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文化内容释议之“道德”

2015-05-30范立仁

关键词:道德内容

范立仁

摘 要:教师文化内容之首要地位的命题为道德,从道德源起到经典论述,无不显现出教师文化内容立足点和落脚点及冲突关系。教师文化之道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它是古今中外优秀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文化传承的连接节点;又是辐射于各个社会领域的意识形态之中,即表现为职业意识、职业认识、职业信念、职业风格等方面的基准坐标和航行标;还是构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塑造工程。

关键词:教师文化;内容;道德

0 引言

教师文化内容是社会形态最广泛领域的部门文化。大自然的和谐与人类物种环境的原始属性,形成了教师文化的自然属性;从人的初始需求与升级,产生了阶级、国家和信仰,形成了教师文化的社会属性。在我国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作用下,教师的道德文化居其之首的命题则可以成立。

1 “道德”一词的来源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者,客观规律也;即大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生物体的存在、发展与消亡规律。德者,宽厚载物也;社会和人类需要,就要顺应规律去发展,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明事理,有付出,即为道德的通解。

2 经典之作笔下的“道德”

列宁说: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度。毛泽东的教诲是: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康德认为: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管仲曰:道德当身,不以物惑。《论语·子路》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杜威认为: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

3 教师文化内容中的“道德”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规范,它通过社会和一定的阶级舆论对社会生活起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因此,教师文化内容的道德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3.1 教师文化的职业意识

“意识是人在劳动活动中,在与其他人不断交往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结果。”[1]教师的职业意识是指向自身职业认识的一种基本判断,其判断的内容有职业显性要素和职业隐性心理要素两方面,职业显性要素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隐性心理要素包括:内心对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和职业评价等,并由职业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组合而成的总和,即为教师文化的职业意识。

3.2 教师文化的职业认识

“认识就是人们头脑对外间世界的反映。”[2]教师文化的职业认识,它受到社会形态、文化渊源、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政党意识的影响和约束,又直接被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社会文化的文明程度、利益均衡现象、权益保障措施、政治意识导向、区域资源配置、收益分配关系及特定的时空效应等与此息息相关。教师职业观的提升及发展,又与社会诸多因素密切关联。随着商业经济对道德文化的冲击,需求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市场经济观念向教育领域的渗透,教师文化的职业认识观,就应当克服心理落差、脱颖公正矛盾心理,注重自我价值的充实与实现,甘于清贫、默默奉献,把超越时代性的基本素质和职业崇高、爱国精神及社会责任,作为自身价值需求的道德选择,定位教师的职业人生,建立教师文化的基准坐标,教师职业的认识观才能定航行。

3.3 教师文化的职业信念

信念是对特定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和精神动力。它在微观上表现为对周围世界的驱动态度;在宏观上表现为人们心理动力和行为意志力。信念的效力动能是人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潜能发挥的催化剂,是实现人的需求、目标和信仰的行为志向标。职业信念是指人们从事特定职业由内心发出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职业态度、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和职业目标等诸方面的总称。教师文化的职业信念,它既是对大自然和谐共存和社会目标的实现所寻求协调发展运行的自然辩证观,又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一致基础上塑造完善人格的根本动力。教师文化的职业信念具体表现在教师的社会角色、师德观念、敬业精神、职业使命、德风义感、价值标准等,使其达到社会责任与使命的完美度。

3.4 教师文化职业风格

教师承担着传导人类文明,开发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师的职业化风格是国际社会对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要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主题。审视教师职业发展,时代呼唤着有风格有特色的教师,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融真善美为一体的教育教学风格。为此,教师文化的职业风格应当表现的是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化,职业素养内涵化的风采。当在现实中存在有情绪感应时,无论在焚书坑儒的岁月里,还是独尊儒术的时代中,理性与辩证的思想行为是教师文化职业情感的最高宗旨。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则应表现为:行为高雅、举止大方、刻苦读研、才华横溢、境界高尚、品德纯正、不图虚名、不务虚声、理性行事等,并以此内容贯穿在教师的职业风格之中,构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塑造工程。

参考文献:

[1]龚浩然.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0页.

[2]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51页.

猜你喜欢

道德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主要内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