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诗歌朗诵

2015-05-30邢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诗歌朗诵练习选择

邢萍

摘 要: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运用标准清晰的普通话以及一定的语言技巧,声情并茂地背诵朗读诗歌、散文,将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感染和激励受众,使人得到美的艺术享受。要想朗诵好一首诗,应该经过以下四个步骤,即:因人而异,精心选择;深入理解,胸有成竹;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大胆实践,身临其境。

关键词:诗歌朗诵  选择  理解  练习  入境

我们说的朗诵,一般是指对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朗诵,也就是运用标准清晰的普通话以及一定的语言技巧,富有表情地背诵、朗读诗歌散文,将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感染和激励受众。

好的诗歌语言精练,富于激情,讲究意境和音韵,有很强的感染力。当你工作学习疲倦时,当你情场失意或考场落魄时,当你心绪不佳、自感孤独寂寞时,当你客居他乡思念远方亲人朋友时,如果能自己朗诵或者听别人朗诵一首好的诗歌,会起到放松大脑、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使你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朗诵是一种工具,它能激浊扬清,抒发情怀,丰富你的头脑,促进你的学习;朗诵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又是表演艺术,它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通过适当的表情动作,让作品立起来,飞出去,感染更多的受众;朗诵还是一种能力,它集中了你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性格爱好。因此,建议青少年朋友与诗歌交朋友,多看多读,对一些好的作品要反复朗诵,因为朗诵能加深你对作品的理解。看多读多了,便也可以自己写诗了。

有人说:我喜欢朗诵,但每次朗诵都觉得对不起那首诗。这就引出了如何朗诵的问题。如何朗诵好一首诗呢?简单地说,就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用你充沛的激情带动声音,通过你的声音去表达作品的感情。我们不是常会听到这样一句对朗诵者的评价语吗:“他朗诵得真有感情”或者“他的朗诵一点感情都没有”。可见,有没有真情实感是能否朗诵好诗歌的关键。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希望,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没有这些就谈不上朗诵好诗歌。当然,学好普通话也是很重要的,咬字要准,吐词要清。如果“鸡”“七”不分,“动”“痛”混淆,满口方言味或者吐词含糊不清,那要想有好的朗诵效果也是不可能的。另外,诗歌与音乐一样,具有节奏感,富于音律美,我们朗诵时要体现出这种节奏美和音律美来。这就是朗诵的技巧问题,它包括停连、语气、重音、节奏、气息控制等等。

下面将朗诵诗歌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因人而异,精心选择

有这样一句话:“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套用这句话,我认为“选择一首好的诗歌是朗诵成功的一半”。这里的“好诗”有两层意思:一是思想性、艺术性强,二是适合朗诵,尤其是适合自己朗诵。

思想性强是指诗歌的情调健康向上,内容能打动人,让受众产生共鸣。比如在每年的阳春三月学雷锋日到来的时候,贺敬之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雷锋之歌》仍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台海两岸“血浓于水”的共识下,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撩拨了多少骨肉同胞的心弦。

适合朗诵,是指诗歌要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起伏变化,长短适中。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朗诵,包括那些名家杰作。有些诗歌写得比较朦胧含蓄,慢慢看也许能领会其妙处,但不适合朗诵,因为看不懂可以再看一遍,听不懂就无法弥补了。感情过于单一,缺少变化,篇幅太长或太短,这样的诗歌也不适合登台朗诵。适合朗诵的作品,如叶挺的《囚歌》、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流沙河的《理想》、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食指的《相信未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陆游的《钗头凤》、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等等,朗诵起来抑扬顿挫,感情浓烈,受众一听就懂,很容易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适合自己朗诵,是指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精心选材。不是所有诗歌都适合朗诵,也不是所有适合朗诵的诗歌都适合自己朗诵,更不是别人朗诵得好的作品你就一定能朗诵好。要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经历、身份、爱好,选择自己喜欢又适合自己朗诵的作品。如果你是个弱女子,大概不会去选岳飞的《满江红》来朗诵;你是个中学生,如果朗诵舒婷的《致橡树》就不大合适;你的声音比较粗犷明亮,可以朗诵一些“大江东去”一类激昂高亢的诗篇;如果你声音是甜美柔嫩型的,则应选那些“小桥流水”一类的抒情婉约之作。

总之,选择诗歌是朗诵成功的重要一环,要因人而异,精心选择。既感动自己又有可能打动受众,既适合朗诵更适合自己朗诵,这是选择的两条原则。

二、 深入理解,胸有成竹

前面说“选择好作品是朗诵成功的一半”,可还有另一半也非常重要,就是要将选定的诗歌读通读懂,深入理解,做到胸有成竹。

宋代有位画家画竹子惟妙惟肖,有人问其诀窍。答曰:动笔时心中已有一幅完整的竹子形象。后人便用“胸有成竹”来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这个成语同样适用于诗歌朗诵。

朗诵的目的是立体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让受众受到感染,得到教益。但要使自己的朗诵打动受众,首先得自己被打动。因此朗诵前必须认真理解作品,小到字词,大到结构、主题,都要理解透彻,否则会导致朗诵的盲目性。

杜牧的《清明》只有四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朗诵前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处境心情不了解,只是看到“雨纷纷”“牧童”“杏花村”等字眼就认为是描写江南春雨潇潇、杏花浪漫的美丽景色,甚至进入了朱自清散文《春》中描绘的境界,从而用抒情赞美的语气来朗诵,那就闹笑话了。

对作品的理解,除了扫除文字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有何写作上的特色,从而把握好全诗的基调。杜牧的《清明》抒发的是四处漂泊的游子在清明节来临时的离愁别恨,其中“欲断魂”是全诗情感的凝聚点,也就是“诗眼”,而美丽如画的杏花等起的是反衬和对比的作用。这样,你在朗诵这首诗时就会用“离愁”来贯穿全诗了。

陆游和毛泽东各有一首《卜算子 咏梅》,也都是托物言志之作。但由于时代、经历、思想感情不同,意境也迥然不同。陆游以梅花自喻,反映出沉郁愁苦的心情和坚强不屈、孤芳自赏的性格;毛泽东则“反其意而用之”,以不畏严寒、迎春怒放的梅花象征不怕艰险、大公无私的革命者。一首愁苦无奈,一首气概豪迈,有了这样的理解,你才能准确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胸襟,达到预期的朗诵效果。

深入理解的过程,就是学习吸收消化的过程。这是选择好诗歌之后很重要的一步。只有深入理解才能对作品有深刻感受,从而产生朗诵的欲望,并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为朗诵者自己的,在朗诵时胸有成竹,有感而发,一举成功。

三、 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选择好了作品,又对它有了较深的理解,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朗诵练习了。不理解固然难以表达,但理解了的东西也不见得就能表达好,所以要反复练习。

别奢望读了一两遍就可以将诗歌朗诵好,反复练习也不是一味机械地重复,而是要在反复练习中熟悉并融入作品。如果说“深入理解”主要是读懂作品,那“反复练习”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读顺读熟乃至把作品滚瓜烂熟地背诵出来,并且在反复练习中安排和调整好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技巧。一句话,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朗诵的“感觉”。

“感觉”是什么?有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起来“玄乎”,其实就像人的气质风度一样,是多种知识修养的综合表现。要想获取这种“感觉”,绝非一日二日之功。盲人看不见,却能熟练地数钱,这是长期锻炼出来的“手感”;读一个句子,一时说不出毛病所在,但能确定它是病句,这是多年读书培养出的“语感”。有人把名篇佳作读得索然寡味,人们会说他没“感觉”,而一份平淡乏味的菜单或者花名册却被播音艺术家读得神采飞扬,博得满堂喝彩。这种语言的“感觉”只能靠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获得,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语“熟能生巧”。

四、 大胆实践,身临其境

前面三个部分讲的都是朗诵的准备阶段,现在我们来到了实战阶段,表演者已经站到舞台上,大幕已经拉开,音乐已经响起,朗诵马上开始了。这时候我们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我会紧张,万一忘词了怎么办?这是心理素质问题。其实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准备,我们应该是胸有成竹了,只要排除那些功利的私心杂念,保持从容和自信的状态,大胆实践,正常发挥,尽快找到“感觉”,将自己融入作品,就可以放声朗诵,引发受众共鸣,赢得他们的掌声了。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控制情绪,忘掉自我,进入角色,放开情感。

诗歌是讲究意境的,“意”就是情感,“境”就是画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所以在朗诵的过程中,很关键的是你的语言是否有温度和色彩,也就是要有情感和画面,首先你自己要“身临其境”,然后才可能把受众带入“身临其境”中。朗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你眼前就要出现那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丽画面;朗诵李白的《将进酒》,你就要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酒仙”的豪放不羁以及怀才不遇的愁苦;朗诵臧克家的《有的人》,应该把对英模人物的感动和对贪腐分子的诅咒对比鲜明地融入你的语言……联想和想象也是朗诵好诗歌必不可少的技巧之一。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积淀了数不清的经典作品。现如今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但诗歌仍然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我们都能在其中发现诗歌的芳踪。有了诗歌,再加上好的朗诵,那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了。不论到何时,就像这个世界不能缺少芳草和鲜花一样,我们的生活也不能缺少诗歌和朗诵。

参考文献

[1] 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 宋欣桥.普通话朗读训练教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3] 付程.实用播音教程  语言表达[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诗歌朗诵练习选择
浅论“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耐久跑教学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诗歌朗诵会举行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Migrant Worker Poets Recite Works in Hangzhou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中韩诗人诗歌朗诵会
北京举办第二届诗歌朗诵大赛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