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对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2015-05-08郑烽礼许耀明林文琛吕俊忠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3期
关键词:二聚体抗凝血浆

郑烽礼 许耀明 林文琛 吕俊忠

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对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郑烽礼 许耀明 林文琛 吕俊忠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对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 探索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行常规抗凝聚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60例下肢单发骨折的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试验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剂量肝素静脉滴注抗凝治疗, 对照组围手术期未进行抗凝治疗, 检测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3天、1周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D-二聚体水平术后1~3 d有增高趋势;试验组于术后3 d开始下降, 术后1周低于术前水平;对照组下降缓慢, 术后1周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处于高凝状态, 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 抗凝时间应>1周。

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抗凝治疗;D-二聚体

深静脉血栓(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PE)都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均是骨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术后一旦发生DVT, 可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 影响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和功能锻炼, 从而影响手术效果, 更危险的是, 一旦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可危及患者生命, 迄今为止, 抗凝治疗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DVT的基石[1], 具有改善侧支循环, 防止再血栓的作用。D-二聚体升高对排除和诊断DVT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D-二聚体在DVT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对治疗过程中有无指导价值的报道尚较少[2]。本研究拟观察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下肢单发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 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19~64岁, 平均年龄(43.30±15.70)岁。病例入选标准:所有入组患者骨折发生时间在7 d内, 有明显的骨折阳性体征, 经X-ray、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 主要为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部骨折。骨折原因主要有交通事故伤、工伤、摔伤等。病例排除标准:既往有静脉血栓史;患有脑血管病或周围血管病者;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所选患者术前进行多普勒超声和静脉血管造影证实不存在下肢DVT。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剂量肝素静脉滴注抗凝治疗, 对照组围手术期未进行抗凝治疗, 检测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3天、1周的D-二聚体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D-二聚体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D-二聚体水平术后1~3 d有增高趋势,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于术后3 d开始下降, 术后1周低于术前水平, 对照组下降缓慢, 术后1周与术前水平相当,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术后1周D-二聚体水平恢复到治疗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术后1周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D-二聚体变化。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D-二聚体变化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D-二聚体变化

时间试验组(n=30)对照组(n=30)P(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0.42±0.190.43±0.280.990术后1~3 d0.83±0.310.89±0.380.607术后3 d0.53±0.210.73±0.360.032术后1周0.41±0.260.69±0.280.000 P(术后1周与治疗前比较)0.8920.000

3 讨论

DVT的发生因素包括:既往深静脉血栓史、静脉曲张、肥胖、外伤和任何高凝状态及外科手术, 临床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是否需行常规抗凝治疗仍存在争议。Geerts等[3]认为无需进行抗凝治疗, 而Hoppener等[4]则认为在复杂的关节镜手术后会有11%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建议给予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所以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后DVT和PE的发生仍应引起注意。张春荣[5]研究指出纤溶酶与交联纤维蛋白发生作用会产生D-二聚体, 而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增加代表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而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术后1~3 d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较术前均有升高(P<0.05), 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于术后3 d开始下降, 术后1周血浆D-二聚体D-二聚体水平恢复到治疗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 d血浆D-二聚体水平下降缓慢, 术后1周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周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这说明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

综上所述, 肢骨折患者处于高凝状态, 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 抗凝时间应>1周。

[1] Joffe HV, Goldhaber SZ.Upp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Circulation, 2006, 106(14):1874-1880.

[2] 代雪娜.不同溶栓方式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18):3790-3792.

[3] Geerts WH, Pineo GF, Heit JA, 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Chest, 2004, 126(3 Suppl):338s-400s.

[4] Hoppener MR, Ettema HB, Henny CP, et al.Low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knee arthroscopy without thromboprophylaxi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35 patients.Acta Orthopaedica, 2006, 77(5):767-771.

[5] 张春荣.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12):1440-144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3.035

2014-12-17]

福建省石狮市科技局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S20120106)

362700 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石狮市分院(石狮市医院)骨科

猜你喜欢

二聚体抗凝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