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克式治霾

2015-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铁腕阵痛临沂

“空气好了,经济差了;民众点赞,企业抱怨。”在“要吃饭”和“要环保”之间,山东临沂似乎必须做出选择。而对这道题的讨论,也关系着中国环境治理的未来。

6月底,临沂成了“休克式治霾”典型。当地媒体报道,2月25日,因大气污染严重,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约谈临沂市代市长。作为新环保法施行后第一个被约谈的城市,5天后,临沂突击对全市57家污染大户紧急停产整顿,环保风暴摧枯拉朽,势如破竹。限产治理393家,停产治理163家,关闭8家。

对这一典型,澎湃新闻和《南方周末》在7月2日同日予以关注。“急转弯”治霾之下,污染企业虽然关停了,但是造成了6万多人直接失业,加上失业者家属,停产波及人群至少在15万左右。如今,企业因环评手续不能复产,资金链断裂,引发千亿债务危机。当地警方称,失业人口增多,盗抢案件增多,“每天十多起被抢劫的报案”。

6月初,临沂被曝为环保不让当地民众养猪养鸭,已经引发质疑。澎湃又举出多个案例,比如为了关停某污染企业,当地武警、特警将厂区封锁,直接拉掉电闸,导致企业的2000多吨玻璃水和锡水留在炉中,炉体基本废掉。

惊悚的铁腕治理让网络舆论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说革命老区底子薄弱,环保工作还是以“点刹式”为益,采取“软着陆”的方式更容易让政府、企业和工人都能接受;一说蓝天回来了,空气清新了,这些阵痛都可以承受。

众声嘈杂之际,央视在当天晚上的《新闻1+1》中以23分钟的篇幅,集中聚焦临沂治理空气污染的现状,并称为“临沂样本”。环保部微信公号“微言环保”也力挺临沂:“企业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外界,临沂欠下的账,总是要还的。”临沂市环保局也在央视“辟谣”,“现在部分企业是在停产整治,并不是传说所谓的停产”;对于6万人失业这个数字,“部分企业已经达到整改要求开始复工了,这个所谓的这个失业人数,不是在增加,而是在慢慢地减少。”

7月6日《人民日报》一锤定音。《临沂治污执法被指“过严”环保部:绝不能失之于宽》称,“一些污染企业长期靠偷排漏排产生经济效益,在受到惩处的时候喊冤。只有严格执法,才能将守法是底线的理念正确传导给企业,企业才可能有持久发展。”总之,争论可以休矣。

由于在讨论中网友对《南方周末》的“动机”多有揣度。《南方周末》的记者手记回应说:“这次阵痛也好,争论也罢,你见或不见,它都在那。它不仅会在临沂发生,也可能会在其他地方未来的环境治理中发生。记录阵痛,呈现争论,让利益受损方说话,不是试图否定环保,而是作为提醒,环境治理任务很迫切,但面对的地方现实却错综又艰难。”

对艰难中的中国环保而言,临沂这道选择题,无关方向,与其说关乎取舍,不如说是考验。环保从来都不是快刀斩乱麻,一蹴而就。临沂的选择题,其实更是如何协同推进环保,如何铁腕匹配共治的技术选择题。正如《人民日报》快评所言,“分清大小难易,明确轻重缓急,摸清内在规律,才能把政策措施安放在整体长远的棋盘,把改革落到实处,让公众有短期和长远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铁腕阵痛临沂
《囧妈》之“囧”是提前到来的阵痛
宿江记
李金水 Polycom中国的“铁腕”掌门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茅台“铁腕”保价
“铁腕”出击扬正气
没计划
傅有田
傅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