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效果

2015-05-08梅书豪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8期
关键词:甲氨蝶呤淋巴瘤单抗

梅书豪

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效果

梅书豪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效果。方法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5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以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以全脑放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中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2例、进展2例,其治疗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5例、进展3例, 其治疗有效率为68%,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8个月, 对照组为11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效果显著, 安全性优于传统治疗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大剂量甲氨蝶呤;利妥昔单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效果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类仅发生于脑与脊髓的肿瘤性疾病, 该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1]。在本次调查中, 本院重点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5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5例。观察组男18例、女7例, 年龄50~69岁, 平均年龄(60.5±3.5)岁;对照组男17例、女8例, 年龄51~70岁, 平均年龄(61.5±3.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利妥昔单抗, 每周期剂量为375 mg/m2;甲氨蝶呤, 每周期剂量为3 g/m2;患者用药前后均充分水化并碱化尿液。治疗后12 h以亚叶酸钙对患者进行解毒。4周为1个治疗周期。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全脑放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治疗方法同观察组,治疗时间为4个周期。每次治疗后要求患者3个月进行1次返院复查, 并追踪随访2年。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疗效判定指标如下:完全缓解:病灶消失维持>4周;部分缓解:垂直径乘积缩小50%, 并维持>4周;稳定:不满足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进展:垂直径乘积增加25%。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观察组中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2例、进展2例, 其治疗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5例、进展3例, 其治疗有效率为68%,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生存时间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跟踪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8个月;对照组患者为11个月,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常通过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治疗, 并以该种治疗方法作为经典治疗方法[2]。相关资料指出, 该治疗方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患者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可高达77%。但近年来发现, 环磷酰胺、阿霉素与长春新碱透过血脑屏障的效果不理想。相关临床资料显示, 放疗前3周期使用上述方案进行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在9.5个月。但化疗后期, 肿瘤会有再次放大趋势。作者认为这主要因为肿瘤大是其使得血脑屏障不完整, 进而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 达到治疗效果, 在一段时间后, 肿瘤缩小, 使得血脑屏障逐渐修复,药物则无法透过血脑屏障, 使得整体治疗效果下降, 肿瘤再次增大[3]。

近年来, 大剂量甲氨喋呤作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重要治疗方案,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相关资料显示,年龄<70岁的患者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要化疗方案后其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 而年龄≥70岁的患者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要化疗方案后其中位生存时间为16.1个月。由此可见,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并不适用。此外, 有学者进行相关调查, 其通过大剂量甲氨喋呤为主要化疗方案, 完全缓解率达到70%。还有学者选取25例调查对象, 行1个周期的氨甲喋呤治疗后行全脑放疗, 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3个月。而治疗过程中, 不论是全脑放疗还是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 其所产生的神经毒性作用均是较明显的, 因此将两种化疗方法进行联合, 则会使神经毒性作用增加。

利妥昔单抗在临床上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其本质为人-鼠嵌合的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主要作用机制为诱导B细胞凋亡, 并可增加肿瘤细胞对于化疗的敏感程度。多项资料阐明, 通过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 可促进患者病症完全缓解, 或提高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同时, Santisteban等[4]进行调查, 利妥昔单抗与替莫唑胺联合使用后, 提高了1例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失败患者, 使得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此可见, 利妥昔单抗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中, 本院则重点分析了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 并将其与传统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且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本次调查结果与相关报道相符。但出于本次调查对象平均年龄较小, 观察组未对其进行全脑放疗。

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联合全脑放疗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具有治疗的效果, 但其具有较高的神经毒性作用。而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达到与传统治疗相接近的临床效果, 而其毒副作用则显著降低,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十分适用。

综上所述, 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可作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

[1] 刘辉, 杨学军, 钟跃, 等.大剂量甲氨蝶呤结合放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天津医药, 2010, 38(6):467-469.

[2] 江锦红, 方炳木, 徐叶惠, 等.大剂量甲氨蝶呤加造血干细胞移植辅以利妥昔单抗鞘内注射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二例附文献复习.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34(2):162-163.

[3] 葛洪峰, 段永建, 李旭, 等.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放疗治疗19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观察.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0, 15(4):370-371.

[4] Santisteban M, Nieto Y, De la Cruz S, et al.Primary central nervoussystem lymphoma treated with rituximab plus temozolomide in asecond line schedule.ClinTranslOncol, 2007, 9(7):465-46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107

2015-03-23]

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血液科

猜你喜欢

甲氨蝶呤淋巴瘤单抗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医院静配中心曲妥珠单抗剩余液信息化管理与成效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使用抗CD41单抗制备ITP小鼠的研究
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多层螺旋CT与PET/CT表现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