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反思·建构

2015-05-30王鑫黄涛申晓红

理论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常态德育教育高职院校

王鑫 黄涛 申晓红

[摘 要]当下,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且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在这种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广阔的视域、先进的理念和前瞻的思维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明确树立德行培养人才的任务目标,聚焦着力点、找准切入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三方面上下功夫,全力建构德育教育工作新模式,不断促进德育教育大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理论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43 — 02

2014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经济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决定于被决定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当下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然影响到中国社会各领域,作为教育事业,尤其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将如何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批判教育思想: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批判教育思想中最主要的观点是将“解放”的教育一直作为批判教育学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只有解放理性才能使人真正回到“自我”中去。而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忽视了这种“自我”的回归。

(一)传统性理念:视学生被德育教育的受体

受体,即非主动性、相互性的一种状态。一直以来,教育被看作是对学生进行性格塑造与思想改造的使令性工作,往往一厢情愿地把学生“修理”成社会学要的人才,漠视学生主体意识,不顾学生意愿,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淡薄。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则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管教而不是重自觉,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整个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参与者,教育的旁观者。

(二)唯理性倾向:忽视学生主体活动的参与

传统的高职德育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形式,教师以授收式为主,偏重教学大纲知识点,轻视方法分析和运用的引导,学生则偏重对知识的记忆,轻视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既不能激发教师联想性思维,使教师运用知识来解释当下社会生活,也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陈旧性观念:忽略教师综合素质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的纵深推进,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职业教育的转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教育仅仅是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

二、反思性教育思想: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问题原因分析

反思,从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等思考,审视、分析当前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相关理念,自觉进行换位思考的认识和探究活动。其具有指向性和价值评判的性质。

(一)客观环境:社会大环境带来的挑战

一是经济环境的负面作用。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并由此催生了所有制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总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热点难点问题逐渐增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滋生。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侵蚀着校园,给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强烈冲击。二是网络带来的巨大冲击。网络改变了我们的传统工作生活,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便捷,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不可控性,提供了空间上无界限、时间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各种各样极具自由度的信息以非常廉价的成本迅速传播,大学生由于自身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还不成熟,极易受到复杂多变的各类信息影响。三是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现实生活一些人的道德行为失范;人压迫人的现象或多或少的存在;干部和群众关系并不是水乳交融等等。这些社会上不良之风也在大学校园中滋长。许多学生考试作弊,师生关系的不正当功利趋向等不良风气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这种环境下,使得德育教育工作更为复杂。

(二)教师视角: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形成的瓶颈制约

一是信念不坚定。卢梭认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一些高职院校中,少数教师由于修养不够,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对当今政治体制批评,却对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加以推崇和赞扬,既不能潜心研究专业,更不能理直气壮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职业技能不足。一些教师从来不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从而无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形成真知。不少教师知识面狭窄,基础理论不够深厚。割裂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忽视了德育教育工作的规律。三是师生互动不足。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探讨21世纪对人才质量要求时提出了教育必须实行“五个转变”的思想,一些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没有很好地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当前,部分教师还在沿袭传统的完全单向的灌输方式,方法陈旧,形式单一,不能师生共同搭建德育教育互动平台,教学活动也缺乏民主和活力,其效果和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三)学生视角:面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

一是认识出现偏差,思想存在误区。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来职业院校是学习安生立命的技术,德育教育对于他们可有可无,尤其是一些学生将德育教育当成是国家思想钳制和思想专制的工具。二是道德状况复杂,价值判断多元。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成长在较富裕的物质生活、丰富的文化资源、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传递模式被打破,经典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整体而言他们对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观念是推崇的,但他们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导致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上出现矛盾。一方面在学校接受了正面观点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看到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有感到无所适从。

三、建构主义理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理论构建

建构,即是建立、构造和“建立结构”的双重意义,也就是建立系统整体结构。客观上,德育教育工作所处的社会背景要求我们面对德育教育问题,运用哲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研究主题;主观上,我们认为构建德育教育工作理论体系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须遵循。

(一)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相结合

传统,即“传而统之”,其“神”在于传递,其“魂”在于统摄人心,反映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文化自觉。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离开传统文化的“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获得人们的心理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对于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者来讲,就是要将传统的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深入研究学习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理清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性。同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及其中所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统文化因素,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切实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文精神,塑造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在教育方式上: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课堂上解决的只仅仅是认知问题,或者说是阐释理论问题,而其中大量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之外,甚至在以后个体人生实践中才能完成。因此,如果要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真正达到树德立人的目的,那就不能仅限于课堂的说教,而必须树立大课堂的思想观念,实现开放式的立体化教育。为此,在德育教育中,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在课堂之外的活动相结合。切实遵循“联系实际,走进生活”的原则,将德育教育贯穿学生整个生活与学习之中。当然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职业生涯设计、主题辩论、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读书活动、科技活动、各科兴趣小组活动等等,通过这些课堂之外的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会拉近他们和德育教育的实际距离,其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认知产生的共鸣,以及心灵上的陶冶都得到升华,切实使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在教育管理上:分级管理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根据部门和院系职能不同,可分三级负责:第一级由学院、系党委正副书记和院长组成,负责全面领导、协调德育教育工作。第二级第一部分为学生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主要负责开展班风学风,学生生活等日常管理工作;二级第二部分为专业老师,主要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就业辅导。作为教师组成的第二级,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素质能力的大小和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将决定德育教育工作的成败。第三级是受教育者,即是学生个体。在此级中注重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中介、媒介作用,学生干部是组成德育教育的基础力量,他们更能很好地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从而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学意识,开展自查自省活动。同时,针对年龄段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模式,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或者大一学生,以塑造学习观念为目标。大二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应扩大接触面,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三学生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自查自省,同时通过职业规划课等形式,帮助其树立起“社会人”的观念。

〔参 考 文 献〕

〔1〕柏晶.马云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95—96.

〔2〕李文君.袁奋光.探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和培养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04—106.

〔3〕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2010:47、52.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4-105.

〔5〕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新常态德育教育高职院校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