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对称内外资方专利权转让的互惠交易行为演化
——基于非实施性外资技术扩散视角

2015-05-20孔令夷

关键词:资方专利权外资

孔令夷

(1.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2.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非对称内外资方专利权转让的互惠交易行为演化
——基于非实施性外资技术扩散视角

孔令夷1,2

(1.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2.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新经济常态下,跨业态、实力及规模差别明显的非对称内外资方会频繁开展专利权转让及商业化应用合作,而实际中双方合作却往往不能长期维系。通过设计额外交易费用、歧视性价格及专利权价值与开发周期、专利研发投资额、交互资助因子等变量,构建了内外资方专利权转让交易博弈支付矩阵,揭示出单一互惠策略均衡的实现条件,进而基于演化博弈工具,评判局中人向互惠交易行为的演化路向及稳定性,辨析影响互惠交易均衡的决策变量。此外,基于中外方就汽车“蓝驱”技术专利权交易的算例仿真,模拟决策因素以及种群初始分布对互惠交易均衡演化的影响,并提出了最优均衡实现的中外双方策略建议。

专利权转让;互惠交易;交互资助;技术扩散;演化博弈

近20多年来,专利权转让交易已经成为外资技术扩散的重要路径之一,对于促进外来技术扩散转移、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推动我国内资企业技术进步有着很大贡献,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专利权交易被极大地激发,专利权市场更加活跃,专利权转让交易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保持连年大幅提升之势。TRIPS协议明确界定专利权属于知识产权,因此,专利权转让交易就是专利权转让人与引进人关于法律所赋予的专利独占权的让渡交易行为及其相关活动。

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国家科技兴国战略指引下,近年来国内技术交易不断向高层次、定制化、新领域及前沿性升级,新型技术转化系统日臻成熟。专利权一直是技术转让市场的主要交易标的,我国专利权转让额已经由2006年的13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57亿元,年均增幅27%;2011年专利权转让数量高达5 565项,同比增幅31%[1]。然而,国内专利权向新产品成功转化的实际比率却徘徊在较低水平,据科技部透露,国内年均授予专利权数量逾7万,而成功转化为适销产品者也才一成[2]。反观AUTM的全美高校会员,虽然近年来获得专利权数量仅是中国高校的12%,但它们的专利权转让数量却高达我国高校的2倍多,创造出45倍于我国高校的转让收益[3]。其根源在于我国专利权转让交易双方缺乏合作[4]。专利权转让需要供应链上下游交易双方的开放、协同、合作,才能推动技术再创新及专利权益持续高企[5]。当今,国内不少产业的核心专利权仍由技术超前的外资方控制,如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CPU等。在专利权转让过程中,惟有与掌控核心技术专利的外资方开展长期合作或构建联盟才是内资企业的理性选择。内外资方专利权转让的共赢关系及建设性竞合行为更是利益关键点,尤以内外资方专利权互惠交易行为为研究焦点。

一、相关文献述评

有关专利权转让的许多实证研究围绕着专利权转让有效性[6]、转让绩效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专利权价值,或是专利权转让交易的多维度影响因素展开。安托万(Antoine)等[7]认为专利权转让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发现松弛的知识产权体制、国际贸易及FDI约束、区域性技术能力都阻碍专利扩散,而广义技术能力指标则利于扩散。欧盟执行委(EC)[8]调研发现,专利权转让有利于体现其商用价值,应该从转让数量及金额两方面度量转让效益。艾登(Aida)等[9]探究了人力资本对专利权转让绩效的影响,发现二者存在正向关系。福川(Fukugawa)[10]发现各方合作能促进专利权转让。郭炬等[11]发现专利权转让具有产出属性,转让行为对研发投入有反向刺激作用,同时研发投入量增加也能加速转让。张寒等[12]对近12年来我国985院校的研发高投入数据及专利权产出作回归分析,发现总体经费划拨拉动了专利权转让的发展。饶凯等[13]区分了国家及省级研发投入,发现后者对专利权转让的拉动力更强,而且来自企事业单位的研发资金更能刺激专利权转让交易。还有学者利用Bass、MI、SW等复杂网络模型或社会网络分析法实证研究了专利权的转让扩散,例如,布朗温(Bronwyn)等[14]发现专利权免费开放并不能带来技术扩散显著增强,揭示了专利权转让对于绿色技术开发扩散的作用。

专利权转让具有明显的策略依存性、行为选择性及竞合特性,适宜进行博弈研究,能有力揭示授受各方行为特性及转让的深层机理,评判各种转让交易方式的优劣性。在专利权转让博弈研究进展方面,欧训民等[15]发现国际第三方组织对专项引进方补贴效应优于转让方,印证了专利权转让绩效改善需要交易双方构建互惠关系;贺京同等[16]设计了专利权宽度及技术差距向转让模式的传导机制,发现转让专利权宽度应该与技术差距呈负相关为宜;肖延高等[17]运用序贯博弈发现引进方技术能力提升会增强其交易谈判能力;耿子扬[18]通过合作博弈研究发现专利权价值越高,转让方责任越重,为此提出在技术转让合约中引入信息租,从而诱使转让方披露真实的技术情报,以达到抑制败德行为的目的。

综合来看,现有文献多数集中于某一技术领域、地区或组织,未考虑转让方及引进方的实力对比,实力差别大的转让方与引进方之间转让的研究不足,即在非对称内外资方专利权转让合作不能维系的问题根源及路径依赖方面存在薄弱之处。其次,实证研究文献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对有限的个别因素研究偏多,而对完整交易过程、交易双方竞合水平以及后期产业化竞合机理的研究存在缺失,对于互惠型转让交易过程以及关键环节研究不足。第三,现有研究主要采用经典博弈,而基于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能够克服其中存在的缺陷。为此,本文拟运用演化博弈技术,分析非对称内外资方专利权转让交易行为演化,为我国企业在非对称情境下获取外来优质专利权技术提供竞合决策依据。

二、相关假设及演化博弈模型

(一)相关假设及符号说明

1.假设专利权转让交易发生于两家非对称企业——外资方(用W表示)和内资方(用N表示)。双方在专利权交易中的可选策略都是{简单型交易,互惠型交易}。简单型交易是指在专利交易市场上追求每笔专利权交易实现获利最高的短期交易,该种交易的内外资方即W1及N1。互惠型交易是指在专利交易市场上主动投入资源构建战略性合作关系。外资方进行专利开发过程中,内资企业给予资助以加快开发进程;同样地,内资企业进行专利商用转化过程中,外资方也给予资助以加快产业化进程。该种交易的内外资方即W2及N2。

2.假设简单交易型的外资方的专利权价值为V,互惠交易型外资方的专利权价值为S。基于BS模型,专利权价值逐年递减,则有:V=v+(1-α)v+(1-α)2v+…+(1-α)n-1v,S=s+(1-β)s+(1-β)2s+…+(1-β)m-1s。其中,v及s分别指两种交易模式下专利权初始价值,α及β分别是介于0和1之间的价值衰减系数,n及m分别是专利权生命周期。可知v<s,α>β,n<m。故V<S。

3.简单交易型外资方的额外交易费用A:简单型交易下外资方在专利权交易中额外支出的费用。互惠型交易的外资方不需要变换交易伙伴,该费用为0。简单交易型内资方的额外交易费用B:简单型交易下内资方在专利权交易中所额外支出的费用。互惠型交易的内资方不需要变换交易伙伴,该费用为0。

4.外资方专利开发周期D:简单型交易下外资方开发周期为D1,互惠型交易下为D2,以年为单位,互惠交易型内资方对外资方给予资助,会缩短开发周期,故D1>D2。外资方的专利研发平均年度投资额Q:专利研发的平均年度投资额决定了专利价值。互惠型外资方会提供更优良的技术,故Q2>Q1。

5.交易价格P:外资方不实施专利权,固定转让费模式对于外资方及引进方最优[19]。互惠型外资方希望与内资方长期合作,故P1>P2。

6.专利开发资助因子ε:专利交易价越高,则开发成本也越高,外资方专利开发资助额也更高,令ε为专利开发资助额占专利交易价的比例。专利商用转化资助因子λ:专利价值越高,则转化成本也越高,内资方专利转化资助额也更高,令λ为专利转化资助额占专利价值的比例。

7.内外资方的理性程度是有限的,在反复博弈中,学习及应变力有限,复制动态方程能够模拟内外资专利权交易策略变化。

(二)内外资专利权转让交易的演化博弈模型

内外资方在专利权交易中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内外资方专利权转让交易博弈的支付矩阵

设外资方选择简单交易的概率是x,内资方选择简单交易的概率是y,复制动态方程为:

三、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一)静态分析

点(0,0)为稳态均衡的条件是:A>P1-P2+D1(Q2-Q1)+λS且B>εP2,或P1-P2+D2(Q2-Q1)+λS<A<P1-P2+D1(Q2-Q1)+λS且B>εP1。内资方若提高A、降低ε,则能诱使外资方从事互惠交易;外资方若提高B、降低λ、降低(P1-P2)、降低(Q2-Q1)、降低S,也能诱使内资方构建互惠交易。

究其原因,提高A可减少外资方的简单交易行为发生的概率,故而促使其互惠交易的概率。提高B是内资方频繁变动外资方的结果,因此增多变换外资方的频次会加大内资方互惠交易的概率。短期内,这虽然使得简单交易型内资方数量更多,但是长期的话,内资方绝不会承受较高的B。同样地,降低ε在短期内助长了内资方的简单交易,而长期效应却是互惠交易型内资方增多,λ与之类似。两种模式下P、Q的差额缩小,也会激励互惠举动。

(二)演化分析

若起始状态位于E4E2E5E3区域,则交易将演化并稳定于E4,内外资方都会开展简单交易,无法获取最优收益。众多简单交易者的出现会使专利交易市场变得低效、无序,甚至会失灵、瓦解。此时,专利权市场必须接受政府强行管制。若起始状态位于E1E2E5E3区域,则交易将演化并稳定于E1,内外资方都会开展互惠交易,政府可放松管制。

图1 内外资方交易博弈均衡相位

(三)专利研发、交互资助、交易费用及价格对互惠交易的影响

虽然E1和E4都有演化稳定性,但是究竟向哪个点演化的概率更大,分别取决于 E1E2E5E3及E4E2E5E3区域的面积大小。故而将分析互惠交易的影响因素,转变为影响区域E1E2E5E3面积RE1E2E5E3的因素,列式如下:

四、汽车“蓝驱”技术专利权交易算例仿真

(一)算例资料及调研计划

为了对文中的内外资方专利权转让的互惠交易行为及简单交易行为作出比较研究,拟提供我国内资汽车企业上海大众与外资方德国大众公司就汽车涡轮增压的“蓝驱”专利权交易实例调研资料。上海大众引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日趋成熟的先进蓝驱技术专利权,应用于上海大众新款汽车,当下已推出三款:帕萨特、途观及朗逸[20]。

蓝驱技术是一个众多先进技术的整合,搭载蓝驱技术的车型都配有德国大众最新研发的高效能TSI涡轮增压发动机或TDI柴油涡轮增压发动机,结合传输效率极佳的DSG双离合器变速系统,使车辆有更低的油耗表现与CO2排放量。而TDI柴油发动机车型也标准配备DPF柴油微粒过滤器,将烟尘控制到最低程度。

上海大众公司虽然走合资之路,但是拥有独立品牌,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尤其在整车开发及装备升级方面表现卓越。该公司紧抓汽车涡轮增压专利权,深化执行蓝驱战略,推出了更多前瞻车型。在技术引进方面,上海大众派出业务骨干团队全程参与,在谈判桌上争得主动性及话语权。为了激励德国大众加快最新蓝驱技术开发进程,转让出更高商业价值的新型涡轮增压动力及减排环保技术专利权,上海大众承诺为德国大众提供资助。同样地,外资方的德国大众作为该先进专利权开发者,深谙发动机启停技术是蓝驱系统的亮点,可有效提升燃油经济性,同时配有能量回收技术以及装配地滚阻轮胎,使车辆更环保,德国大众也预见到该专利权在环保车及高效能驱动力汽车上的巨大市场空间。德国大众全线产品都安装TDI、FSI(汽油直喷发动机)以及TSI,实现驾驶享受最大化和燃油消耗最低化。德国大众在交易谈判时,愿意给予上海大众资助以加速蓝驱专利商用转化,获取更长远的节能减排轿车市场效益。结合以上情境,案例符合博弈局中人互惠交易假设。

为了掌握转让交易资讯及技术经济数据,教育部课题组调研了互惠型交易过程、细节及专利权产业化应用状况,摸底双方交易动机、上海大众引进专利后二次研发及新车应用现状,综合内外资方的不同预期,研究局中人的交易博弈得益。

(二)数据调查及博弈矩阵参数赋值

课题组考虑并完成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从而确保得到足以表征专利权转让交易行为不同特性(简单型交易行为,或互惠型交易行为)的定量化数据:

1.课题组于2014年5-6月正式致电上海大众汽车安亭总部、安亭一厂、安亭二厂、安亭三厂、南京工厂、仪征工厂、乌鲁木齐工厂、宁波工厂、长沙工厂的技术负责部门、蓝驱专利权引进项目组、技术开发部门经理及关键岗位技术员,获取有效回复的被调查者为38人,开放式问题包括:蓝驱技术专利权转让交易中的谈判分歧程度及重要性描述,蓝驱技术的中方引进及外方转让的具体动因揭示,交互资助后内外资方的交易态度变化情况,单方取消蓝驱专利权转让中资助行为的威胁度及可信度评估,简单交易及互惠交易对内外资方的不同影响程度评价,互惠格局对蓝驱新车应用的贡献预测。课题组还以陕西十家在册上海大众经销商为专利权价值调研对象,收集蓝驱版TSI的市场价值及搭载蓝驱的新车销售数据。

2.课题组于2014年7-9月根据电话采访技术部门领导以及专利权引进团队的大体结果,正式给上海大众的这些部门发出调查量表传真,在量表开头部分作以特别说明,要求技术部领导、专利权引进工作相关负责人亲自填写好并尽快返回课题组。紧跟着,课题组逐次对该项专利权引进的相关部门致电,确认传真量表收到并期盼按期返回。基于课题组的主动跟进,本次传真调研的可信量表回收率高达75.83%。课题组发出的量表完全根据交易博弈相关假设中所解释的控制变量而作出量化设计,一开始就对两种交易模式下被转让的蓝驱系统专利权价值差异、简单交易下的中德双方需支付的额外交易费用、外资方德国大众受资助下的专利开发周期变化、两类交易价格、德方在互惠交易下蓝驱技术专利研发投资额年度平均增幅、中德在蓝驱技术专利权转移合作中的交互资助强度等作出了专业性且易于被企业人员理解的阐释,如假设部分所提及。

基于此,课题组又请上海大众中层以上直接被测受众对以上两类技术专利权交易格局中的关键经济指标给予公正评估和近似计量,由企业相关领导提供上海大众和德国大众分别在简单交易和互惠交易中的不同行为表现所引致的专利权价值、交易费用、交易价格、德方引发投资额、交互资助比例等,进而结合第一阶段的电话调研或实地调研情况,对量表的数据信度作出判断,对收回的部分无效量表中的数据进行甄别筛选,从而基本得到专利权交易博弈矩阵的重要参数现实赋值。

为了真实再现不同性态的均衡点,并展示内外资方专利权转让交易行为演化的趋势、路径及其稳态特性,在对本次内外资方的蓝驱专利权交易海量数据的分析、评判和挖掘中,发现如果对实际调研数值做出适当的归一化处理,也就是选取合适比例同步缩小价格、费用、价值或投资额项目的金额(以美元为单位),就能选取出满足演化分析的均衡条件的那种算例数值作为仿真实验对象,确保该蓝驱技术专利权交易算例的各个参数的最终处理后取值在数值实验及仿真分析时具有代表性。最终,外资方的决策参数取值为:P1=5,P2=4.5,D1=3,D2=2.5,Q1=0.2,Q2=0.4,A=1.95,V=8.5,S=9,λ=0.1;内资方参数取值为:B=1.9,ε=0.4。以上取值都是源自上述两个不同阶段对内资方向外方引进汽车专利权的真实交易调研取证而得,以纯数值表示,略去实际货币金额或年份单位。

3.为了提高量表调研结果的信度及效度,2015年2-6月,课题组在全面整理、深度总结前两个阶段的电话采访及量表传真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对上海大众总部及八家工厂展开更为细致及宽泛的实地调研,形式上采取了深度采访研讨以及重点人物约谈,辅助性调研的对象就是上海大众汽车引进先进的蓝驱专利权技术过程中的中德双方交易记录、签署互惠交易备忘录及若干次重要谈判纪要、多轮谈判下交易报价变动、交易契约资料、技术引进后新车应用项目日志及总结报告、二次技术开发的翔实历史卷宗及非保密性专利权技术资料、集团公司对该专利权技术实施及商用量产的内部管控文件,以此验证课题组通过上述两个调查阶段而得出的博弈局中人相关决策参数的拟实数值的真伪性及准确性。除此之外,还调查了上海大众所获悉的德方对该成熟技术的研发进展汇报、上海大众财务报表及上市年报、上海大众下辖工厂中涉及蓝驱版汽车研制的内部技术文件、媒体对蓝驱技术专利权交易的重要信息披露。最后,课题组同时还在与上海大众及德国大众的蓝驱专利权技术管理部门经理、两家企业的专利权交易谈判专家或骨干分子以及中高端管理者访谈时,就蓝驱系统专利权交易特性、蓝驱专利权技术发展定位、该专利权研发过程投入各种关键资源、中德双方转让交易中多轮次谈判实际发生的主要费用、中德各方通过互惠交易而获取的中长期利益或账面增加净值、互惠交易的可选策略组合、双方在不同交易模式下可能在中国轿车市场中形成截然不同的竞合关系及其偏好性路径走势等等专利权转让的核心问题,重新展开历史性梳理、研讨挖掘、链条式逻辑推演以及假设式预测期望。

(三)算例仿真分析

1.模拟内外资方简单交易者的起始比重对互惠交易演化均衡的影响。图2(1)是简单交易型内资方起始比例为0.2时,外资方起始比例对互惠交易演化均衡的影响。当x0较高时,则可能演化为简单交易的均衡态。当x0较低时,交易市场会朝着最优的互惠交易均衡演化,而且x0越接近均衡值0,收敛速度越快。图2(2)是y0=0.8时,x0对互惠交易演化均衡的影响,可见在专利交易起始期,简单交易型外资方的出现概率越大,就越可能使专利权市场陷入简单交易的低效境地。对照图2(1)及图2(2),可发现内资方起始种群中简单交易者的比重对互惠交易演化均衡产生着重大影响。引入专利权的内(外)资方通过积极引导、召开交易说明会、甄别外(内)资方交易意向等策略,能降低外(内)资方简单交易行为的起始比重,有助于交易博弈向互惠型的理想局面演化。政府在技术引进的政绩要求下,应加强专利权交易市场监管,支持互惠交易,抵制短期性的专利权简单交易行为,维护专利权市场的有利环境,促进内外资双赢。

2.仿真额外交易费用对互惠交易演化均衡的影响。将A增大为1.99,其余变量取值与图2(1)一样,可得到专利权交易博弈的演化结果,见图3(1)。随着外资方的额外交易费用增加,其简单交易行为会得到克制,从而促进专利权交易市场向互惠交易均衡演化。将B减少为1.81,其余变量取值与图2(1)一样,可得到额外交易费用B对互惠交易演化均衡的影响,见图3(2)。随着内资方的额外交易费用降低,会助长其简单交易行为,从而加剧专利权市场向不好的简单交易均衡演化的趋势。

图2 简单交易者的起始比重对专利权转让交易系统演化路径的影响

图3 额外交易费用对专利权转让交易系统演化路径的影响

3.交互资助强度对互惠交易均衡的影响。将λ提高到0.105,其余变量取值与图2(1)一样,可得到专利权交易博弈的演化结果,见图4(1)。一旦外资方对内资方的专利商用转化的资助比例提高,会因为削减了外资方的利益而挫伤外资方的互惠交易积极性,反而出现更多的简单交易型外资方,致使专利权市场向不利的简单交易均衡状态演化。将ε降低为0.39,其余变量取值与图2(2)一样,可得到交互资助强度ε对互惠交易均衡的影响,见图4(2)。对比发现,若ε减小,会推动外资方互惠交易积极性,涌现出更多的互惠交易型外资方,促使专利权市场向最优均衡态演化。有序高效的专利权市场使得内资方更便捷地获取高技术专利,它们不必要对外资方实施高投资。

图4 交互资助强度对专利权转让交易系统演化路径的影响

4.专利研发对互惠交易均衡的影响也有必要通过算例验证。缩小两种交易模式下外资方的专利研发平均年度投资额的差距,将Q2改为0.385,其余变量取值与图2(2)一样,可得到专利研发投资额对互惠交易均衡的影响,见图5(1)。若外资方削减专利研发的平均年度投资额,会促进外资方的互惠交易积极性,引导专利权市场发展为互惠交易均衡状态。这也意味着,外资方有意识地缩小两种交易模式下专利研发投资额差距,有助于专利权市场优化发展。将S降为8.6,其余变量取值与图2(2)一样,可得到专利权交易博弈的演化路径,见图5(2)。对比发现,若互惠型外资方适度降低或保留其所转让的领先或优秀的专利成果的一部分价值,能对其互惠交易行为产生合理的补偿效应,反而会提高外资方互惠交易行为的概率,激发出更大比例的互惠交易型外资方,促使专利权市场向最优的互惠交易均衡态演化。换句话说,外资方所开发的高水平、前沿性专利权的价值适度下降并没有对专利权市场交易带来负面影响,反而对互惠型市场交易均衡有催生作用。对于我国内资企业来说,一味地期望互惠型外资方提供廉价却又优秀、高附加值的专利权成果,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内外资方共赢。

图5 专利研发对互专利权转让交易系统演化路径的影响

5.仿真专利交易价格对互惠交易均衡的影响。降低P1为4.6,其余变量取值与图2(2)一样,可得到专利权交易博弈的演化路径,见图6。若简单交易型外资方降低专利权的较高报价,就会弱化其简单交易的动机,引导专利权市场发展为互惠交易均衡状态。即外资方若在专利权交易中摒弃短期牟利的功利主义,消除投机行为,追求专利权开发、交易及转化的可持续发展,就会促使专利权市场向最优均衡态演化,实现内外资方共赢。

图6 P1=4.6时对专利权转让交易系统演化路径的影响

若P1=5维持不变,由式(4)可求出互惠交易型外资方的最优专利权交易价格P*2=4.842。对比该价格与P2初值,上升幅度很明显,已经接近于简单交易型外资方起初的高报价P1,以致于两类外资方难以划分。显而易见,如此提高了的专利交易价格P*2才能吸引外资方致力于互惠型专利交易,并会促使专利权市场以更高概率向最优均衡态演化,有利于内外资方共赢。因此,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根本不需要靠低报价来维持专利权转让的互惠交易。

以上的算例仿真支持演化均衡分析结论,反映出影响ESS的专利研发、交互资助、交易费用及价格,探讨了这些变量对互惠交易均衡产生影响的深层机理,给出了理想均衡实现的可控因素赋值取向。

五、结论与不足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了非对称内外资专利权交易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算例仿真,提出了双方的互惠交易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内外资方都能通过设置各种决策变量的取值而发展互惠交易。若增加简单交易型内资方的额外费用、减少专利权商用转化资助、降低两种交易下专利研发平均年度投资额差额、削减互惠型交易的专利权价值、缩小两种交易模式的专利权报价差距、增加简单交易型外资方的额外费用、减少专利研发资助,就能促使内外资方构建长期互惠性专利交易关系。(2)专利交易起始期,简单交易型内外资方的比重越小,就越有助于交易体系向互惠型交易的理想均衡局面演化,且速度会加快,所以政府应加强专利权市场交易主体及其行为监管,抵制短期性的专利权简单交易者及其短视行为。(3)互惠交易型外资方的最优专利权交易价格相比该类型外资方的专利权转让初始报价有明显的上升幅度,甚至接近于简单交易型外资方的高报价。因此,技术密集型外资方根本不需要靠低报价来维持互惠交易。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设计的博弈模型只考虑了大量内外资企业之间的专利权交易系统演化,而寡头企业的有限次数专利权交易必然不符合假设。即使长期互惠型交易关系构建对内外资方都有利,但是在初期也需要双方有较为高昂的费用投入,而这并未考虑在模型中,尤其是在高交易费用普遍存在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更不成立。内外资企业除了自行在专利权市场上展开长短期交易,还可求助技术转让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等,这理应是未来的研究情境。此外,BS模型仅给出随时间呈几何式衰减的专利价值,不如外资方在华专利权价值的复合期权模型,也忽略了专利存续期的影响,专利技术宽度同样有必要列入价值公式中。

[1]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2012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R].北京: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12:1-10.

[2] 董冠洋.国家发改委官员: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10%[EB/OL].[2013-12-21].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12-21/5647840.shtml.

[3] 中国知识产权网.从美国大学科技经理人协会模式寻找我国的“AUTM”[EB/OL].[2013-06-24].http://www.cnipr.com/sy/201306/t20130624_178412.htm.

[4] 马忠法.对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的目标和专利的本质及其制度使命的再认识:以专利技术转化率低为视角[J].知识产权,2009(11):3-9.

[5]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6] 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7] ANTOINE D,MATTHIEU G,YANN M.What drives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climate changemitigation technologi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atent data[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3,54(2):161-178.

[8] European commission.Metrics for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public research organizations in Europe:Report from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Expert Group on knowledge transfer metrics[EB/OL].[2009-10-08].http://www.ec.europa.eu/invest-in-research/pdf/download_en/knowledge_transfer_web.pdf.

[9] AIDA C,OLIVIER D.Performance of Spanish universiti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an empirical analysis[J].Research Policy,2010,39(9):1160-1173.

[10] FUKUGAWA N.Determinants of licensing activities of local public technology centers in Japan[J].Technovation,2009,29(12):885-892.

[11] 郭炬,叶阿忠,郭昆.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要素相关性研究[J].科研管理,2011(11):25-36.

[12] 张寒,胡宗彪,李正风.研发项目对大学技术转让合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中国985工程高校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3(4):537-545.

[13] 饶凯,孟宪飞,徐亮,等.研发投入对地方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活动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3(5):144-154.

[14] BRONWYN H H,CHRISTIAN H.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of clean/green technology:Can patent commons help?[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3,66(1):33-51.

[15] 欧训民,张希良,王若水.低碳技术国际转移双层多主体博弈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34-237.

[16] 贺京同,冯尧,徐璐.创新模式,技术引进策略与差别化专利宽度[J].南开经济研究,2011(6):94-108.

[17] 肖延高,韦永智,王雎.基于技术能力演化的后来者专利许可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8):1165-1169.

[18] 耿子扬,汪贤裕,黄梅萍.集成创新中基于技术转移的低成本合作契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5):55-59.

[19] KAMIEN M I,TAUMAN Y.Fees versus royalties and the private value of a paten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6,101(3):471-491.

[20]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大众蓝驱家族[EB/OL].[2014-07-11].http://www.svw-volkswagen.com/zh/brand_center1/think_blue/bluemotion.html.

(责任编辑:张 丛)

Evolution Research on Reciprocal Transaction Behaviour of Patent Right Transfer between Asymmetric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Technology Diffusion of Non-Practicing Entity

KONG Lingyi
(1.School of Management,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710072,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710061,China)

1,2

During the period of deepening reform,cooperation of patent right transfer and commercialization will happen frequently between asymmetric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which are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or have distinct gap in strength and size.But their collaboration is often short-lived in practice.Using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evolutionary stability of patent right transfer transaction system of asymmetric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and reveals influencing factors.Based on simulation,the author puts forward optimal strategy suggestions on both sides for reciprocal transaction equilibrium.It is found that reciprocal transaction behaviorswere influenced by patent R&D investment,interactive assistance force,transaction costand foreign offer.Ideal assignmentof controllable factors can promotemarket evolution to reciprocal transaction equilibrium.

patent right transfer;reciprocal transaction;interactive assistance;technology diffusion;evolution game

F204

A

1008-245X(2015)06-0055-08

10.15896/j.xjtuskxb.201506008

2015-07-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90084);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资助项目(12JK0056);西安邮电大学西邮新星团队资助项目(XY201406)

孔令夷(1977- ),男,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资方专利权外资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论实用新型专利权终止对同日申请的发明专利授权的影响
——兼评专利法第九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英美烟公司劳资冲突研究
相亲
论FRAND原则对标准必要专利权行使的限制
论专利权无效判定的基础
专利权与生命权如何平衡?——白血病患者陆勇案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