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着眼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规范化这一角度来定义的;还有的学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现代化的区别,立足于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来界定政党现代化的内涵,沈宝祥教授认为“党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民主化和制度化。制度要体现民主,民主要靠制度来保证。此外,我们的思想观念、党员干部的素质、党组织的管理等方面都有个现代化的问题”②,他定义政党现代化时虽强调制度和机制建设,但也涉及到了党员的素质建设。

本人较认同王教授的观点,因为他的这一定义在回答了政党现代化本质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政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事实上也告诉我们政党现代化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政治现象,这也就承认了政党改革是政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二)政党法治的定义

政党法治当然不同于政党人治。政党法治是政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关于政党法治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王韶兴教授,他认为所谓政党法治是指“以政党章程和国家宪法为政党活动的总规范,以政党法律和国家法律对政党权实行规制的政党管理模式。”③他这里提到的政党法律是指有关政党自身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通称,而政党章程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可以称之为党内宪法。此外,王韶兴又从政党治理的主体、客体、目标、原则、依据、形态及其与法治国家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政党法治的内涵。由此我们知道政党法治既是现代化社会作为法治社会向政党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又是提升政党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二、政党法治是政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政党现代化重要表现是政党法治

对于一个带领现代化建设的政党,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改善政党结构、功能、机制,并不断加强政党治理,使自身的运作得以科学化、制度化,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向政党提出的必然要求,政党运作的法治化是政党现代化的本质体现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大多数政党的认同。事实上,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则成熟的多,但仍有很多过时的、不合民主政治发展的地方。而对于缺少法治传统的国家来说,这种现象更是普遍,因此,政党活动的法治化建设对于所有的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政党现代化重要途径是政党法治

政党法治不仅是政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它更为政党活动提供了有序的制度环境,为政党现代化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选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政党法治推动了政党执政理念的现代化。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现代化最首要的是政党执政理念的现代化,政党法治不仅是政党的治理模式,更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执政理念。政党法治反对“人治”,它倡导的是以法治精神为引导,通过构建一系列配套的法治体制来推进政党的法治化,所以政党法治又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形态,它将党章、宪法的具体条文“活化”为执政理念。特别是对于在法治精神贫瘠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政党法治更是我们提高执政能力,实现执政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其次,政党法治有利于实现政党现代化的管理。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党自身的内部管理,有学者认为政党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稳定的组织结构、明确的党员权利、义务的法制化,这种说法还是很全面地概括了政党管理现代化的特点的,政党法治通过政党法和国家宪法规定党的组织结构,为党的组织结构的完善和组织体系的健全做了规范化的规定,使得政党组织结构的构架与运作有章可循,进而实现由政党管理向政党治理的现代化转变。

最后,政党法治有利于推进执政方式现代化。执政方式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民主和科学化的内容;二是运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这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执政方式的科学性,在运作中表现为制度化,即民主科学的执政机制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固定下来以便于监督。对于政党执政内容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而言,最有效的保障莫过于法治,政党依法执政就是借助立法机关这个平台,善于把自身代表民意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就保证了党内民主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三、政党现代化途径的法律角度思考

(一)树立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党的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和动力,又是政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之一。因此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建立健全真正代表民意的法律和党内法规,使得党和国家的一切活动都有法可依。政党只有树立法治理念,将法律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准绳,才能为实现政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外,大力创新党内法规,一方面落实宪法和党章的各项原则,保障党员的各项权利,另外创新各种途径来加强党员的法律意识,进而自觉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从而打造出现代法治型社会的合格党员。

(二)用法治强化政党治理的规范性

当今世界,实现由政党管理到政党治理进而实现善治是政党现代化的目标。而政党治理的规范性,需要法律提供切实的保障。强化政党管理的现代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党内管理的法制化,这表现在首先党内有完整的法治管理体系,有一系列的党执政的规章制度做支撑,这样能够使得党的各种工作有法可循有章可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治,试想如果一个政党管理方式没有章法可循,那这一定是一个混乱的政党,其管理效率必然会降低,更不用说政党治理的规范化,而政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也会骤然下降,执政地位也会动摇。同时,也要加强政党自身治理,以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为引导实现政党善管到善治的逐步转型。

(三)坚持依法执政来推进政党执政方式的现代化

新形势下,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最迫切的要求是坚持依法执政,坚持政党执政方式的法治化和规范化。这就要求党在执政活动中,始终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运用法律规范行使权力的能力进而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各级党组和领导人要发挥带头遵法守法的作用,坚持各项活动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党要善于将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律的途径上升为国家大政方针进而保证有效的有效的贯彻实施。如果政党执政方式离开了法律,缺乏法律和制度的规范,那么党就难以保证正确的执政和领导,也就有失去政党公信力的危险,因此新时期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执政方式的现代化依法执政也就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注解:

①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J].1999一10.

③王韶兴.政党政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王韶兴;《政党政治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万纪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及途径》,福州党校学报,2015年第1期。

[4]刘红凛:《政党规范的形式与效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3).

[5]肖金明:《论通过党内法治推进党内治理——兼论党内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关联》,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6]俞可平《依法治国必先依法治党》[N].学习时报,2010-03-15(03版)。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
我国社会保障理念演进与路径选择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做好青少年工作,培养接班人素养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