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剑波:以易理哲思运笔墨

2015-05-30任法融

爱尚生活 2015年9期
关键词:墨法笔法用笔

任法融

张剑波,中国易经协会副会长、中国国学研究院副院长、陕西国学研究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南山书画院院长、沉香书院院长、易理山水画创始人。其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多次获奖,在台湾、南京、西安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尤以易经理论创作的《黄河颂歌》《大秦岭》等作品享誉世界,深受海内外友人的喜爱。

大秦岭是地理的南北分界岭,也是自然阴阳的分界线,以剑波山水为核心的南山书画院立足终南山,不断汲取浑厚、灵秀之气,使他的作品有激情、有气势、有寓意。剑波山水的成功和价值在于他十分重视研究现代人的灵魂需求,把古老的、朴素的易经自然哲学观融入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去,形成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望,从而激发出观赏者、收藏家内在的强大的事业动力。

艺术家首先是哲学家

张剑波是当代中国创新的山水画家之一。近年来,他钻研《易经》,在描绘昆仑山、大秦岭、黄土高原等方面的题材上融入易道,画意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这些探索性的突破,除了得益于他天资聪慧、功力深厚、学养渊博之外,更得益于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抓住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脉,从而站在民族及历史的高度上实践了自己艺术理想。尤其是他深刻洞悟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并以之为导源开辟出其独特的艺术面貌,从而卓然屹立于中国山水画坛。黄宾虹曾说:“太极图是书画秘诀”。剑波山水的艺术实践也正是在这一哲学理念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完成着自己的艺术蜕变。

任何一个出色的艺术家,首先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哲学是文化艺术的思想基础。它能够提供给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艺术家对哲学思考的深度会决定其艺术水准的层次。纵观古今中外,仅有技艺的纯熟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的。历史的筛选是无情的,它淘汰的是匠人,保留的是精英。其中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精神性和文化性,艺术家要能提供给后人可研究、挖掘的深度。

张剑波深悟这一点,在他看来,易经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他说:“泱泱万年,至于今日,宇宙世界,中华文明,皆受其赐,功在易经。”作为文化的传承者,追本溯源应为务本之为。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哲学传统的国度,古人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好的思想和文化的精华,后人所做的一项重要事情就是能从先哲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有价值的理念,为己所用。

对于《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剑波认为这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而且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基础。天地并存,阴阳互补。关于太极图,他认为那是先贤对天地万物“目识心动”的产物,不是凭空的想象。它承载的是东方人的智慧,是极具民族性的哲学精华,而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阴阳鱼的图案。不能真正理解太极哲学的人,会盲目地赋予其神秘的色彩,以为其玄之又玄。而深悟其旨的人则视其为变通万物的金钥匙。张剑波是得此宝物的人,也是少数具有如此哲学高度的画家。

剑波山水是结合中国山水画来研究和应用太极图的。阴阳之变、天人合一就是辩证之法。付诸于创作实践,剑波山水首先解决的是中国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的问题,也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以创新为旨归,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以创立自己的艺术面目为终极目标。中国山水画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起了深厚的历史传统,前人为我们树立起了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面对如此庞大的传统体系,后人寻求突破的难度可以想象。于是有人望而生畏,发出了末世论的感慨;也有人回避迂回,尝试与西人接轨的所谓嫁接;还有人固守祖宗家法,亦步亦趋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面对如此形形色色的观点,张剑波有自己的主张,他信奉“天变时易人交替,民族精神恒永立”。也就是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强调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必须植根于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舍此则无存。易经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画是有民族性的,虽因时代改变外貌,而精神不移。

艺术灵魂在于笔墨

中国山水画归根结底,艺术创作的灵魂还是笔墨。在中国山水画中,笔墨不仅仅是其依附存在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段,它所承载的内涵已远远超过了其作为媒介特质的本身。因此舍弃笔墨而去谈中国的山水画就会走入空中楼阁的误区。对笔墨的研究应是永远的课题。谁抓住了笔墨,谁就抓住了中国山水画的要害。

剑波山水坚持笔是主,墨为辅;笔是阳,墨是阴。笔墨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的。

首先,他非常重视笔法的重要性。张剑波说:“作画全在用笔下苦功,力能压得住纸而后力透纸背。然笔力不可过刚,过刚则枯硬。刚柔得中方是好画”,强调用笔的刚柔相济;还有“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强调用笔的回互照应;如“笔法言万毫齐力,又云中书君老而秃。古人用笔,羊毫之柔,柔中有刚;紫毫之刚,刚中有柔”,指出了对不同材质的毛笔的应用要求。再如“古人用笔,一波三折,含刚健于婀娜之中”,强调用笔的波折变化;又有“虚中有实,柔内含刚,此笔法也”的概括之论。总之,剑波山水关于用笔的要求,都可以用太极图中的阴阳二气相异、相交来阐释。

尤为重要的是,他在学习篆、隶、楷、行等各种字体的笔法基础上,充分体会书法笔法的“古人秘密”是用太极图式的盘旋形。其实,古人已有论之,如:“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用笔之法,书画同源。言其简要,盖有五焉:笔法之要,一曰平,如古人言锥画沙;二曰留,如古人言屋漏痕;三曰圆,如古人言折钗股;四曰重,如古人言高山坠石”。 剑波山水善于从古人用笔论中梳理提炼出自己痛快酣畅的用笔要诀,从而形成了“五行”字诀,即“平(水)、留(木)、圆(火)、重(金)、变(土)”。

张剑波重视笔法的同时,也非常讲究墨法。他认为水为墨之本,墨为水之用。他认为用墨的原则是阴阳和谐,不要走极端,画家不能只知墨之“黑”,而不懂墨之“光”。他在山水画上充分施展墨法尽变之长,在用墨上开辟出新的天地。从对墨法的本身研究看,古人曾归纳墨法为六字诀,后来又发展为七字法,可以说是集古今墨法之大成,即浓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和宿墨。张剑波认为,其实墨层次再多,到底还是分五色,也就是五行,浓、淡、干、湿、焦,关键是要达到浑厚华滋,全从力透纸背而出的功夫。历史高手皆以“墨须肥不臃肿,瘦不枯羸,用墨忌滞忌涩。写山石之积阴处,次以焦墨提神,分出深浅,墨内隐水,倍觉灵活”,“能水墨淋漓,而后能焦墨渴笔”,“凡作画必能用饱墨,否则笔枯露骨,画无皮肉,使人生憎”为用墨原则。剑波山水围绕根本,灵活多变,不拘于法,充分发挥墨借助水在宣纸中的渗透,以变化自然形成层次,有厚重感、有三维视觉效果。

剑波山水,有阴有阳。剑为刚、为阳,波为柔、为阴;山为阳,水为阴;骨为阳,肉为阴;枯为阳,润为阴;刚健为阳,婀娜为阴。他论用墨,也有阴阳。焦为阳,湿为阴;浓为阳,淡为阴;提为阳,泼为阴。此中之阴阳互为消长,和而为太极。笔与墨之间同时又是阴阳互补的对立统一关系。

剑波山水将笔墨关系整体处理,他善于继承弘扬 “惟善用泼墨者,贵有笔法。若隐若现,浓淡浑成,斯为妙手”,“笔法是骨,墨法是肉,设色皮肤耳”,“笔者点也、线也、骨骼也;墨者,肌体也、神采也,笔求其刚、求其柔、求其拙、求其纵,在因时制宜;墨求其苍、求其老、求其润、求其腴,随境参酌,要与笔相水乳”等古人实践总结好的成熟经验。画须分明,分明是笔,笔力有气;而后融洽,融洽是墨,墨采有韵。剑波山水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毫无顾忌、打破常规、笔墨并用之境界,在有笔有墨处求之,既相对独立,又自然融合。

猜你喜欢

墨法笔法用笔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十)
找不同
写意青蛙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