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民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5-05-30许莎

2015年4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许莎,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

摘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合理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了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民族高校应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长治久安问题,因此,应该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放到一个战略地位来看待。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一)民族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因素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并没有适应新形势,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仍然以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培养为主。从专业设置来看,学校为了成为综合性大学,盲目地追求热门专业,各学校专业严重趋同,民族高校也不例外。

2.忽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大部分民族高校并没有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环节,创业教育没有统一规划的体系,仅仅局限在举办一些创业竞赛活动或是开办创业培训班。此外,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匮乏,也没有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本土特色的优秀教材。

3.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还远远不够。目前,民族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停留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就业形势的分析上。缺乏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技巧的指导,就业心态的引导等。最主要的是,就业指导是大一统的,多是面向大众群体学生,而忽视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及其就业中的特殊性要求,缺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色辅导和个别的教育。

(二)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因素

1.专业知识面较窄,计算机和英语技能较差。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很少能接触到计算机和网络,虽然学校有计算机的公共课程,但是其计算机水平依然不是很高。进入高校前也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学习,进入学校后,面对汉语和英语的“双语”学习环境更是很吃力,导致英语过级率很低。而计算机与英语技能要求,则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2.汉语水平较低,汉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差。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些地方一般都采用民族语言为第一语言,学生很少有时间接触汉语。即使现在接受“双语”教育的,对汉语的掌握也是属于基础汉语阶段。汉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差,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沟通及面试的应对能力,直接影响了就业。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较落后,对返乡创业与异地就业心存抵触

1.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由于受地方经济条件、接受教育水平、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观念过于保守,觉得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不强,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加上乡土观念严重,语言障碍等,很少有走出去寻求就业机会的意识,毕业后希望能求助父母或是政府给安排工作。

2.就业渠道狭窄,多选择返乡就业,流动性差。少数民族大学生受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学毕业后一般都会选择返乡就业,但也只是回到民族地区的大城市去寻求就业机会,而不愿意去民族地区的小乡镇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致使了少数民族学生择业空间小,就业流动性差。

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特点,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民族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要从根本上缓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民族高校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优化教学资源,设置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色课程,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与汉族学生相比,由于语言环境、受教育水平等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族高校必须要优化教学资源,调整民族高校专业结构,设置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色课程,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学校必须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改变学习汉语只是为了应对考试的观念。多开设 “双语”课程、汉语阅读课程,组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演讲比赛等;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习惯,在日常交流中尽可能的使用汉语交流;其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计算机和英语水平较低的情况,可以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相关的计算机和英语课程;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应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必须贯穿整个大学生涯。

2.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民族高校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把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课程始终。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进行特殊的心理指导,引导其在就业中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3.加强就业观、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多元化的就业观念。由于受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家庭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择业时,多选择返乡就业,就业竞争中也缺乏主动性。学校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多元化的就业观念,主动走出去寻求就业机会。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去到基层发展自己,到民族地区之外去发展自己。

(三)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民族高校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民族风俗和特色优势,应该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利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创业知识,结合本民族的特色优势,进行创业实践。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围绕少数民族地区区情进行,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特色优势,打造民族品牌特色创业。

三、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涉及到教育体制、就业制度、劳动力市场、学生培养、风俗习惯等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来说,主要是民族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做出适时的转变,而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供需矛盾。相较于汉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还有其自身特有的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民族高校应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中心,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就业。(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易玉梅,彭志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30-32.

[2]蔡文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回家乡就业观念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17)(03):1-5.

[3]郝娜,李光明.新疆民汉大学生就业差异比较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02):116-117.

[4]刘会,刘艳.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01):76-8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