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分析

2015-05-08张艳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阳性者配型阳性率

张艳丽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分析

张艳丽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226例临床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其中70例既往无输血史, 156例有输血治疗史, 所有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均行血小板抗体检测, 对抗体阳性者进行交叉配型, 计算输注后1 h和24 h血小板升高指数(corrected countincrement, CCI))。结果 既往有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41.03%, 显著高于无输血史的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患者输血次数越多, 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生率越高;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既往有输血史患者易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 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明显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输血;血小板抗体;血小板配型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缺陷患者临床极易引起严重出血而危及生命安全, 血小板输注是各类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放疗/化疗患者重要的支持治疗方法。目前血小板制品的输注常采用ABO及Rh血型同型输注, 但一些患者在多次输血后易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研究显示, 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多次输血后, 约30%~70%出现紫癜或血小板输注无效[1]。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血小板输注疗效, 近年来,作者对漯河市中心医院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 对部分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合性输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漯河市中心医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送检需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226例, 男105例, 女121例, 年龄11~74岁, 平均年龄(41.25±9.15)岁。其中70例既往无输血史, 156例有输血治疗史。所有患者均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包括:脾肿大、感染、发热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单采血小板本站提供, 血小板含量≥2.5×1011/袋, 1个治疗量/袋, 每袋容量为250~300 ml。

1.2 试验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及对抗体阳性者进行交叉配型试验, 抗体筛查及配型试剂盒由长春博得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3 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2]血小板输注疗效依据CCI判定, 在血小板输注前1 h和输注后24 h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计数, CCI=(输注前血小板计数-输注后血小板计数)(109/L)×体表面积(m2)/输注的总血小板(PLT)数。结果判定: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 h计数, CCI>7.5×109/L或者24 h CCI>4.5×109/L为有效, 否则为输注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 70例无输血史患者中, 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者8例(11.43%), 156例既往有输血史患者中, 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者64例(41.03%), 有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关系 156例既往有输血史患者中, 随输血次数增加, 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见表1。

2.3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和配合性输注后疗效比较 在72例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患者中, 行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P<0.05)。见表2。

表1 有输血史患者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情况(n, %)

表2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输注与配合性输注疗效比较

表2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输注与配合性输注疗效比较

注:与随机血输注患者比较,aP<0.05

组别例数1 h CCI(109/L)24 h CCI(109/L)有效率随机输注患者29 6.52±1.334.05±1.148(27.59)配合性输注患者4313.82±3.47a8.26±2.07a36(83.72)a

3 讨论

血小板是人体维持正常凝血、止血功能的重要血液组分,其粘附、聚集、血块收缩及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等功能在凝血和止血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患者及时补充血小板是有效预防和阻止出血发生的一种重要支持治疗方法, 但临床观察发现长期反复输血患者易诱发血小板抗体产生而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患者表现为输注的血小板被迅速破坏, 血小板计数不增加甚至减少, 出血症状无明显改善, 针对此类患者, 如果盲目给予输血治疗, 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且可引起DIC、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常见原因包括:血小板质量缺陷、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血小板质量缺陷是血小板在制备、运输及保存过程中受到污染或损害等, 可影响输注的效果;非免疫因素通常包括感染、发热、药物作用、DIC、脾功能亢进等, 均可破坏血小板的结构或引起消耗增加而影响输注疗效;免疫因素是患者多次输注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后, 产生同种免疫而导致输注无效[3]。陈活强等[4]研究显示, 长期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约有26%~71%患者可产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 其中10%合并有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156例既往有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64例(41.03%), 而无输血史患者有8例(11.43%)检出抗体阳性, 有输血史患者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患者(P<0.05), 并且既往有输血史患者随输血次数的增加,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在所有72例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患者中, 行配合性输注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随机输注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临床工作中, 对存在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可有效减少输注无效;此外, 焦淑贤等[5]研究显示, 输血前去除白细胞及对血液进行紫外线照射可减少同种免疫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既往有输血史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抗体阳性者通过血小板交叉配型并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可减少同种免疫反应, 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1] 朱奕, 伍昌林, 党鑫堂, 等.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9):1130-1131.

[2] 胡丽华.临床血液检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 118-119.

[3] 谢作听, 洪俊英, 陈钦宏, 等.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及血小板较差配型情况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4):343-344.

[4] 陈活强, 蔡葵, 容伯芬.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14):1704-1705.

[5] 焦淑贤, 杨志夏, 赵林.血小板输注无效.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4):302-30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2.190

2014-12-29]

462001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血站

猜你喜欢

阳性者配型阳性率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2016—2019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酶联免疫检测情况分析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组配型单列圆锥滚子轴承轴向游隙调整方法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肌炎特异性抗体亚型在多肌炎/皮肌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中的价值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型结果分析
HLAMatchmaker软件分析Eplets的配型在临床肾移植配型中的应用*
临床检验在急性盆腔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