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2015-05-08黎瑞仪陈树娣蓝小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3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黎瑞仪 陈树娣 蓝小玲

·临床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黎瑞仪 陈树娣 蓝小玲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实验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抑郁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50%, 对照组为45.00%,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满意度为90.00%, 对照组为42.50%,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 能提高护理效果, 改善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早期康复护理;脑梗死;护理效果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以及缺氧等症状所造成的脑软化或者是脑组织缺血性坏死[1-3]。脑梗死常见疾病类型为腔隙性梗死、脑梗死以及脑血栓, 以中老年人多发, 治愈后大部分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心理与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与治疗, 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预后,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符合中国的脑血管疾病的分类(1995年)脑梗死诊断标准[4], 全部患者均经过头颅CT或颅脑MRI检查确认。所有患者均有一定程度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以及失语症状。将肾疾病、肝疾病以及心脏疾病患者排除。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40例:女15例, 男25例, 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66.22±4.32)岁;实验组40例:女16例, 男24例, 年龄61~80岁, 平均年龄(66.79±4.5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包含健康指导、心理护理等。

1.2.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措施有:①早期体位护理:每隔2~3 h指导协助患者变换体位翻身1次。仰卧位, 患者肩部需上抬前挺, 自然伸展上肢,半屈指, 手空心握拳, 在患肢下放置适中高度软枕, 侧卧位,慢慢拉出患肢, 防止受压, 前伸位, 外旋前臂并且掌心向上,对患侧肢体进行牵拉。②肢体康复护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无进展48 h后, 采取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首先对患者进行肢体康复护理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使患者能够了解肢体康复护理的重要作用, 积极配合护理与训练。护理人员需每天按摩患肢软组织, 2次/d, 10~15 min/次。对于无法下床活动患者, 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肢体被动活动, 并采取坐起训练。在患者慢慢恢复肢体肌力以后, 指导患者自主运动,包括站立、洗脸以及更衣等训练内容, 在患者肢体肌力或者是站立训练达到标准后, 帮助患者步行训练。③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康复护理:对于失语患者, 生命体征平稳2~3 d后采取早期语言表达能力练习, 指导患者进行弹舌、鼓腮以及撅嘴等口腔训练, 鼓励患者单音节字发音, 在患者能够准确发音后, 增加患者吐字量, 然后连音重复, 训练需循序渐进,鼓励患者语言交流, 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价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价抑郁程度, 8~17分为轻度, 18~24分为中度, >24分为重度;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40分为差, 41~50分为中,>50分为良;简式Fugl-Meyer法评价运动功能, <50分为严重, 51~84分为明显, 85~94分为中度, 95~99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神经功能, 0~15分为轻型, 16~30分为中型, 31~45分为重型。

1.3.2 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评价 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0%, 为无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1%~45%, 为有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89%, 病残程度1~3级, 为显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100%, 病残程度0级, 为康复。发放自制“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问卷当场回收, 回收率100%。评定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评价护理满意度。总有效率=(康复+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实验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抑郁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45.00%,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总满意度为90.00%, 对照组为42.50%,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观察

表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观察

组别例数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抑郁程度实验组4010.56±3.3249.89±27.6760.76±10.15 8.54±4.23对照组4015.65±5.7732.01±27.9046.70±16.2113.89±4.52 t 3.4192.0353.2893.865 P<0.05<0.05<0.05<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 亦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机体脑血管闭塞所引发的脑血管疾病, 老年人较为多发, 病发时以脑梗死或者是脑血栓为主要临床症状[5,6]。临床伴有失读症、失语症、偏盲、偏瘫等症状, 大部分患者存在肢体性功能障碍, 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陈莉[7]报道显示, 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 能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运动功能以及抑郁等情况, 有利于患者治疗。本文研究显示, 实验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抑郁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这证明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

脑梗死病发后, 功能恢复最佳时期为前3个月, 传统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一般是在恢复期。吕胜琴等[8]研究发现, 在1~2周内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康复训练, 效果明显, 其疗效明显优于恢复期康复训练。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有效率为92.50%, 对照组为45.00%,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这说明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 能提升临床护理效果。早期脑梗死患者一般能较好的恢复, 早期康复护理能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从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帮助患者恢复, 有利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陈勤佩[9]研究显示, 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后, 护理满意度提升至95%, 康复护理得到患者普遍认可。本文结果显示, 实验组满意度为90.00%, 对照组为42.50%,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这说明早期康复护理能提升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 能提升护理效果, 改善生活质量, 提高满意度,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 王政标.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和对预后的影响.吉林医学, 2012, 33(28):6089-6090.

[2] 邓素玲, 刘连娣.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5(7):34-35.

[3] 赵红梅, 张淑军, 于海燕.脑梗塞偏瘫老年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及疗效分析.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 5(11):56-5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86-103.

[5] Bester Dirk , Kupai Krisztina, Csont Tamas , et al.Dietary red palm oil supplementation reduces myocardial infarct size in an isolated perfused rat heart model.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2010, 9(1):89.

[6] 林琳.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NIHSS评分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8):78-80.

[7] 陈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医学信息, 2012(2):78-80.

[8] 吕胜琴, 左晓蓉.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在脑梗死(CI)偏瘫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8):89-92.

[9] 陈勤佩.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14(4):100-103.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LI Rui-yi, CHEN Shu-di, LAN Xiao-ling.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70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80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viability, and motor function scal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it also had lower depression severity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effective rate was 92.50%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was 45.00% in the control group.It is much bett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as 90.00%,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42.50%.The satisfaction degree was much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Implemen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can improve nursing effect, and bring improvement to life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This method contains valu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erebral infarction; Nursing effect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3.159

2014-12-25]

51070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