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敬,老兵!

2015-05-14吴芳TOMOO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国运黄埔军校老兵

吴芳 TOMOO

2015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78周年纪念日。

在78年前,面对劫难中的国家,无数的中国人走上抗战一线,他们浴血奋战,守卫着自己的这块土地。

70多年风雨沧桑之后,当年的士兵们逐渐老去。据初步统计,目前全中国幸存抗战老兵人数约为两万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而据安徽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统计,安徽省内在世的抗战老兵估计超过千人,他们的平均年龄92岁以上,最小的85岁,年纪最大的已经105岁。

唯一的幸存者

舒城县万佛湖镇九井村,一条老街的中间,一栋有些破旧的老房,这是96岁的王启超老人的家。

“1938年我才19岁,中学毕业就直接参军。当年11月就上了战场,那是我入伍后抗日的第一仗。”对70多年前的往事,老人记忆依然清晰。“部队与日军交战时,日军已打到霍山漫水河镇,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血流成河。”王启超说。

王启超,96岁,安徽舒城县万佛湖镇人19岁中学毕业后参军,当年11月就上了战场。在抗日战场上,与日本侵略者大小交战了百余次,右腿被子弹贯穿,先后4次闯过鬼门关。后来被录取前往西安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学习,成为第17期学员。1942年7月,毕业后担任见习排长,再次参加抗日战争。1950年元月,王启超回到老家舒城县万佛湖镇。王启超至今保留着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为此曾经小心翼翼生活着。

之后,王启超老人考入黄埔军校第七分校。1942年7月,王启超毕业后担任见习排长,再次踏上抗日战场。随后的几年里,王启超跟随部队与日本侵略者大小交战了百余次。武汉会战中,王启超所在部队一个团2000多名战友,最后只幸存几十人,他是连队唯一的幸存者。那次战斗中,王启超的右腿被子弹贯穿,至今依然隐隐作痛。

1950年1月,王启超回到老家万佛湖镇,从此开始过着平静的生活,如今已四世同堂,老伴张道芳今年也96岁高龄。

9分7秒一座桥

“炸桥军令重如山,全排奋战抢时间。九分七秒桥身断,爆破声响敌追赶。”这是93岁的周国运老人保存了71年的诗,记录的是他戎马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刻。

家住合肥城郊一个社区的周国运老人,初中毕业后就去当兵,那时17岁。后来在1940年考入黄埔军校学习,在陕西汉中接受训练。1943年毕业后进入第一战区14集团军,随后进入第九军24师任工兵连排长。

1944年4月21日晚上,豫中会战期间,在登封至嵩山一线布防的周国运所在的工兵连接到命令,炸毁公路桥阻止敌人前进。

从掏孔、装药、安装信管和导火索,直到退出桥下引爆,周国运和战友们仅用了9 分7 秒钟。但掩护他们的战友方成俊、周庭桂、王连标被敌人扫射牺牲,这成了周国运心中永远的痛。

炸桥成功阻击敌人后,酷爱写诗的周国运便写了诗歌纪念。

致敬,老兵

“哪有当兵不受伤的?”合肥西园新村的一栋老楼里, 91岁的老兵刘跃东老人说。

1940年8月日军大扫荡,刘跃东在安徽庐江与日军打游击,背上、腰上和腿上的3处枪伤就是在那时候留下的,自己的一只耳朵也在战场上被炮弹震聋了。掀开身上的短衫,3处子弹留下的伤疤依然十分清晰。“在呼呼的子弹林里穿来穿去,不受伤?那太少了。” 刘老爽朗地笑着介绍身上的伤口。

王启超、周国运、刘跃东,仅仅是本报道寻访的二十多名抗战老兵中的三位,还有林景全、黄月仪、贾成功、陆瑞庭、江寿石、焦玉庭、邵经斗、蒋庆林、吴义胜等老人,他们有的已经卧床,有的曾经受伤至今伤口隐隐作痛、甚至弹片在身体里残留70多年,有的记忆衰退,有的依然处于贫困之中,但他们却从不后悔。

这二十多名老兵仅仅是安徽健在的千余名抗战老兵、中国健在的两万抗战老兵中的极少数。或许历史的沧桑会湮没他们的名字,但历史永远不会改变。

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老兵们曾经浴血沙场的那段经历,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致敬,老兵!

甯少侠,103岁,安徽阜阳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河南潢川,1938年到安徽太和缉私队任上尉教导员,1939年任军事教官。抗战期间多次与日军发生遭遇战。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体育工作,并曾代表国家青年队与菲律宾篮球队比赛,后回到地方中学当教师。解放后一直从事体育工作,直到退休。这是甯少侠(左二)与弟弟(右二)在中山舰上的合影。甯少侠的弟弟曾经远赴缅甸对日作战。

孔令科,89岁,安徽巢湖人1941年3月,14岁的孔令科入伍,成为新四军第七师独立营的“娃娃兵”。曾跳进粪窖躲避敌人的子弹,冒着死亡威胁穿越重重封锁线送情报,重伤后不打麻药取弹片一声不吭。这张照片是孔令科1955年授军衔后,特意跑到上海的照相馆拍摄的,也是老人目前尚存不多的几张老照片之一。

贾成功,89岁,安徽合肥人18岁从安徽金寨当兵,黄埔军校第21期毕业。只有一个女儿,老伴5年前去世,平时只有一个人在家。曾经煤气中毒,现在记忆力衰退。“文革”中,所有跟抗战相关的照片和物件都已经损毁,仅有的战争记忆只能从这本通讯录中寻找。

猜你喜欢

国运黄埔军校老兵
仿佛在黄埔军校上课
追忆铁面法官:君子如兰耀赣鄱纵使无人亦自芳
展宏图来国运兴
老兵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观狮身鱼尾像
浅析文化自信的意义
老兵
黄埔军校一期师生中的浙江籍中共党员
刘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