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新闻”因你而“精彩”

2015-05-30丁连胜

理论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精彩新闻

丁连胜

[摘 要]要想做好新闻,除了脚踏实地踏踏实实采访实践外,更需要的是高瞻远瞩,有真知灼见,做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要做到:1.让“新闻”在你手中成为“历史”;2.让“新闻”因你而光彩照人;3.永远保持一种探索的精神,一种发现的热情;4.从自我到“无”我到“超”我。

[关键词]新闻;新闻人;精彩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31 — 02

作为新闻人,要想做好新闻,除了脚踏实地踏踏实实采访实践外,更需要也更难做到的是高瞻远瞩,有真知灼见,此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说,要想写好新闻,功夫在新闻之外,就像陆游教人作诗说的那样“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新闻工作者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是历史的记录者。不过,有了不起的事情发生,不一定有了不起的作品诞生,所以,我们现在提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常常只是用“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来含混其词,不然怎么办?就像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意识形态的古代先贤智者尧舜禹、老子、孔子,其人其事不也是语焉不详吗?

近代,开始有了新闻媒体,所以每天在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得以通过媒介广为人知。那么,怎么样运用好我们手中的笔,行使好我们的职责呢?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记者呢?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人们不可能什么事都亲身经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就是“新闻”。而且人们不但期望从媒介中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还要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还会沿着怎样的规律发展下去,顺应受众的需求,我们的新闻报道也逐渐从“用事实说话”发展到“不一样的解析”。也就是对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让“新闻”在你手中成为“历史”

新闻和历史,区别的只是个时效性的问题,了不起的记者要做的就是做历史的记录者。了解二战史的人,不会不知道《最长的一天》这部作品。看过这部作品的人都曾被它深深震撼,作为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典范和世界战争纪实的巅峰之作,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生动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场奇观,还细致入微地写下了双方的将帅和士兵作为个人所遇到的传奇般的命运,以及在每个生死瞬间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心惊胆战。相信,这部作品的出现,使“D”日所发生的一切彰显出它的本来面目,参加那场战役的那些人也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同样是二战中的其他历史经典时刻,却因为没有伟大的作品来记录而显得黯然失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这种遗憾说起来是比比皆是。

二、让“新闻”因你而光彩照人

凡是有人参与的活动,必然显示出个人的风格和魅力,同样的事情,你写的和别人写的,不但语言风格、结构谋篇不一样,连切入的角度、挖掘的深度也会不同,而且不同的人,发现的新闻也是不一样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你的视角、你的观点、你的个性,都会成为你采写的新闻的“灵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要分析这篇新闻的优点,那实在是太多了,它的与众不同的标题、它的细节描写,它的语言风格、他的立意谋篇等等。让这篇作品有了一种惊鸿一瞥凄厉美艳的还是它承载着作者罗森塔尔的个人风格。虽然全篇不着一个“我”,却时时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三、永远保持一种探索的精神,一种发现的热情

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其实是处事一种笨方法。别以为记者手中有了笔、有了摄像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新闻”。新闻不会明晃晃的摆在你的眼前,你看到的永远是表面,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还要靠记者的勤奋、智慧。以下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一个好的记者,就要有孜孜以求探求真相的勇气与热情,哪怕有远隔万水千山、冒着枪林弹雨也绝不能退缩。

对于新闻家范长江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记者节的设立就与他有关,而他广为人知的新闻名篇就是《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范长江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经川西、陇东、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内蒙古……他走遍大半个中国,经历了长达2000余公里的跋涉。这段劳途不亚于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但如此,他还采写了大量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

范长江谈到当年采访西北的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当时抗战即将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敌人肯定会占领我们的若干大城市,那么我们的后方——西北、西南的情况怎么样呢?这两个问题也是当时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周恩来接受了范长江的采访。周恩来握住他的手说:“你在红军长征路上写的文章,我们沿途都看到了。”“我们红军里的人,对于你的名字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这无异于是对范长江报道长征的极大肯定和赞扬。

在采访到周恩来后,范长江对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有了深刻的了解,在《大公报》显著位置登载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社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范长江夫人沈普曾经这样评价他:“长江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感的新闻记者,他的作品是历史的产物,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忠实记录,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长江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中不避艰险地努力探索真理,以及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发展过程。”

四、从自我到“无”我到“超”我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新闻作品也不可能是生活的简单再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是从有我到无我,从无我再到有我的三级跳。首先,你作为采访者,要有我,充分体现你的主观能动性,我走到,看到,问到,探求到,有我的什么呢?有我对未知世界的种种疑问;那么又为什么说“无我”呢?无我,就是我没有成见,没有浅尝辄止的惰性,没有事先预定好的条条框框。经历了一番的探求之后,所有收集采访到的事实经过“我”的加工整理、提炼升华,最后凝结成一片浸润了采访者的智慧和才华的新闻作品。不过,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从“本我”升华到了“超我”。不但是对采访事件的一种创作,对自己的认知和能力也是一种提升。

从无我到有我,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就如同《老子》中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江河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是要通过他作品的博大精深来彰显其个性魅力,绝不是记者本人的个性张扬,但凡一个了不起伟人,能得到大家拥护、爱戴,成为领袖的,其实都不是因为他把自己摆在前头,而是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小到无内,才能大到无外。记者更应该这样,当你进入到工作状态后,你要放下你的成见、放下你的架子,把自己当成一个无知无欲的“能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充满了生机,充满着探求,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充分调动你的好奇心,锲而不舍地去探索真理。记者,首先要思想深刻、见地独到,像个思想家;还要文笔优美,功底深厚,像个文学家,但无论是思想家的深刻,还是文学家的功底,都要建立在扎扎实实的采访、锲而不舍的探索中。最大的忌讳就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自以为是。

我们知道,每年都会有一些常规的采访任务,到春节了该采什么稿件,到五一了报道什么典型,两会了又该关注什么热点难点话题,干长了的记者甚至连想都不用想,就能把“新酒”装在“旧瓶”里,或者是把“陈酒”装在“新瓶”里。还美其名曰“资深记者驾轻就熟”。其实,记者这个行业最大的与众不同就是,你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去探求你所未知的一切,你可以把你的探索与发现通过你所在的媒体展示给大家看,你有着广泛的天地去施展你的才能,前提是,你永远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天真的小学生,虚心地学习,世界上最好奇的是孩子,最有想象力、最有创造力的也是孩子。新闻记者要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一样的只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你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们看到许多不朽的名篇,创作灵感往往来源于一些别人茶余饭后做以消遣的话题,或者采访经历中遇到过的一些事情,其他人了解了也就了解了,而有心人却以此为题材写出了伟大的作品。

人类对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永远也探究不尽的。对于一些举世瞩目的伟大事件,也有待于人们去揭开重重历史迷雾。像我们之前说道的《最长的一天》。这本书的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1943年,瑞恩在《每日电讯报》服务期间,出任了欧洲战地记者,此后一直跟随盟军的前方部队采访报道,直至攻克柏林。后来在太平洋战区继续他的报道。

瑞恩绝对是个有心人,他并没有满足于战时报道,的确,在多如牛毛的战时报道中,时过境迁之后,又有多少是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流传后世的,再说了,越是即时的报道,也越容易流于肤浅和片面,战后,瑞恩继续他的战争写作,这部报告文学《最长的一天》仅仅20万字描述仅仅是D日前后的几天时间发生的事。但是瑞恩的写作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

我们来探究一下瑞恩是怎样写作的吧,按说,瑞恩本人就是战争的亲历者,他还查阅了战时美、英、德三国大量的报刊,研究了大量当时可以搞到手的已公开与尚未公开的文件档案。如果作为一般史学研究者,仅靠这些就能著书立说了,在这个时候,才体现出了瑞恩作为一名记者作家的非凡之处,他要找的永远是第一手资料。他不但根据官方资料查访当事者,甚至曾在德国250家报刊上登载广告,目的是寻找诺曼底登陆战的亲历者和D日的幸存者。据说,他与3000个幸存者取得了联系,并亲自采访了其中的700人。

《最长的一天》成为了战争史上一部了不起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你会为为艾森豪威尔最后下决心那一刻而感慨,为在战场上的一些士兵的荒唐举动而微笑,为隆美尔的小错误而百感交集,还会为法国地下工作者的久久期待而心惊胆战,为盟国舰队突然出现在诺曼底那一刻的欢呼......瑞恩的笔就是这么神奇!把战争演变成为艺术、又是科学,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海军、空军、设备配给、后勤、间谍、反间谍、武器、进攻、防御体系、军事决策、判断、时间、地理、气象、潮汐、水文......一个作家,能把那么多专业的军事问题搞清楚已经是奇迹,而把他们叙述得那么恰到好处更是奇迹的奇迹。

伟大的历史时刻,理应有伟大的作品去记录,可是我们不得不说,有伟大的奇迹,不一定就有伟大的作品。

让“新闻”因你而“精彩”,这是值得每个新闻工作者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精彩新闻
正视错误促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探究
打造精彩的语文“学讲”课堂
物理课“精彩”的要素徐文超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