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建筑装饰元素的文化内涵研究

2015-05-30蔡安宁

艺术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建筑造型

摘 要:从古至今以来,在我国广阔的西南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长期在那里繁衍生息。在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相互抗争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非常多的适合自己民族文化习性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学者们通过许多研究探索后发现在其中的壮族生长区干阑民居里边的“望楼”的构造式样,无论在居住作用上还是建筑构造形式以及文化传承发面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色,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具有极高的衍生价值。

关键词:壮族建筑;“望楼”形制;装饰元素;建筑造型

我們都知道文化最初都是起源于人的活动,所以壮族文化同样是起源于壮族人的社会活动。然后随着周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转变,人们开始不断学习调整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并随之改变成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后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壮族文化表现出来的生活形态和他们的建筑形态。我们看到壮族人民通过他们的生产活动使其与所处环境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结构。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发展广西地区壮族的各种景观建筑,进而使壮族景观建筑保持自己持久的生命力,不但要在形式上延续民族文化特色,更加重要的是对壮族景观建筑赋予适当的使用功能,即在生活环境内涵的层面延续壮族文化。这些都是为了使壮族景观建筑环境的内涵得到相应的延续。

在摘要中我已经提到了壮族生长区干阑民居里边的“望楼”。其实我们知道,在壮族著名的麻栏建筑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龙胜壮族的“望楼”。我们所说的“麻栏”其实是壮语的译音,他的意思是“回家住的房子”。一般来说,“望楼”的结构形式都是全木结构式的干阑式建筑。在这种麻栏式建筑中其中间层一般都是居住层,而在居住层的当心间部位,为了形成一个凹廊都会有一个开间向外敞开。因此,顾名思义,取其名为“望楼”。壮族人民在望楼处喜欢放置各种雨具如笠帽等等,而沿着建筑的边缘则放置长凳,他的功能上类似于汉族的建筑中“美人靠”,主要是用于驻足休息等。其实除了壮族地区的“望楼”外,在云南东南一带的苗族的建筑构造中也有类似于望楼的“退堂”。他们的这种“半边楼”一般都有三层,同样其中间一层是居住层,其堂屋前也有一个凹廊,我们称它为“退堂”,所以他和壮族的“望楼”非常相似,一般都是用于家人乘凉或者远眺。

在西南地区还有一种叫作“宫楼”式的建筑,与“望楼”相比较,他们都是“楼”式的建筑形式,也都是属于那种半开放式的相对模糊的公共空间。他们在设计之初,房屋设计者和使用者就是为了使这个空间存在的最大的使用价值。就壮族聚居地的“望楼”,其承担着连接室内与室外的作用。因此,它就成了屋主人跟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其设计初衷主要是为了满足屋主人要求天人合一的内心愿望。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是该民族文化的核心”。因为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两种类型的建筑的防御对象是不同的。我国的壮族居民一般都是长期以群居的方式聚居在山区,因此经济上的落后导致没有悬殊的贫富差异,所以他们面临的危险主要来自于群居山中的野兽。而地处于滇中地区的昆明人民则恰恰相反,由于历史上的南昭大理国曾经非常强大,其经济也相对发达。因此,城镇中贫富差距较大。而富人们为了避免家财外露,因而在自己的家宅周围筑起高墙,这种“宫楼”建筑便于他们用来保护家财,享受安逸。

除了上述讲到的“望楼”,最近研究人员还发现许多壮族铜鼓上的装饰纹样被应用到了现代建筑的身上,更有甚者直接将铜鼓作为装饰元素,这极大地激发了研究人员对壮族相关建筑元素的探寻。其实我们都知道,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的铜鼓都是以一种打击乐器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如果真要追溯铜鼓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陶釜 是,陶釜发展成为铜釜,再由铜釜进一步发展而形成铜鼓的。铜鼓在制造原料的选取上主要是以铜为主的合金加以铸造。我国古代时候南方的濮越人是最先使用铜鼓的人类。所以我们发现壮族的铜鼓装饰纹样在丰富了本民族的传统装饰纹样的同时,还为装饰艺术及现代设计留下了设计空间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壮族的铜鼓装饰艺术凭借其独特的装饰风格,不仅已经在铜鼓艺术中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装饰特点,也站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在现代的平面设计领域,它同样作为一种灵感,抑或是一种设计元素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的出现使设计展现出一种新的风格和面貌,而且为我们的设计注入了新的灵魂元素。

例如,作为室内设计方面的榜样——北京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工程,在2008年就曾荣获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他将铜鼓图案跟各式各样的绣球水晶灯合理互融,凭借这种新颖大气的设计手法形成天地合一的空间追求;在室外设计方面这些建筑元素同样表现出色。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博物馆设计的最初造型灵感就是来自于铜鼓,其向心的体量主要来自于壮族的鼓楼同时兼顾到故宫的设计,这种设计时的神圣感也完全契合了博物馆的建筑特点。设计师们通过这些独特且富于民族特色的建筑语言,充分展示博物馆浓郁壮族特色;而在户外设计方面,广西南宁则以一种极富民族特色和底蕴的形象出现在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地。在南宁市我们随处都可以发现铜鼓的身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琅东五象广场的地板上的铜鼓鼓面图案——翔鹭,这些设计都有意无意地将广西民族的民族特色融入了自身城市建设中。

作为壮族人民创造的拥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壮族铜鼓装饰纹样是我国壮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学会强调传统元素这不仅保持了民族文化的个性,而且还在内部展示了这种传统的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的建筑设计师们结合实际情况尽力使传统文化更加充分地渗透到现代设计中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的义务。壮族铜鼓装饰纹样为现代设计增加了新的设计元素,对其进行发展和传承都将有利于民族文化特别是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对壮族文化发展和壮族景观建筑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的生态学分析中,我们发现壮族景观建筑也存在某些问题。例如,景观建筑中壮族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出现了淡化的现象;随着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而造成了城市建筑特别是景观建筑的混乱;景观建筑异质文化特色结合的不当;相关部门对历史建筑保护力度不够等等问题。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知道壮族的传统景观建筑根本不可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来保护这些具有壮族文化代表性的景观建筑。所以政府和人民都应该关注到这个问题,想到一个合理的保护方式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就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是壮族文化得到发展的同时,还使建筑中的装饰元素能够得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万辅彬,赵秀琴.浅析瑶族文化对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2] 李永强.古代铜鼓上太阳纹饰产生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J].艺术探索,2010.

作者简介:蔡安宁(1979—),男,江苏泰州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建筑造型
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研究
浅谈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
建筑形式语言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分形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
TRIZ创新原理在建筑造型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造型平面立面设计的解读
试分析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与建筑造型
时尚观念驱动下传统建筑的重生
椭球面上的等角剖分、共形映射与建筑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