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分析

2015-05-08梁惠昌曾祥富李明海梁土金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3期
关键词:氯吡肝素格雷

梁惠昌 曾祥富 李明海 梁土金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分析

梁惠昌 曾祥富 李明海 梁土金

目的研究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价值。方法 9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 两组均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 观察组另外使用氯吡格雷,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结果 两组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为(10.15±1.87)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48±2.77)分,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方面, 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粘度为(1.09±0.27)mPa·s、纤维蛋白原(2.12±0.42)g/L、血小板聚集率(34.58±17.9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1±0.28)mPa·s、(3.17±0.57)g/L、(50.61±19.88)% ,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11%高于对照组的48.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可靠,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使用血流动力学处于稳定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常见发病形式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具有发病快等特点, 在较短时间内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已成为目前临床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1]。以往主要采用单一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 但其治疗效果有限,远期疗效较低, 因此有关其与氯吡格雷的联合治疗方式得到了临床的更多关注。本次研究选取本院9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取单一低分子肝素治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两种方式,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4月9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2例,女38例, 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65.16±5.67)岁。以抽签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5例, 其中观察组男23例, 女22例, 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62.21±5.26)岁, 梗死部位包括脑叶梗死6例、脑干梗死7例、小脑梗死3例、基底节梗死29例。对照组男29例, 女16例, 年龄41~74岁, 平均年龄(64.15±5.32)岁, 梗死部位包括脑叶梗死7例、脑干梗死5例、小脑梗死2例、基底节梗死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治疗前均常规脑水肿缓解、颅内减压, 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 清除神经营养剂、氧自由基。对照组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0190)治疗, 皮下注射5000 U, 2次/d, 持续治疗7~10 d。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07)]治疗, 1次/d, 持续治疗10~14 d。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接受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检查, 同时观察脑CT行心电图检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采用精神功能缺损评分(NDS), 对患者的手肌力、言语、意识、面瘫、下肢肌力、步行能力进行评价, 满分45分, 最低0分, 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进行统计对比。②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③疗效判定依据NDS评分下降度进行评价, 痊愈:治疗后NDS评分下降>90%;显效:NDS评分下降60%~89%, 有效NDS评分下降20%~50%, 无效:NDS评分下降值<20%或评分增加。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均得到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比较, 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t1=13.160, t2=21.752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522.14±3.1910.15±1.87a2对照组4522.16±3.4513.48±2.77a1t 0.0296.684 P>0.05<0.05

2.2 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对比 两组治理前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对比

组别例数血浆粘度(mPa·s)纤维蛋白原(g/L)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51.51±0.331.09±0.273.61±0.662.12±0.4269.19±20.0234.58±17.95对照组451.54±0.291.31±0.283.53±0.283.17±0.5769.98±20.1650.61±19.88 t 0.4583.7940.7499.9480.1874.015 P>0.05<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高发时段为病后6 h~1周内[2]。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患者功能缺损症不断加重, 治疗费用不断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早期抗凝治疗具有极高的临床意义[3]。

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新型药物, 药物由肝脏代谢, 主要代谢产物为羧酸盐衍生物, 可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目的, 另外其还可以阻断ADP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及扩增, 使激动剂诱导引发的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在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治疗中具有较高价值。

低分子肝素钙是在普通肝素的基础上分离或降解之后的产物, 不可肌内注射, 需通过皮下进行注射, 其特征是具备选择性抗凝血因子Xa活性特征, 1 ml低分子肝素与9500 IU抗凝血因子Xa相同, 同时对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的影响轻微, 因此其在发挥抗血栓作用的同时避免出血。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精神功能缺陷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同时血流动力学指标较为稳定, 与吴泳等[4]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可靠,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1] 夏昌华, 卢进昌, 陈鸿梅, 等.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2):269-270.

[2] 林东, 林哲聪, 袁璧钗.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9(2):41-43.

[3] 吴惠民.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进展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11):1701-1702.

[4] 吴泳, 梁雁, 黄丹丹, 等.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13):87-8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3.100

2014-12-10]

516006 惠州市中信惠州医院中医科(梁惠昌), 神经内科(曾祥富 李明海 梁土金)

猜你喜欢

氯吡肝素格雷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PCC中不同水平抗凝血酶和肝素对其促凝及抗凝能力的影响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改良注射法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10例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