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酒精中毒合并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2015-05-08王爱华陈琼锋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8期
关键词:酒精中毒糖耐量血糖值

王爱华 陈琼锋

慢性酒精中毒合并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王爱华 陈琼锋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慢性酒精中毒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情况。方法 108例慢性酒精中毒合并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计划, 并定期跟踪随访和指导;观察两组患者在自觉减少饮酒、精神状态以及空腹血糖变化方面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 观察组自觉减少饮酒有效率高达87.27%(48/55), 精神异常症状异常率为12.73%(7/55),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3.40%(23/53)、39.62%(21/53)(P<0.05);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值为(6.72±1.12)mmol/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7±1.24)mmol/L(P<0.05);另外, 教育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并发症发生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减少饮酒,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对降低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健康教育;慢性酒精中毒;糖尿病;饮酒;效果评价

慢性酒精中毒是由于患者长期嗜酒出现以大脑皮层抑制为主的一种慢性疾病, 可导致神经及消化系统等多方面的机体损害[1], 慢性酒精性中毒人群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而且喝酒时间越长, 该人群糖耐量异常就越年轻化。本研究将借助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以达到降低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病率的目标, 现对其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基层医疗单位2014年1~12月诊治的、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慢性酒精中毒合并糖尿病患者10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所有患者均在医师的告知下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以协助本研究的开展。两组患者均符合WHO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患有精神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胃肠道疾病以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伴有酒精慢性中毒, 饮酒年限均>10年。其中, 观察组患者男41例, 女14例, 年龄40~80岁, 平均年龄(58.71±4.39)岁, 糖尿病病程2~6年, 平均病程(3.17±1.07)年, 从事脑力劳动14例, 体力劳动41例, 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者29例, 高中以上者26例;对照组患者男40例, 女13例,年龄40~80岁, 平均年龄(58.27±4.11)岁, 糖尿病病程2~5年,平均病程(3.13±1.12)年, 从事脑力劳动13例, 体力劳动40例, 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者28例, 高中以上者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进行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等常规措施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 并定期跟踪随访和指导。首先需要对本院的护士进行专业培训, 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相关知识水平, 掌握良好的医、护、患交流技巧与健康教育技能, 再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2], 其措施包括:①制定计划。根据患者个人的具体特点并结合患者的心理表现及家庭情况, 制定有效、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明确长短期目标, 引导患者积极配合训练, 坚定戒酒的决心;②院内实施。在患者住院期间采用宣传报道、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方法让患者充分认识到酒精中毒的危害性, 引发患者对饮酒的厌恶和悔意。同时积极询问和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 并主动与其进行交流, 对于教育中出现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护理者需要及时进行疏导以保证患者心态平稳。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戒酒后可能出现的身体症状, 使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③出院随访。待患者出院后, 定期随访指导患者避开或减少朋友聚餐活动, 鼓励其参加文娱体育活动, 或者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当患者遇到心理压力或挫折时, 需要给予患者倾诉的机会, 并指导家属协调配合治疗。随访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在自觉减少饮酒、精神状态以及空腹血糖值变化方面的改善情况, 并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角度来评定受评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饮酒情况及精神状态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自觉减少饮酒患者48例, 减少有效率高达87.27%, 而对照组自觉减少饮酒患者共23例, 减少有效率仅为43.40%(χ2=10.21, P<0.05);另外, 观察组仅7例出现幻觉、昏睡、意识不清等精神异常症状, 精神异常率仅为12.73%, 而对照组共21例发生精神异常, 异常率高达39.62%(χ2=12.18, P<0.05), 可见观察组在改善患者饮酒情况及精神症状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均明显下降, 并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高,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比较 教育干预前两组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教育干预后,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并发症发生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变化对比(, mmol/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变化对比(, mmol/L)

注:治疗后两组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P观察组5510.72±2.53 6.72±1.12ab7.982<0.05对照组5310.84±2.278.17±1.24b7.552<0.05 t 1.7818.928 P>0.05<0.05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对比[, n(%)]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对比[, n(%)]

注:两组比较,aP<0.05

组别例数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分)并发症观察组55 95.28±2.84a4(7.27)a对照组5382.54±3.0313(24.53) t/χ28.4189.542 P<0.05<0.05

3 小结

相关临床研究表示, 慢性酒精中毒通过刺激胰腺分泌,透支胰腺功能, 早期出现胰岛素抵抗, 最终导致胰腺硬化,胰腺分泌功能减退, 从而导致较高的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病率, 这是长期饮酒引发糖尿病的机制所在。目前, 临床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以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物为主,但针对该类患者, 从根源上减少患者的饮酒次数和饮酒量才是治疗的根本所在。健康教育是整个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指导和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 实现治疗、护理、康复相结合[3]。

综上所述, 通过健康教育减少饮酒,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 对降低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 范建高, 朱军.饮酒与代谢综合征.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4, 24(6):370-372.

[2] 刘玲, 吴晓萍.慢性酒精中毒患者护理的健康教育.中国康复, 2005, 20(3):188-192.

[3] 林秀英.酒精中毒致精神障碍131护理分析.中国中医药, 2010, 81(2):103-10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186

2015-01-20]

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天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爱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中心卫生院(陈琼锋)

猜你喜欢

酒精中毒糖耐量血糖值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急性酒精中毒的内科急诊治疗分析
对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实施产科门诊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CGMS产品显示值与指尖血糖值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运动及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的影响
测血糖到底用哪滴血
人过40岁查查糖耐量
血糖值尖峰诱发多种可怕疾病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特点分析
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在合并糖耐量减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