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探讨

2015-05-26蒋承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书语文

阅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着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也关系着学生将来工作水平的高低。所以,新课程目标对学生的阅读才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而且,具体规定了初中学生的阅读数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 2-3部名著。此规定给农村初中学生学好语文指明了方向,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以期达到切实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之目的。

一、农村初中学生现在的阅读情况概说

农村初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1、课堂上阅读量有限,老师往往在意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文本阅读,从而造成了学生阅读语感不好,不太读得懂文章。2、语文考试学生的难点并不在作文,而失分最多的往往是阅读题。3、学生平时课外阅读太少,语言表达能力极差。4、学生受电影电视影响很大,对阅读课外书籍不感兴趣。

二、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探讨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作为在农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师们,不仅要眼盯中考,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更应该着眼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终极任务。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来进行学生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为妥呢?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决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完成,对此,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如何解决呢?

首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因为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所以,我们认为, 必须要大量的增加阅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获取文章中的有效信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课外作业的方式强制学生多读点书,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或奖励学生大量的阅读书籍,而且是健康的书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拓展自己的视野。以期在日积月累之中,来提高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近几年各省区中考都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的考查范围,这更加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把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当回事,并切实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从初一到初三都规定了中外名著阅读书目。1、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2、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等。4、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第二,指导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诉我们:“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讲究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有: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卡片心得、 浏览背诵、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但,不管这法那法,唯有“读”、“悟”是上法。心无杂念,读出个“一、二、三、四”;读出个“心领神会”;读出个“忘乎所以”。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略读的方法,就是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浏览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浏览,即只了解其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精读则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第三,立足课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endprint

第四,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因为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绝对没有带着别人指定的“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这一作业去读《红楼梦》的,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具体方法如下:

1、巧设桥梁,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在教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我们可先朗读了一段成年后的闰土的描写片段,以此来激起学生要读一读原著的欲望。

2、搜集名言,鼓舞学生的阅读热情。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可胜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颗颗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进器,是指导阅读方法的导航灯。周末,我都会布置同学们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在书山中采撷的兴趣。每到星期一,我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可谓是妙语连珠:“书善犹药也!”“书是我最初的故乡。”在搜集读书名言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读书的好处,大大鼓舞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3、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阅读恒心。学生的兴趣总是会缺乏持久力,怎样为学生的阅读兴趣保鲜?我的做法是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促使学生的阅读激情永恒。例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评选“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小李杜”、“成语城主人”、“故事大王”等评比,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坚定了阅读的兴趣。

4、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中小学生更爱表现自己,他们都想在班里甚至学校里小有名气,因为那可以当作炫耀的资本。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去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当然奖励机制的制订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在制订时要权衡利弊,(既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又不能让学生为了得到奖励而肆无忌惮,不顾一切。)一定要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区分开来,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总之,兴趣是基础,是前提,是动力。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做有心人,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蒋承华,教师,现居重庆綦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读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爱读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