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5-05-30李瑞雪

理论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复兴问题建设

李瑞雪

[摘 要]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担当的历史使命。本文分别从紧迫性、时代性、创新性、原则性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意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文化;建设;教育;问题;复兴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29 — 02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为新一轮的文化建设吹响了号角,指出了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目标和直接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作为重大战略目标,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文化强国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但从国际形势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21世纪,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一个国家的竞争也发展到了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强大国家拥有丰厚的精神家园,有强大的精神支撑。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1〕 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及其领导集体的努力,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的GDP总量在一直稳步快速上升,超越了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然而我们的文化建设依旧相形见拙,虽然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国内文化产业日趋发展完善,但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文化产业的繁荣,使人类交流交往日益普遍化,从而带来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交锋日益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国际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竞争日趋激烈。

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全国各条战线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其中需要很多重要的环节,而文化建设必将也必须成为其中紧要一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在当下的中国,各种“国学”“经典”热此起彼伏。因为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一些地方处理问题不当或者过于注重经济建设,把“向前看”解读成了“向钱看”,片面追求GDP带来了某些地方的价值观的缺失,世界观的混乱,一些地方拜金主义盛行,甚至出现了各种炫富事件,“拜金女”“宝马女”事件,就是由于传统道德的缺失造成的。于是,有人大力提倡恢复传统道德建设,也有些人认为是由于过度学习西方的结果。应该像洋务运动当时一样,“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还有人盲目复古,直接主张“全盘西化”,面对种种思潮,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更具有时代性。既不能盲目追求西方所谓的“自由平等”,又不能走过去的“克己复礼”的道路,而是应该各取所长,“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下午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人们的内心追求,并使其外化到自觉的行动,我们可以树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人物典型,弘扬具有当代雷锋精神特色的好人好事,既能够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以喜闻乐见的接受,又可以在无形之中起到弘扬社会正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作用。避免出现“脸谱化”现象,重点在于“活”和“不拘一格”。让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走进网络、杂志、电视、广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宣传形式上要注重这个时代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什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文化竞争在世界范围内不占优势,但是必须明白,这和文化的优劣没有关系,不能夜郎自大,但更不能妄自菲薄,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我们自己的精神命脉,不能觉得时代的发展就是意味着抛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性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不仅在科学战线上,在文化战线上,同样需要创新。

随着神舟飞船的相继上空和各种航海器的深度探海,现在全国都在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也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文化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在文化建设中,文学家、艺术家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仅仅依靠艺术家、文学家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和参与,这样才可以形成文化建设发展的最深厚的基础。坚持与人们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坚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紧密结合,文化建设才可以取得最根本的动力和最伟大的威力。形成全国方方面面都来促进的良好氛围,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尊重客观规律。

世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不可能一成不变,美国的好莱坞电影、NBA比赛也在逐渐的创新中,在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就采取了鲜明的中国元素,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NBA比赛也多次将赛场搬到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不仅很好的向世界说明了NBA的开放性,也赚取了中国篮球爱好者的关注。我们的文化建设事业处在不断前进之中,这就需要我们的政策和思想观念,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勇于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样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只有人才的丰富才能带来创新的发展,“人事有代谢,往来有古今”。〔3〕文化建设和其它各条战线一样,也需要大量的年轻人的加入,最近的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有关“家庭和亲情”的一个著名的“family”的公益广告就是一个年轻人设计的,让人们耳目一新并印象深刻。不论是社会发展,文化发展,都是昨天超越前天,明天超越今天的历史前进之中的,所以要不拘一格的启用人才,利用青年人风华正茂,思维敏捷,具有创造精神的特点。为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性

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奋斗基础,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这个方向不能改变,这是最基础的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底线。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的把握我党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时间中,我国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验,在烈火中经历了磨练,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过去的实践证明中,只要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会背离正确发展的轨道,文化这一条战线是首当其冲的容易攻破的战线,我们不去守住这个堡垒,那么各种思潮就会来攻占,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广泛结合,和从历史上和现实上广泛结合,不能因为目前很多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达的文化建设系统和强大的软实力就盲目认为西方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了这种错误的想法。要有我们的文化建设原则的自信,就像毛泽东同志引用古诗词所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到东风。”习近平同志也曾经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党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

要坚持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创造精神,把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变化的特点,才能创造出好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改革开放的不断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认识,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都要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这样文化建设就会获得无限生机,有了无限动力。

五、结语

世界正处在深刻变化之中,中国也处在改革的重要阶段。文化建设是每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战线之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如何去构建自己的文化系统,建立文化强国的地位也成为了每个国家必须去面对的问题。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道路,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我们要拥有紧迫性,富有时代性,提倡创新性,坚持原则性。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 考 文 献〕

〔1〕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C〕//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论十大关系〔C〕//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C〕//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4:99-105.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复兴问题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