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探讨

2015-05-30聂世忠

艺术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美术鉴赏美术作品研讨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文化素质选修课美术鉴赏的教学历程与现状,倡导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从美术造型语言上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改

美术鉴赏课程在高校是一门文化素质选修课程、属教育部限定性选修课程。这门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美术涵盖的范畴、美术的分类、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通过鉴赏美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参加美术活动等教学实践,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1 目前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部早就下发了文件规定《美术鉴赏》为高校限定性文化素质选修课,然而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还是喜忧参半,全國上下重视美术鉴赏课程,推崇了素质教育,培养与激发了大学生审美的境界、创造能力,使人人都是美的鉴赏者与参与者。

目前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急需解决:

(1)课时不足、课程体系需要深化。目前国内高校在教育部规定的文化素质选修课中一般都开设了美术鉴赏,课时多的56课时,少的24课时,本人所在二本院校为24课时。要在24课时里讲完中外美术史上艺术名作代表,那是不可能的,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现在不少学生认为,有用才学,特别是在拜金主义年代,学生的急功近利浮躁,认为美术鉴赏对工作没有多大用处,人在课堂心在外,更不能按照老师布置的创造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与练习。

(2)教材不能一成不变。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材应丰富多样化层次化,有的教师懒于备课、做课件,几十年前的教材课件还在用,已经完全不适应美术发展现状,有的教师以美术技法教材为课本,从技法上而不是从鉴赏方面讲解方法思维。目前我国高校使用频率较多的教材为:《造型艺术鉴赏》(1999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鉴赏》(1993年北京出版社)、《美学与艺术鉴赏》(1993年北京出版社)、张道一《美术鉴赏》(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鉴赏理论基础》(2000年河南美术出版社)等等。

(3)教学方法与内容落后单一。美术鉴赏课程在高校一般都为大课堂,好几十人甚至三四百人(本人就上过四百多人的课堂),为了不浪费点名时间,只好在上课前拍张全体同学的照片便于课后查人数,课堂上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大多为讲授法。深入些的就运用横纵比较法、美术门类的分类法来讲授。没能调动学生学习鉴赏的积极性,自主研讨不够,以专业为中心而不能以学生为中心。

2 培养创造能力是本课程的根本

《美术鉴赏》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从美术的种类分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书法、摄影等,从艺术美角度分可分为美术的内容美、瞬间美、形式美、形象美、技法美等,从美术的地理位置分可分为中国美术鉴赏、外国美术鉴赏。我们面对非美术专业的学生不能像专业生那样进行教学,非美术专业生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容易导致对太专业的讲解失去信心,我们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美术名作进行欣赏,抓住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感中感受美术的优美、壮美,如对米开朗琪罗的《被缚的奴隶》《最后的审判》等悲剧美作品、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秀美作品等欣赏,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中激发情感的认同感,让美术贴近生活。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方法,我校就采用了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布置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自主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教师精讲,有需要时可以采用专题形式,大家参与讨论,使学生主动学习,调动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在研讨式教学中注意情景创设,发挥作品的情感意蕴美,让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审美经验激发情感与想象。不能以教材为课堂讲授的全部,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灌输美术史知识,而应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根据人类思维发展规律采用自主性如一些研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大学生自觉学习,理解美术鉴赏的乐趣,增加学习兴趣。

有时可以把讲台交给学生,教师掌控好学生的自主研究过程,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美术作品的美,并对学生研讨的结果进行评估,在组织教学中发挥激励制度,使学生实现其自我价值、艺术潜能,促进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创新能力使课程教学丰富起来,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

3 从美术的特性进行教学改革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是根据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具有一定空间的审美形象。所以美术的特征为“美”,同时美术也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鉴赏是直观形象的一种审美思维,通过视觉心理活动对美术作品的直观感受而产生情感的联想想象。

面对非美术专业的高校美术选修生在欣赏时有必要简介美术造型语言的基本特征,如绘画构图、冷暖色调、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等,这样学生在面对三角形或S性构图的绘画作品面前才会更深入体会美术作品的美。对一些美术史上的现代抽象作品欣赏时教师应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思潮方面讲解,在难以理解这些抽象作品时可开展研讨式教学,教师了解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想法观念,因为美术作品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让学生们在研讨中辨析现代美术作品的抽象因素,排除模糊认识,如对外国美术史上的构成主义、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波普艺术等等这些思潮流派进行研讨,使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审美判断。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辨别能力是同时要注意个体差异,审美价值是体现在审美多样性上,要从个别到一般,引导欣赏,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讨,不用指令性话语、不用所谓的权威话语,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减少盲目模糊判断。

美术鉴赏是培养发现美的眼睛一种活动,在前些年美术界流行如下“丑”的行为:“像法国女艺术家吉娜·潘当着观众的面,残酷用剃须片在身上切割,形成血的图案、在身上种草、放血。《对伤害的迷恋》的展览集中使用了人体标本和动物的尸体作为创作媒材。某行为艺术家拖动着三名喷有颜料几近全裸、脸上描着京剧脸谱的女子的身体,在一块白棉布上完成了所谓的‘国内首次新载体绘画创作《吃死婴》《献祭》《在小学打猎》《复活节快乐》《嘀嘀嗒嗒,嘀嗒嘀嗒》等等凡此种种,使得人们认为行为艺术=艺术实验=血腥与残怪。真令业内同行目瞪口呆。”[1]面对如此丑恶、血腥行为美术鉴赏课程教师就应加强审丑教育,分析丑恶行为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让学生提高审丑能力,这也是美术鉴赏课程面对的。如果不“美”,就不能称为美术,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丑恶行为只是打着“艺术的”名义进行炒作。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艺术也以西方艺术为参照系。后殖民主义是当代世界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覆盖,导致的是一种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无奈屈从。后殖民主义文化的繁衍趋势是当代前卫艺术不顾中国国情而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追随。

面对后信息化社会,“大美术”的范畴在扩大,面对艺术的扩大变迁,我们的美术鉴赏课程应该为立体开放的,不能局限于课本,鉴赏内容随社会美术的扩展而扩展,鉴赏内容、鉴赏标准、鉴赏理念都需随之增加开发,增加媒体资源如央视的《当卢浮宫遇上紫禁城》《为中国而设计》《敦煌》等等节目都是我们鉴赏的好内容。

参考文献:

[1] 聂世忠.后现代化语境下“行为艺术”在中国的艰难走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7.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美术作品研讨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美术作品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美术作品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