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视觉传达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的结合

2015-05-30刘洋

艺术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结合

摘 要:视觉传达设计作为现代媒体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文章将对民族文化符号概念及在视觉传达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阐述视觉传达设计中,与民族文化符号的结合分析。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民族文化符合;结合

0 前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新型信息传递方式逐渐渗透至人们生活中,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其中之一,以其自身新颖性、独特性等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民族文化符号始终是视觉传达领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二者有机整合不仅能够赋予设计更多民族精神,还能够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因此,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结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 民族文化符号概念及在视觉传达中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符号主要是指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民族文化符号不仅是民间文化的精神现象,还能够真实地反映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审美价值,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间,积淀了大量精神文化与审美情趣,逐渐形成了特殊符号。虽然,现代技术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并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更多新鲜血液,但是,将民族文化符号应用于产品外观设计中,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多真实、自然地感受,提升产品的审美价值。

其次,传承价值,民族符号是由文字、纹样及图案等构成,在创造之初,已经具有特殊含义,并传承至今。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面向大众,输出信息的载体,无论是设计风格,还是造型均需要考虑受众需求及中心思想,将民族符号应用其中,能够提升视觉传达艺术性,与人们内心产生共鸣。例如,龙图腾在民族文化中具有神秘的力量,象征尊贵,在具体应用中,能够让人们对产品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1]

最后,商业价值,现阶段,我国现代文化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影响较为深刻,很多产品在设计及营销采取的方式倾向西方化,缺乏自己独特的风格,若是将民族符号更好地传承和应用,能够提升设计民族性,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增强设计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抢占更多资源。

2 视觉传达设计中,与民族文化符号的结合

民族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1 文字性符号的应用

文字作为一种特殊符号,其组成具有丰富性,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更多空间。在设计中,通过文字笔画的拆分、重组,并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重新整合和编排,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将书法汉字与视觉传达设计有机整合,不仅能够赋予设计时代性与民族性,还能够吸引更多目光,逐渐形成独特的特色。[2]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通过利用传统民族元素符号印章与“京”字变形书法篆体,达到舞动的效果,彰显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2.2 图像性符号的应用

图像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图像形式是视觉传达设计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和表现力。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图像符号较多。首先,戏曲作为传统艺术,包括脸谱、面具及服饰等多种形式,这些符号的应用均能够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东阿阿胶设计的《美人蕉》,以“花旦”形象作为主题,以此来更好地展现食品功能性,吸引消费者购买。其次,我国剪纸和皮影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及意蕴,在提升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内涵等方面占据十分作用,并能唤醒受众内心民族感与归属感。例如,《小红人的故事》书籍装帧设计运用民间剪纸工艺,完成视觉传达设计,赋予书籍装帧整体淳朴、自然特点,以此来展现民族文化色彩。最后,传统纹样的积淀和传承为现代商业标志设计提供了极大支持,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运用古代铜钱内方外圆的形状,传达出古代传统观念,设计整体简洁、高雅、大方、古色古香,具有较高的识别性。

2.3 色彩性符号的应用

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色彩惯性记忆,并在内心中对颜色搭配产生了独特的联想和反应,如看到蓝色会联想到大海和蓝天、看到绿色便会想到森林和草地。[3]将民族色彩符号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能够展现独特的魅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比德”色彩选择方案作为一种运用色彩的典型代表,将红色的朝气、忠诚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人们在购物时具有一个七秒考虑时间,其中颜色在这七秒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除了红色之外,青花蓝、水墨黑等颜色也同样是传统色彩符号的表现形式之一。

3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视觉传达设计是现代传媒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符号作为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与视觉传达设计的整合,不仅能够提高设计艺术价值,还能够提升作品整体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立足于设计需求及中心思想,加强对民族符号的分析和研究,并从文字、图像及颜色等多个角度入手,借鉴优秀作品,逐渐形成具有国际化、个性化及民族化的作品,实现现代传媒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进而更好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事业。

参考文献:

[1] 杨亦艺.论视觉传达设计中融入“体验设计”的必然性[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03):259-261.

[2] 唐凤鸣.默契造化 与道同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空间观念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空间构造[J].湘南学院学报,2012,20(05):12-14.

[3] 胡小兵,张春华,刘晓光,等.安徽民间美术资源及其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8):158-159.

作者简介:刘洋(1986—),男,天津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视觉传达设计结合
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