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噻虫嗪与杀虫单混配对黄螟的增效作用和田间防效

2015-05-30韦茂春周洁成赖开平叶一强易芬远马就庆方峰

农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噻虫嗪防效毒力

韦茂春 周洁成 赖开平 叶一强 易芬远 马就庆 方峰

摘要:探讨甘蔗螟虫的化学防治,为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蔗茎浸渍法测定了噻虫嗪、杀虫单及其混配对黄螟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虫嗪和杀虫单复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噻虫嗪与杀虫单比值为1:18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为133.43。根据最佳配比配制成3.8%颗粒剂进行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制剂用量55、70 kg/hm2施药90天后的防效分别为80.1%、85.4%,可作为防治甘蔗螟虫替代农药。

关键词:黄螟;噻虫嗪;杀虫单;毒力;防效

中图分类号:S48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1023

0 引言

广西是中国主要的蔗糖生产省区之一,目前甘蔗种植面积超过93万hm2。蔗糖业是广西农民增收和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甘蔗上发生危害的害虫以蔗螟为主,蔗螟危害甘蔗后会造成甘蔗缺苗断垄,同时还会降低原料蔗的含糖量,若不进行防治,一般可造成甘蔗20%~4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可达60%~70%。广西蔗区的甘蔗螟虫主要种类有二点螟(Chiloinfusca tellus Snellen)、条螟(Proceras venosatusWalker)、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和白螟(Tryporyza intactaSnellen)等。以往常用药剂主要有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和克百威等高毒农药。随着这些农药的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它们的高毒、高残留等缺点,已不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同时,甘蔗螟虫的抗药性日趋增强,其为害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必须筛选出低毒、高效的杀虫剂新品种。噻虫嗪属于第2代新烟碱类药剂,杀虫单属于沙蚕毒素类药剂,2种药剂都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和螟虫都具有较高的防效。潘方胤等在甘蔗种植时和大培土时各施用杀虫单复配制剂5%杀单·毒死蜱75 kg/hm2具有良好的防治螟虫效果,能减少原料蔗的虫节率。许焕明等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发现,噻虫嗪的复配制剂40%氯虫·噻虫嗪WG 0.75、0.60 kg/hm2处理对甘蔗螟虫具有显著防效,能有效控制甘蔗螟虫危害。梁巧丽等采用浸叶法、浸渍法和药膜法评价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和烯啶虫胺4种新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花粉蚧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定结果均显示噻虫嗪对棉花粉蚧有相对较高的毒力。长期从事甘蔗害虫的防治研究的罗志明等发现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根施对3种甘蔗害虫稻蛀茎夜蛾、甘蔗粉角蚜及甘蔗蓟马的防效达70%以上,是甘蔗害虫防治的有效药剂。目前,噻虫嗪、杀虫单用来防治甘蔗害虫已有研究,但关于两者复配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笔者用蔗茎浸渍法测定噻虫嗪、杀虫单剂及其混剂对黄螟2龄若虫的毒力作用并对复配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下一步制剂生产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98%噻虫嗪原药(江苏绿叶农化有限公司);95%杀虫单原药(江苏天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广西化工研究院配制);3%克百威颗粒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

1.2 供试昆虫

试验所用试虫为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Snellen),该虫是严重为害甘蔗的主要害虫之一。试验所用黄螟从甘蔗田间采集并繁殖,卵孵化后取健康一致的2龄幼虫备用。

1.3 饲养条件

将黄螟幼虫接入有带鞘幼嫩蔗茎的烧杯内(烧杯口盖有纱布防止试虫逃逸),放入相对湿度90%、(254±1)℃的恒温恒湿养虫室内饲养观察。

1.4 仪器设备

恒温恒湿养虫室;量筒、烧杯、玻璃棒、塑料盆;电子天平(感量0.1 mg);毛笔,镊子;移液器一套(100~1000、20~100、1~20 μL)。

1.5 室内毒力测定

设置噻虫嗪、杀虫单2个单剂以及5组不同的混配比例的混剂。在上述母液的基础上,按照预备试验结果,各配制7个系列供试浓度的稀释液。两药剂的混配比例以及各处理使用浓度见表1。参照陶岭梅的浸渍法,将准备好的蔗茎在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渍15 min,取出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一头,再外包保鲜膜,置于烧杯中,每烧杯20根蔗茎。每处理4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含溶剂和乳化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处理后用毛笔将试虫移入各烧杯中,每烧杯50头,杯口用纱布罩住,放入相对湿度90%、(25±1)℃的恒温恒湿养虫室内饲养观察。72 h后检查幼虫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用数据处理系统(DPS)进行分析,计算各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致死中浓度(LC50)及其95%置信限;按照孙云沛法计算混配剂的共毒系数(CTC),当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加和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1.6 田间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 kg/hm2;处理2—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55 kg/hm2;处理3—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70kg/hm2;处理4—3%克百威颗粒剂75 kg/hm2;处理5—空白对照(不施药)。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60 m2

试验点在南宁市邕宁区五塘镇沙坪甘蔗田进行。供试蔗田土壤为紫红色壤土,有机质含量1.7%,田间肥力基本一致。供试甘蔗品种为‘新台糖22号,供试蔗田为历年蔗螟发生严重地块,1年宿根蔗,于2013年3月16日结合甘蔗松蔸时施药1次,药剂拌土均匀撒施于蔗株基部,并覆浅土。试验期间未使用其他杀虫剂,栽培管理按常规进行。

甘蔗出苗后,在第1代螟虫发生高峰期过后且枯心稳定时,分别于施药后60和90天进行小区调查,调查各小区甘蔗总株数和枯心苗数。药效计算方法参照GB/T 17980.61—2004,计算各处理的防治效果。

枯心率=(小区枯心苗数/小区总株数)x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药后枯心率-处理区药后枯心率),对照区药后枯心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蔗茎浸虫法,对噻虫嗪和杀虫单混配制剂进行毒力测定。从表2中可以看出,噻虫嗪与杀虫单按1:(6~22)各比例混配中,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对黄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上的增效作用,其中噻虫嗪:杀虫单为1:18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33.43,以此配方配制成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用于田间药效试验。

2.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各药剂处理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见表3。从表3看出,药后60天,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55、70 kg/hm2的防效分别为78.8%、84.9%、88.3%。其中55、70 kg/hm2处理与对照药剂3%克百威颗粒剂75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药后90天各药剂处理防效虽有所下降,但70 kg/hm2处理在药后90天的防效仍超过85%,与对照药剂差异显著。在试验期间,参试药剂对作物植株生长无不良影响,施用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的甘蔗植株长势良好,优于空白对照。

3 结论

通过噻虫嗪与杀虫单2种药剂的配方筛选,发现它们存在增效配比,当噻虫嗪与杀虫单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18时表现出最佳增效作用。按质量比(有效成分)1:18加工成复配制剂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对甘蔗螟虫有较好的防效。其使用剂量在55~70 kg/hm2,药后60天药效达85%以上,药后90天达80%左右,持效期长。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防治甘蔗施药技术简单,在甘蔗下种或中耕培土时与肥料一起撒施于甘蔗根际,降低了劳动成本,对人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生产上不宜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为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应与其他农药轮换交替使用,田间药效试验表明3.8%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可作为防治甘蔗螟虫的替代农药,使用制剂量以55~70 kg/hm2为宜。

4 讨论

甘蔗螟虫种类多、一年多代,防治难度大,用药次数多。目前,甘蔗螟虫对辛硫磷、呋喃丹等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主要原因是这类药剂对螟虫的作用位点单一,而利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进行复配使用,是延缓甘蔗螟虫产生抗药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一些新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用于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不错。噻虫嗪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于昆虫神经突触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广的杀虫谱及持效期长等特点,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蓟马等防效较好。杀虫单是人工合成的沙蚕毒素的类似物,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特别是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如螟虫等特效,该药环保无残毒,是国内化学仿生合成开发非常成功的一个范例,曾被誉为“二十世纪绿色农药”。因此,利用噻虫嗪和杀虫单进行混配,对甘蔗螟虫防治能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同时还可以兼治甘蔗蚜虫、蓟马等。

猜你喜欢

噻虫嗪防效毒力
12种杀菌剂对三线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鸭脚树星室木虱的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推广新型农药噻虫嗪防治甘蔗叶部害虫突破14万公顷
水稻白叶枯病菌Ⅲ型效应物基因hpaF与毒力相关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相关毒力因子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