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危机到契机

2015-05-30马峰

艺术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皮亚杰儿童心理儿童

马峰

摘 要:自我中心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在系统阐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自我中心的理解,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从儿童发展的视角,更全面的考察这种现象。

关键词:儿童自我中心;儿童发展

1 什么是儿童的自我中心

1.1 皮亚杰的解释

在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中,皮亚杰发现儿童普遍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世界,认为太阳是跟着自己走的,知道自己有哥哥,却无法理解自己是哥哥的弟弟。对于此种现象,皮亚杰称为“自我中心主义”,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对于学前儿童,自我中心主要表现在言语、社会情绪、现实观念、空间观念、判斷和推理等方面。

皮亚杰认为儿童自我中心是“一种稳定的和无意义的认识错觉,是智慧的最初的中心化的形式,缺乏智力的互反性和相对性”,可以看出,在皮亚杰看来,尽管儿童自我中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它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低级水平的表现,并认为,这种状况将会随着智慧的成长,图示的不断完善,在同“社会化”这一要求相冲突的过程中,最终归于消亡,实现去中心化,这种转变从根本上说是儿童智慧立场的改变。

1.2 维果斯基的解释

维果斯基对儿童自我中心的研究开始于对皮亚杰儿童中心言语的批判,他认为皮亚杰没有正确理解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不懂得它的真正意义以及它与内部言语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自我中心言语是向内部言语的过渡,是从心理间机能向心理内部机能过渡的过程中的现象之一,而这种过渡是所有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共同规律。另外,自我中心言语并不会消失,而是在学龄期转化为内部言语。

但是,维果斯基通过实验,认为儿童自我中心现象是现实存在的,是儿童的一种心理发展特点,但是,对其产生的原因及机制,维果斯基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儿童的自发概念缺乏系统性,概念间的共同性关系不够发展”。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在由自生概念交织而成的思想里存在的概念之间的特殊共性关系”,相比成人,儿童的概念与客体的关系更为直接,儿童根据自己的概念体系建构世界,不断的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内化。另外,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很早就出现社会化,儿童正是在其内部社会化的基础上逐步个体化,从而实现了发展。可以说,儿童自我中心对于儿童的发展意义重大。

1.3 对儿童自我中心研究的新进展

继皮亚杰提出儿童自我中心之后,有一些学者,如前苏联奥布霍娃等心理学家,追随皮亚杰的脚步,用同样的实验方法考察现代儿童,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三山实验”过于复杂。例如,马丁·休斯通过“警察与小孩”的实验,证明幼儿可以理解别人的观点,其与“三山实验”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设计的是一个生动的、符合儿童实际生活的情景,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人们普遍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并不像皮亚杰估计的那样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理论成为研究儿童心理表征和心理理解状况的一种重要范式。这一理论尽管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却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因为它对儿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镜像神经元的发现,研究者们可以更深入的对儿童心理理论进行考察,这使人们能更清晰地理解儿童自我中心,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为儿童自我中心提供了依据。

2 如何看待儿童自我中心

2.1 自我中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

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每一种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特征且关系复杂,如何更有效的理解它们呢?自我中心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它使儿童可以将周围事物纳入到自己的概念体系中,尽管这可能会出现偏差,但却可以提高认识效率。从心理理论的角度来说,儿童要形成心理理论,首,要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进而理解别人的观念及行为,而这一切的前提应该是儿童需要认识自己。因此,可以说,儿童正是借助自我中心这一工具,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周围世界及其与自己的关系。

2.2 自我中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应正视其存在

大量实验已经证明,自我中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儿童眼中,整个世界都是以他们为中心的。例如,他们会将各种事物都看做是有目的的,并把自己看作这种目的的解释者。从个体发生的角度看,个体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当需要满足遇到障碍时,才会选择转换立场,这也可以说明自我中心在儿童中广泛存在。因而,在教育中,应该承认这种规律的,注意在教育过程中观察儿童自我中心的种种表现,以便于采取适宜的方式,适应这种规律,促进儿童的发展。

2.3 儿童自我中心是动态发展的,应注重其阶段特征

皮亚杰的实验展示了儿童自我中心的种种表现,也显示出其阶段性。从认识的角度,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把自身与其他客体区分开来;前运算阶段,表现为不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具体运算阶段,表现为感性事件和智力结构;而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则表现为不能区分自己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可以看出,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其自我中心的表现也有质的飞跃,在发展过程中,自我中心与去中心化总是不断冲突,在取得一定的平衡之后,就又会在此基础上出现新的冲突,儿童正是在冲突中实现发展的,即使在儿童认识能力足够高的时候,自我中心仍然存在,只是形式不同。在教育中,我们应注重儿童自我中心的阶段性特征,适时采取不同的方法。

2.4 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具有个体差异性

面临相同的情景,不同儿童会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自我中心水平的不同,尤其表现在观点采择方面,许多研究者对儿童的观点采择进行了研究。例如,我国学者张文新、林崇通过实验,指出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4年级,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差异显著,表明这时期儿童观点采择能力迅速发展,而到4年级之后,发展速度缓慢,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中心处于迅速变动的阶段,其发展水平受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积极发现这种差异,并施以个性化教育方式。

2.5 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儿童的自我中心

皮亚杰认为,绝无单纯的理智动作,其中夹杂着无数的情感、兴趣、价值等。儿童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自我中心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现象,它出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个角落。现在,人们均认为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创造符合生态的环境以满足其成长的需要。同样,我们也需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儿童自我中心,它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发展问题,当然,自我中心对儿童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而,在教育中要注意发现其在各领域教育的表现,引发积极影响,控制消极作用,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奥布霍娃.皮亚杰的概念:赞成与反对[M].史民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 杨宁,张莉.论幼儿自我中心的适应性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3] 李辉.去自我中心化——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4] 李颖.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问题的比较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5] 熊哲宏,匡春英.皮亚杰对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贡献——兼论《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历史地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猜你喜欢

皮亚杰儿童心理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走近皮亚杰
留守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从“社会言语”到“内部言语”*——维果茨基论皮亚杰自我中心言语学说的方法论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