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违法减少,风险犹存

2015-05-21

南方周末 2015-05-21
关键词:食药奶粉总局

奶粉质量步入新常态?

来自官方民间的两份检测报告表明,在打击了制假售假、非法添加等严重违法行为之后,中国婴幼儿奶粉的风险仍集中在养殖环节和过程管理上。

南方周末记者 袁端端

发自北京

消费者通常不会对密密匝匝的抽检信息感兴趣,婴幼儿配方奶粉是个例外,因为这是中国食品安全的符号和风向标。

2015年5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国家食药总局)发布了《关于2014年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督抽检情况的通报》,结果显示,抽检1565批次样品,48批次不合格,其中包括4家曾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推介的“奶粉国家队”企业。

10天之后,德国第三方检测平台ÖKO-TEST在中国的合作方优恪网公布了市场上9款最热销的进口奶粉检测结果,尽管被抽检产品都符合中国国家标准,但可瑞佳、惠氏、雅培、美赞臣、特福芬等5款产品仍被该机构评为“最低等级D-(警示)”,理由是该机构发现一些被国标忽视的残留物质。

来自官方和民间的两份检测报告表明,在经历以阜阳劣质奶粉和三聚氰胺事件为代表的制假售假、非法添加等严重违法行为之后,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安全似乎步入了新常态:违法减少,风险犹存。

新常态遭遇老问题

梳理食药总局的抽检结果发现,国产奶粉里存在安全风险的共23个批次,主要问题包括黄曲霉毒素M1、阪崎肠杆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以及维生素C、硒、锰等营养素含量不达标等。

国家食药总局提供的信息显示,黄曲霉毒素M1是强致癌物,奶粉中的污染通常是由于奶牛摄入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经体内代谢所产生的。阪崎肠杆菌是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能对0~6月龄婴儿存在较高健康风险,主要由于企业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环境和设备设施卫生条件。

事实上,这些奶粉生产过程管理甚至奶牛养殖环节出现的风险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就是老问题。上世纪90年代,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现国家质检总局)对婴儿奶粉质量的抽查结果表明,当时全国抽样合格率不到50%,主要问题包括亚硝酸盐超标、营养素含量不达标等。

从地域分布看,拥有婴幼儿奶粉企业最多的陕西省和黑龙江省也是不合格问题最集中的地区。黑龙江有11家企业产品不合格,其中6家被停产整改,3家企业存在较高风险,而陕西有6家企业上黑榜,其中2家企业的产品存在较高风险。

2014年6月,国家食药总局公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的换证审查结果,被认为是乳业最严大考。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当时一些地方为保护当地奶业经济,与中央政策进行博弈,最终真正退出婴幼儿奶粉行业的企业只占行业总数的一成,并未达到“洗牌”目的。

实际上,监管部门公布敏感的奶粉抽检结果,也是为了通过信息公开倒逼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倒逼地方政府负起监管职责。

国家食药总局表示,对检出不合格样品的生产企业和进口经销商,已在第一时间责令企业停止生产和销售,召回不合格产品,全面整改,并进行相应处罚。其中,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被吊销,湖南长沙亚华乳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许可证被注销。

据悉,目前仍有10家奶粉企业在停产整改。

第三方检测优中选优?

与国家级抽检依据国标,聚焦国内市场不同,优恪网此次抽检对象主要是国外品牌,更注重发现奶粉在国标之外的可能风险。

在优恪网公布的检测结果中,9款进口品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季铵盐化合物、有害油脂、高氯酸盐和氯酸盐、矿物油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标大多不在中国或欧美的婴幼儿奶粉标准之中。

“我们检出5款奶粉含有季铵盐类的杀菌剂成分,这类成分可诱发哮喘、皮肤过敏等疾病。”优恪网CEO罗昌平表示,可瑞佳金装2段奶粉杀菌剂成分已超过欧盟限值,如果参照德国法律,该批次产品是不允许在德国市场销售的。

对于优恪网的检测报告,相关奶粉企业大多回应称,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符合现行法规和标准。

美国凯赫律师事务所科学顾问冯文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优恪网这类机构检测的项目多属于食品接触物,这类物质并不是主动添加,而是在生产过程中有限迁移进食品里的物质。各国对这类物质的管理,在执法的层面偏于宽松,也是因为风险较低。第三方机构的检测将会引起社会对这类物质的关注。

“我们是在优中选优。”罗昌平指出,检测并不是希望给奶粉品质“挑刺”,而是作为一种第三方评价。在他看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费者将不再满足于基本的“国标”品质,他们希望能选择更优的产品。

实际上,消费分层也是食品安全步入新常态之后的变化之一。近年来国人在海外抢购奶粉、大米等消费动向表明,国家标准只是食品安全的下限或底线,国内企业应设立更高的标准,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于食品品质的需求。

不过,此次优恪网的检测报告显示,海淘的奶粉未必比国内市场的进口奶粉更好。以德国原装进口的爱他美奶粉为例,除氯丙醇每日摄入量这一项,在其它项目的数值上,“中国进口的爱他美”均优于“德国本土销售的爱他美”。

此外,该如何解读第三方检测报告,科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优恪网测评中认为问题最大的季铵盐化合物,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供职的食品安全博士钟凯分析指出,苯扎氯铵等季铵盐化合物是各国常见的消毒剂,常被用作食品工业中的机器消毒清洁剂。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没有制定食品或婴儿乳粉中的季铵盐类化合物限量,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健康风险还不足以动用限量标准这一高成本的管理手段。

而矿物油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本来就可以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很多食品包装材料中都需要添加食品级的矿物油。因为没有多大风险,国际上和中国也都没有指定限量。”冯文煦说。

奶粉质量步入新常态之后,如何理性看待国家抽检和第三方测评结果也是消费者的必修课。

“检测之后,更关键的是科学解读。”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个解读包括对数据可靠性的判断,问题成因的分析,以及对“异常”值的反映。如果“异常”依然在国家标准许可的范围内,不必太过担心。

猜你喜欢

食药奶粉总局
编者按
四平市公安局食药支队集中销毁一批假冒伪劣物品
广西组织食药环案件业务培训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重拳打击“傍名牌”
奶粉危机
安监总局:前四月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致7385人死亡
奶粉放冰箱对吗
奶粉罐上没写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