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hR-377联合细胞因子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

2015-05-29张淑华刘秋玲吴志婷王云霞温明华葛郁芝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胶原酶细胞因子干细胞

张淑华 刘秋玲 吴志婷 王云霞 温明华 葛郁芝

(江西省人民医院 江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06)

近年来发现,随着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和重构,同一区域的心脏自主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坏死和重构〔1〕。对于心脏自主神经的损伤坏死,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近年,利用RNAi研究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已有一些报道。Zeng等〔2〕使用miR-100靶向BMPR2调节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成骨分化。Yang等〔3〕发现miR-138能够抑制 ADMSCs的脂肪分化。Uchida等〔4〕报道miR-9调控神经祖细胞的增殖与迁移。Doddapaneni等〔5〕过表达miR-122提高胎肝干细胞的肝细胞分化。为了探索人ADM-SCs(HADMSCs)向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高效率诱导方法,又鉴于本实验室有shR-377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诱定分化的研究基础,本文选择了shR-377联合细胞因子诱导HADMSCs向NSCs定向分化,以期提高HADMSCs向NSCs诱导分化的转化率,缩短转化时间,提高转化质量,为体外大量获得NSCs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DMEM/F12,DMEM(Hyclone公司);胎牛血清(PAA公司);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及Opti-MEM(Invitrogen公司);胰酶、胶原酶、抗生素、DMSO(Gibco);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b,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胰岛样生长因子(IGF)-1,干细胞因子(SCF)均购自Miltenyi公司;骨形成蛋白(BMP)4购自invitrogen公司。shR-377载体(上海吉玛生物制药公司构建);细胞培养箱(THERMOFORMA);实时定量PCR仪(ABI公司);流式细胞分析仪(BD公司)。

1.2 方法

1.2.1 HADMSCs分离培养及鉴定 成人脂肪取自吸脂手术患者(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医院),与供者签订知情同意书,供者均为25~35岁的健康女性。吸脂术采集的脂肪组织用PBS(含100 U/ml青霉素与100μg/ml链霉素)反复清洗,洗去血细胞和麻醉药,加入1∶1体积的0.2%Ⅰ型胶原酶37℃恒温水浴锅内振荡消化1 h,此时液面分为3层,上层为黄色油状脂肪细胞层,中层为脂肪组织层,下层为含单个核细胞的胶原酶层,100目滤网过滤至50 ml离心管,离心1 400 r/min×10 min后弃上清,用PBS洗2遍以除去胶原酶,离心收集细胞。分离出的单个细胞以2×106/ml的密度接种于 HADMSCs培养基中,37℃、5%CO2的培养箱培养。24 h首次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2~3 d换液一次。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生长情况,对连续传20代细胞的生长、增殖形态、有无分化进行观察、摄像。

1.2.2 HADMSCs的表型鉴定 胰酶消化HADMSCs并吹打为单个细胞,每个样本的细胞数量至少为1×106/ml,分别与CD29-PE、CD45-FITC、CD44-PE、CD117-FITC 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室温避光孵育30 min,流式缓冲液洗涤3次,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

1.2.3 shR-377联合细胞因子诱导HADMSCs向NSCs定向分化 将已经铺好的6孔板中培养基换成Opti-MEM培养基,shR-377用Opti-MEM稀释后,37℃孵育5 min加入6孔板,转染6 h后换成诱导培养基。并设定荧光标记shR-377的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转shR-377组、单用细胞因子组,shR377+细胞因子组。转染前培养基均为HADMSCs培养基,单转shR-377组及shR377+细胞因子组转染shR377,其余两组未转染;第一次转染shR-377 8 h后,空白对照组、单转shR-377组加入HADMSCs培养基,另外两组加入诱导培养基A;第二次转染shR-377 8 h后,空白对照组、单转shR-377组仍加入HADMSCs培养基,另外两组加入诱导培养基B。

诱导培养基 A:FGF-b、BMP4、B27、activinA;诱导培养基 B:IGF-1、EGF、SCF、FGF-b,于 37℃、5%CO2继续培养。从次日起在倒置显微镜下对HADMSC向NSCs诱导过程的细胞形态变化进行观察、摄像。

1.2.4 流式细胞检测诱导后细胞nestin及转化率 0.25%胰蛋白酶消化诱导后第1日细胞,用PBS反复洗涤后计数,制成单细胞悬液,每个样本的细胞数量至少为1×106/ml,与nestin/FI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室温避光孵育30 min,流式缓冲液洗涤3次,流式细胞仪检测。按流式分析所得nestin的阳性率为诱导分化的转化率。

1.2.5 RT-qPCR检测诱导后细胞nestin和musashi表达 收集诱导后24 h细胞,提取总RNA,按照试剂说明书,后续RT-qPCR。反应参数:第一步:95.0℃,30 s;第二步:95.0℃,5 s;60.0℃,34 s;第 3 步:95.0℃,15 s;60.0℃,1 min;95.0℃,15 s。

PCR引物使用primer5.0软件设计,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并经HPLC纯化。引物序列:GAPDH正义CCACCCATGGCAAATTCCATGGCA,反义 TCTAGACGGCAGGTCAGGTCCACC,长度598 bp;CD29正义 TCCAAGCAACCTGAGCAAC,反义 GATCTGAGTTCGCACCACTG,长度 238 bp;Nestin正义 AACAGCGACGGAGGTCTCTA,反义 TTCTCTTGTCCCGCAGACTT,长度220 bp;musashi正义 CCCACTACGAAACGCTCCAG,反义 TCGCAGATAACCCGCCTACA,长度193 bp。

1.2.6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诱导后细胞nestin 转染后第3日细胞,添加4%的多聚甲醛(用 PBS溶液稀释),室温固定15 min,漂洗三次,每次10 min,加入0.5%的Triton X-100室温下浸泡10 min,37℃下用PBS溶液漂洗三次,每次10 min;用含1%BSA(牛血清白蛋白)的 PBS溶液(blocking buffer)封闭细胞,37℃下1.5 h(或者4℃过夜)。加带荧光的一抗anti-nestin/FITC(用1%BSA稀释),4℃孵育2 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用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HADMSCs形态学特征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接种时,培养物中混有部分红细胞,这些红细胞随换液次数的增多而被清除。培养的HADMSCs大部分于24 h内即贴壁,贴壁细胞呈圆形,有小的胞质突起。1 w后以梭形细胞为主,胞质丰富,核大,核染色质细,核仁明显,可见细胞呈克隆样生长。传代细胞在12~24 h内完全贴壁,并开始伸展、分裂。经首次传代以后,细胞生长速度增快,约3~4 d即可达80%融合。传代后细胞呈长梭形,呈纤维样细胞形态,细胞呈平行排列生长或漩涡状生长,核居中,多数为1个核仁,以一点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分布,圆形或卵圆形混杂生长细胞随传代次数减少。

2.2 HADMSCs细胞的表型鉴定 流式细胞仪测定了HADMSCs的表面标志 CD29、CD44、CD45和 CD117,其中 CD45和CD117为阴性。而CD29和CD44为阳性。

2.3 shR-377转染HADMSCs的转染效果 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开启荧光的暗视野下约95%的细胞都有荧光(图1B),与没有开启荧光的明视野(图1A)对比鲜明。说明转染率达到95%左右,可见所用的转染试剂和转染浓度是合适的。

图1 shR-377转染效果图(×100)

2.4 HADMSCs向NSCs定向分化的形态变化 诱导后第1、3、7日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摄像:空白对照组(A)及单转shR-377组(B)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只是细胞生长密度增大;单用细胞因子组(C)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可见部分细胞粘连聚集,少数细胞由原来的菱形、三角形变成长条形;shR-377+细胞因子组(D1):细胞转染后第1天,细胞核见隆起;shR-377+细胞因子组(D3):转染后第3天,细胞伪足变细成单极、双极或多极,单极类似蝌蚪形,折光性增强;shR-377+细胞因子组(D7):转染后第7天,可见细胞聚集成细胞球,其余细胞也见聚集趋向。

图2 HADMSCs向NSCs定向分化的形态变化

2.5 RT-qPCR检测nestin和musashi的mRNA表达 空白对照组高表达CD29,几乎不表达nesti和 musashi;单转shR-377组较高表达CD29,低表达nestin和musashi;单用细胞因子组较高表达CD29,低表达nestin和musashi;shR-377+细胞因子组:中等表达CD29,高表达nestin和musashi。见图3。

图3 各组诱导后细胞的CD29、nestin、musashi表达水平

2.6 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细胞nestin及转化率 以HADMSCs为对照,诱导后NSCs的nestin阳性率为(64.6%±3.2%),对照组为(0.6%±0.05%)。两组nestin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初步判断诱导后细胞是神经干细胞,其转化率为64.6%±3.2%。

2.7 诱导后NSCs进一步向神经细胞分化形态观察 把诱导后第7天神经干样球细胞进一步分化,次日细胞明显有细长突触长出,向双极或多极延伸,类似神经元形态,见图4。

图4 由NSCs分化的NCs形态图(×100)

3 讨论

本实验分离培养HADMSCs有几点改进:(1)分离中,消化细胞采用胶原酶没有用胰酶。胶原酶比胰酶对细胞的损伤小很多,这样使分离得到的HADMSCs具有更好的活性和增殖能力。(2)没有使用NH4Cl裂解脂肪中掺杂的红细胞,而利用红细胞不贴壁的特性,通过换液去除红细胞,这样也避免了对HADMSCs的损伤。(3)我们使用含5%FBS、2 ng/ml FGF-b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HADMSCs。与大多采用的10%FBS的方法或不加FGF-b的方法比较,细胞活力更好,也更不易分化。

目前对HADMSCs鉴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普遍认为,HADMSCs最主要的两个表面标志是CD29和CD44,我们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ADMSCs表面标志物,结果显示表达CD29和CD44,不表达 CD45和 CD117,HADMSCs分离培养成功与否,主要看细胞分离获得率、细胞活力、细胞增殖能力和有无分化〔6〕。本实验改进的分离培养方法,在这几项上都有进步,为体外无分化扩增ADmSCs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ADMSCs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可以向软骨、脂肪、心肌、平滑肌、肝、内皮和造血细胞分化〔6,7〕。目前ADmSCs向神经细胞的诱导均是在DMEM培养基基础上,应用EGF或FGF-b等生长因子〔8〕,在高(20%)或低(2%)浓度的胎牛血清条件下,加入一些诱导的药物,如β-巯基乙醇等诱导神经细胞,无论是诱导效率还是存活时间都不能令人满意。这就需要寻找新的诱导方法提高转化效率,我们运用shR-377联合IGF-1、EGF、FGF-b、SCF、BMP4及activinA等细胞因子进行筛选,重复性很好;从形态学来看,效果非常明显,2次转染后次日镜下观察,原来菱形、三角形等不规则形状70%以上都发生明显变化,细胞核隆起膨胀呈球形,细胞伪足收缩变细,向双极或多极延伸。收集诱导后第一日的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estin的表达与形态学变化基本吻合,而单转shR-377和单用细胞因子的诱导效果都不明显,可见shR-377和细胞因子的联合是高效率诱导HADMSCs向NSCs分化的一个好的选择。

本实验所用shR-377是一种短发夹结构的核酸,源于人体蛋白编码基因SH3PXD2B第一个内含子部位,与外源短发夹核酸类似。该短发夹核酸的茎部两条链完全互补,促进干细胞分化的原理为shR-377抑制EIA样的分化抑制因子(EID1)的表达,从而活化组蛋白乙酰化酶CBP/P300的表达。

1 Ji S,Gupta N,Weiss JN.The heart and its nerves:a nervous bond〔J〕.Heart Rhythm,2010;7(4):504-5.

2 Zeng Y,Qu X,Li H,et al.MicroRNA-100 regulates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y targeting BMPR2〔J〕.FEBSLett,2012;586(16):2375-81.

3 Yang Z,Bian C,Zhou H,et al.MicroRNA hsa-miR-138 inhibits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hrough adenovirus EID-1〔J〕.Stem Cells Dev,2011;20(2):259-67.

4 Uchida N.MicroRNA-9 controls a migratory mechanism in human neural progenitor cells〔J〕.Cell Stem Cell,2010;6(4):294-6.

5 Doddapaneni R,Chawla YK,Das A,et al.Overexpression of microRNA-122 enhances in vitro hepatic differentiation of fetal liver-derived stem/progenitor cells〔J〕.JCell Biochem,2013;114(7):1575-83.

6 Zhang HT,Liu ZL,Yao XQ,et al.Neural differentiation ability of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from bone marrow and adipose tissue:a comparative study〔J〕.Cytotherapy,2012;14(10):1203-14.

7 Zavan B,Vindigni V,Gardin C,et al.Neural potential of adipose stem cells〔J〕.Discov Med,2011;10(50):37-43.

8 Ferroni L,Gardin C,Tocco I,et al.Potential for neural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J〕.Adv Biochem Eng Biotechnol,2013;129:89-115.

猜你喜欢

胶原酶细胞因子干细胞
胶原酶清创治疗慢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研究进展
注射用胶原酶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微小RNA与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有待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