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明认同的建构

2015-05-05罗兆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1期

罗兆均

摘要:基于对湘黔桂等区域飞山公信仰的田野调查,并结舍其他地方文献,以靖州之外的“他者”视角从多个维度棵究该区域内不同人群在对飞山公神明的认同下,如何践行飞山公信仰之“靖州总庙”话语。

关键词:飞山庙;靖州总庙;神明认同

中图分类号:B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5)01-0063-05

凌纯声、芮逸夫所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载:苗中每寨有飞山庙一所。又据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载:武陵、五溪地区每寨都有飞山庙一座。清光绪年问金蓉镜所修《靖州乡土志》也载:各寨皆立飞山庙。这些文本记载为我们呈现出了飞山庙宇众多,且空问分布为跨族群、跨区域等特点。再通过翻阅其他历代地方志书文献及田野调查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将湘黔桂等侗、苗、汉、瑶、土家等族群居住之地自宋以来所建的飞山庙细化到上千座。这些庙宇多以飞山庙命名,同时又有飞山宫、威远侯庙、飞山祠、飞山太子庙等不同称呼。比如湖南通道县和广西三江县界邻地区多称飞山宫;湖南绥宁县东山乡多称威远侯庙;朝仪乡铁坡地区称飞山祠;天柱县地湖乡、湖南靖州县大堡子镇梅子村等称飞山太子庙等,虽然名称略有不同,实为飞山庙。现规模较大且被列为文物单位的飞山庙有:湖南靖州飞山庙为省级文物、贵州锦屏县飞山庙为国家文物等等。虽然名称略有些区别,但都是供奉着飞山公杨再思。

林美容等台湾学者在研究沿海一带普遍信仰的妈祖时,针对不同地区众多的妈祖庙宇,其将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视为所有妈祖庙之总庙(祖庙),其他地方妈祖庙多是从该庙分香而成。另外,三山国王是闻东客家地区最主要的区域性神明,修建于宋代的揭西县河婆镇玉峰东麓的三山国王庙是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庙宇,因其位于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霖田都,故被人们视为“霖田祖庙”或“大庙”。范正义在研究闽台地区保生大帝时,也提出了众多的保生大帝庙宇中存在一个“祖宫”,而东宫与西宫之问长期存在着“祖宫”之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所指称的总庙或祖庙主要是指,在众多的同一名称庙宇之下祭祀着同一神明,而其中某一座庙宇或因所建时间最早,或因规模最大、名声最响、影响最大等因素被人们公认为所有庙宇的发源之所。

如果从以上这些因素加以考虑的话,靖州飞山庙是否也被信奉飞山公的不同人群视为湘黔桂等区域所有飞山庙之“祖庙”或“祖宫”?靖州“飞山总庙”话语又是如何被践行?本文侧重于从长期的湘黔桂等区域的侗、苗、汉、土家等族群居住之地的田野调查所搜集的庙宇碑刻、飞山神祭祀实践、庙宇复修等方面材料,以靖州之外的“他者”视角,进行多维度的阐释。

一、追根溯源:飞山公与靖州、靖州飞山庙之关系

嘉庆《通道县志》载:“威远侯祠,城东,又名飞山庙,祀宋威远侯杨再思,常有功于靖者。”该县志虽未明确指出飞山公成神于靖州,但是却以邻县“官方文本”的方式强调杨再思有功于靖州,其实在于强调飞山庙与靖州之紧密关系。又光绪《会同县志》载:“飞山宫,在洪市鳌龙坪,靖属会馆,嘉庆十七年建正殿三间,右文昌阁、财神殿、观音堂,内有方池,其源来自后山。”古代会馆始建于明代前期,嘉靖、万历时开始兴盛,清代中期乃最多,是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其主要体现出同行性与同乡性,即注重商业性和地域性。清嘉庆年问,靖州与洪市都属于商业发达之地,从靖州前往洪市经商者人数不少。在洪市,飞山宫被视为靖属会馆,我们可以解读出,飞山宫已成为靖州人在异域相互合作、共同帮助、彼此认同的一空间载体。虽为一庙宇,已然成为靖州地域性的一个重要认同标志、符号,可以说飞山庙已在清代就被人们注入了靖州的身影。

地方志书作为地方精英或者官方所修,往往注入了这些人的价值观等,只能代表一部分人观点。那么作为更为广大的湘黔桂等区域的侗、苗、汉等族群,也就是广大的飞山公信仰的真正实践者,在其信仰过程中是否仍然在强调各地飞山公信仰与靖州、靖州飞山、飞山庙之关系昵?为了更具说服力,下面笔者多对清以来的飞山庙碑刻等进行整理,以实现多维度的阐释。

靖州县大堡子镇梅子村(解放前属贵州省天柱县)原有一座飞山太子庙,虽前几年毁于水灾,只剩几根木柱持起破旧残屋,但庙旁的《梅子溪飞山太子庙重建序》石碑尚存,其记载:梅子村宝安太子庙乃飞山杨公,太子之恩德,深得民众人之心,奉为神灵,祭祀于同治七年(1868年),各界众心齐力捐款创建梅子溪宝安太子庙,隶飞山太子之辖,保地方百姓平安。每年逢六月十九,各方众人信士于斯庙敬奉,供香灯祭祀。该地的人们所侍奉的神明虽被称为飞山太子,但其明确表明为“飞山之神杨公”,靖州飞山的地域性在此被信奉飞山太子神明的人以碑文的形式进行了强化。

天柱县地湖乡飞山宫前一块1989年所立的《重建飞山宫碑记》载:据传,飞山太祖乃伏羲氏之二子也。承父衣钵,正果灵通,达天撤地,纬武经文,驱邪匡正,阜物康民……。大唐贞元四年(788年),太祖銮荤靖州飞山灵峰,万民景仰,圣躬久屯。大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腊月中浣,祥云万朵,瑞蔼千条,太祖驾幸桥冲飞山团,延陵世德公五氏孙朝则之王夫人见状,误作山鹰惊退,山回原址,灵驾常留。该碑文对飞山太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以一个传说故事建构了飞山公信仰与靖州飞山的特殊关系,即“太祖銮辇靖州飞山灵峰”。同样,通道县平坦乡飞山庙中立于民国己未年(1919年)五月吉日的庙碑所云仍然在强调飞山公与飞山之关系,其称:飞山之神,功德兼隆,福庇西粤,庙食封侯。千百年来,远而钦祟。我先人创修庙宇,奠位抬斯,得一方之保……。

广西三江县林溪乡一带普遍流行着飞山公信仰,现存于高友村大飞山庙中的同治三年《飞山庙碑序》载:盖闻渠阳之志靖州飞山之顶有杨公庙焉,屡显里于其地。杨公者,威远侯也,生为良将,殁为明神,于唐为尚书,由唐宋以来,历朝加封,祀之者无不获福,故庙恒古香烟于世,我始祖立坛庙于斯而供奉之,民安物阜,五谷丰熟。该碑文表明此地之飞山庙所祀神明,乃因为听说靖州飞山之顶有一非常灵验之飞山神,为了得到其庇佑,所以立庙祭祀。可以说人们基本认同了本地飞山庙乃靖州飞山之顶飞山庙之分香而来,虽然没有记载其分香过程。

就在此大飞山庙前另有一座吴氏飞山庙,其《庙堂序》载:盖闻靖州之境有一飞山庙宇,庙中杨公即威远侯王也,屡显里于其地。杨公生为良将,殁为明神……吴家始祖之坛,清代乾隆年问由靖州经高团迁于斯。奉之则灵,民丰物阜,五谷丰登。从该《庙堂序》中,我们可以推断出的是,高友村吴氏祖先飞山庙乃清朝乾隆年间由靖州迁出,然后经过通道县高团地区,最终落脚于高友村。在移民的背景下,吴氏祖先将靖州的飞山公信仰带到了高友地区并新建了飞山庙。我们可以说该地区的飞山庙宇乃靖州之“分庙”。

而独洞乡巴团村地区飞山公信仰文化已有几百年历史。村中老人们回忆,这里的飞山公神明是自己的祖辈们,已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前往靖州飞山庙请过来的。当飞山庙建好后,周围的人都前来祭拜。没过多少年,同乐乡集团村的人们因为此飞山公神明非常灵验,但因为距离的原因不能常来祭祀,所以就想将此神明请到集团村寨去,以方便祭祀。请来道士在飞山庙做法事,道士由阳人变为阴人后与飞山神进行交流后告诉大家,飞山公不愿意去其他村寨,除非满足自己的要求:那就是每隔7年7月7日要用1头大水牛祭祀自己。人们践行了对神的诺言,终于将飞山公请了下去,在村中建起了雄伟的飞山庙,举行隆重的仪式。从同乐乡的飞山公信仰来看,靖州乃其信仰源头,靖州飞山庙乃为“总庙”,与高友村不同的是,此处出现了第二次“分香”的情况。

以上碑刻多存于拥有几百年历史或者新建的飞山庙宇内,其代表了历史上以及当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侗、苗、汉等不同族群的普通大众们历代以来的生活实践下的飞山公信仰实践。从这些飞山庙宇碑刻的有限文字中,我们都能找出“靖州”或“靖州飞山”“靖州飞山庙”等字眼。这无不是在告诉我们各地飞山庙与靖州、靖州飞山及飞山庙的关系:各地不同族群的人们所虔诚信奉的飞山公来源于靖州之境,靖州飞山孕育了飞山公神明。这种对神明的追根溯源,源于历史以来的祖辈们对靖州、靖州飞山、飞山庙的历史记忆,源于祖辈们已将靖州飞山庙视为了所有飞山庙之“总庙”。

二、模仿与复制:庙字新建、复修下的“靖州总庙”认同

广西三江县林溪乡高步村、辰阳八寨,湖南通道县陇城镇路塘以及贵州黎平、锦屏等广大的侗、苗等不同族群聚居之地都建有飞山庙,但是因为历史及文革等原因,部分庙宇已被破坏,荡然无存,而部分尚存遗址,完好无损未经破坏的飞山庙实难寻觅到。据这些地方的老人们回忆,飞山庙中的飞山神像两边皆有四位文官、武将,文官手执书、笔,儒雅之气实足,武将手握大刀,双眼怒睁,威武吓人。同时,庙门后分别有一位士兵各牵着一匹战马,其中一匹为红色,另外一匹则为白色。这些文官、武将、士兵、战马等神殿配饰神与靖州飞山庙及其相似。各地飞山庙如此众多,何以如此相似?这一疑问虽然提出,但却又容易回答。我们不难推断,其多是对“靖州总庙”的模仿与复制。而文官、武将、士兵等相貌等方面与靖州飞山庙虽又不尽相同,主要源于飞山公信仰从靖州传播到其它地方难免与本地的苗、侗、汉等不同族群丰富的地方文化结合而实现了在地化。人们为何会对靖州飞山庙加以复制、模仿?无疑是人们将靖州飞山庙视为所有飞山庙之“总庙”。

笔者在绥宁县东山乡桥头飞山大庙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了该庙宇出现了靖州“飞山总庙”字眼,并且该庙宇的复修多是对靖州飞山庙的模仿。

庙宇之问一般存在一个庙际问来往网络,各庙宇常因举办神明生辰、忌日等庙会活动相互来往,以保证庙宇的香火以及人气。绥宁县东山乡飞山庙中存有一本湘黔桂等界邻地区各庙宇名称、地址、负责人及各地庙宇前往该飞山庙参加仪式活动所捐香火镀等方面登记表,该登记表就明确将靖州飞山庙登记为“飞山总庙”。如果这尚不足以说明其将靖州飞山庙当成“总庙”的话,那该庙宇在1995年庙宇复修时的行为则足以证明“靖州总庙”之地位。庙内现存一份1995年《绥宁县东山乡桥头飞山庙重立再思公神像、神座承包书》,其称:我杨氏后裔为了纪念祖先再思公丰功伟绩,恢复靖、会、绥、通之东山中心古迹,以供杨氏后裔永固瞻仰,现已成立复修筹备会,重立再思公神像,三个神座……。工程内容:再思公大神座,左右两边小神座各一个,再思公神像(石砖、水泥结构)巨人像。神座规格:大神座,长1丈2尺2寸,宽7尺2寸,高3尺2寸。小神屋座,长8尺4寸,宽3尺,高2尺1寸。质量要求方面:首先要具备本族纪念祖先的思想出发,保质保量。神像要求:再思公神像不低于靖州飞山庙模样,要求庄严雄伟,笑容满面,引人注目,斯文活泼,光滑美观。修建东山飞山庙再思公神像围罩的灵屋(木材结构),灵屋的建成质量标准,总则不低于靖州“飞山总庙”思公灵屋模样。4个文官武将的形象按照靖州飞山庙4个模样建好。这份由东山飞山庙复修筹备委员会拟成的《承包书》,让我们看到了该庙宇的复修实是对靖州飞山庙从飞山公神像到文官、武将、神像围罩等诸多方面的模仿,嫣然将靖州飞山庙视为可参考、学习的“总庙”,而在其灵屋修建要求时,明确承认了靖州“飞山总庙”的地位。

将靖州飞山庙视为“总庙”,不仅在于庙宇复修时对靖州飞山庙的模仿,同时还伴随着人们前往靖州飞山庙参观、学习及其祭拜。三江县辰阳八寨地区原有飞山庙、南岳庙、关公庙、五昌庙、雷祖庙,这些庙宇基本毁于1964年,只有飞山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得以复修。该飞山庙的复修,主要是在东寨杨某的负责下完成的。复修前,杨某带领着村中6人前往靖州飞山庙参观、学习。所以该庙宇中的飞山公神像与靖州飞山广场上的杨再思石像非常相似,都是背后手握武器呈站立姿势,且面相十分相似。而飞山庙大门处木刻了靖州飞山庙中宋代陆游所写对联: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山河,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庙内同样有“杨氏族魂”牌匾及神龛上书有“威镇南国”等字样。这无不是将靖州飞山庙视为“总庙”,加以模仿。同样,通道平坦乡平坦村于2012年重刻飞山神像,需要将飞山公神像雕刻成什么模样?主要负责人通过网上查询到靖州飞山庙中飞山公神像,于是按照此神像而最终雕刻出来,并没有模仿村中不到百米的另外一座吴姓飞山宫中的飞山公神像。与此同时,村中老人讲到:自己的长辈们,包括侗、苗等不同族群的杨、吴等众姓人们都曾去过靖州“飞山总庙”祭拜,确切的还记得是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那时还是老庙,庙宇较为破陋。前年,也就是2012年的时候,村里还组织了40多人,租用两辆车前往靖州飞山庙祭拜,有的是从家里带着香、蜡、纸及其各种祭品,有的是到了靖州城买的,在庙中磕头祭拜,祈祷飞山公神明保佑。

三、仪式实践:祭祀经文中的“靖州总庙”话语

广西三江县独洞等地区不仅将飞山公视为神明祭祀,还将飞山公与侗族地区社会组织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款联系了起来,将飞山公与骆郎、贯公三人视为款的制定者。巴团村建有一款文化坪,中间竖立了一尊飞山公石像。其简介内容如下:飞山大王,唐末五代时人,姓杨名再思,为当时侗族地区,九溪十八洞(约为现今湘黔桂交界的大部分地区)的大款首,自称诚州牧。曾驻兵于湖南靖州城外之飞山,后率其民附于楚国。在位期问,保境安民、威震西南、功高楚国、德盖南邦,深受人民拥戴。其逝世之后,侗族地区普遍立庙祀祭,敬奉为民族英雄神和村寨保护神。宋明王朝曾先后溢封为威远侯、英惠侯等,故在侗族宗教祭词中即有飞山大王(其庙最先立于飞山脚下),故称威远侯王、英惠侯王等多重称谓。历代以来,据说各地所立的飞山庙均十分灵验,每祭,便可避邪消灾、保境安民。款组织过去讲款时,必须先祭、骆郎、贯公、飞山等神。该石像在将飞山公视为款制定者并对其作为人与神两重身份下的贡献做了简单的介绍,但仍然不忘强调祭祀飞山大王之庙宇最先立于飞山脚下。

如简介中所提到的,该地区侗族讲款之前必祭飞山等神明,笔者查阅了由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搜集整理的《侗款》一书,发现其中搜集整理了一段祭祀款时所念诵请神经文,其具体内容如下:

大杯酒醴,大碗供内;奠祀天地神灵,供奉列祖列宗。请你上元众祖先、中元众祖宗、下元众祖公、土地老神、地藏菩萨、上坛香火(神龛)、下坛土地、周富六郎、首脑头人、圣贤英烈、飞山大神。十三作枷,十五断事。今日聚众舍款、莅临大显威灵。我讲不了人名,说不完鬼姓,都来这里享受酒肴。讲不了人名,说不完鬼数,都来这里享受酒肴。吃完为止,神乐人安,讲了堂前这一款。

这一份祭祀款时所请祖先、神明之经文,搜集之地并非靖州所辖,但祭祀过程中所请神明列表中不仅有飞山公神明,并且称其为“飞山大神”,这无不反映出“靖州之飞山公神明”在该区域民众所信奉的神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强调了飞山神明的信仰发源地——飞山。

笔者在湖南通道与广西界邻的侗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时,结识了一位80高龄的吴姓道士,其祖辈们都是从事道士行业,只是文本无记载已从事该行多少代,而记忆总又是会模糊或遗忘。该道士保存着一份弥足珍贵的由祖辈们一辈辈传承下来的仪式经书,该祖传仪式经书经过多次手抄才有幸保存到了现在。虽然不能知道初创于何年,但是据推算也有两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中有一份3000字左右的《祭祀飞山大王经文》,其部分内容如下:

二月初二日祭飞山庙,先祭达摩,后来进庙用诀。统开庙门锁,弟子进来,右边巡,大寄、二寄坐两边……。上烧无风自起,下烧无火自焚,上烧一炷,黄云盖天,中烧二炷,紫云盖地,下烧三炷通铺十方,焚香炮炮,奏上天朝焚香分,奏上天门,焚香敬请当年当月当日当时五方三界四面功传文使,前去靖州飞山寨上下马王汪口曲河大殿,不请何神,敬请飞山土主威远侯王……。

该《经文》对于我们研究其他地区飞山公信仰下的飞山庙之“靖州总庙”话语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解读,我们会发现,这里祭祀飞山神时,需要前往靖州飞山寨上下马王江口曲河大殿敬请飞山土主威远候王,其中飞山土主威远侯王即飞山公,曲河实为渠河之误。该地飞山神明信仰文化浓厚,曾经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飞山庙宇,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庙中供奉着飞山公神明,为何道士们祭祀飞山庙时仍要请五方三界四面功传文使前往靖州飞山寨请飞山土主威远侯王?我们可以认为,这里的飞山公神明乃从靖州飞山寨“分香”而来,飞山公信仰发源于靖州飞山的思维已然植根于当地人们心中,此地飞山公只是“形”,而靖州飞山神才是真“神”,所以飞山神祭祀科仪文本中会前往靖州飞山请神明前来。

四、结语

鉴于年代的久远以及文献缺失等因素,我们已不能完整的阐释湘黔桂等区域的侗、苗、汉等不同族群建构飞山庙之“靖州总庙”的具体历史过程及其逻辑,但对这些残存下来的地方文献、碑刻、科仪文本及其人们当下飞山公信仰的实践进行解读,我们仍然可以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湘黔桂等区域的地方文献对飞山庙的文本记载多是强调当地飞山庙与靖州、靖州飞山、靖州飞山庙的关系,这是人们基于对飞山公信仰文化的一种跨区域、跨族群的认同,已然将靖州飞山庙视为了“总庙”。与此同时,人们通过对飞山公神明来源的追溯、仪式实践中前往靖州请飞山之神明、前往靖州飞山庙祭祀、庙宇新建与复修下对靖州飞山庙的复制与模仿等方式,践行了飞山庙之“靖州总庙”话语,这是从文本追溯到切身实践的过程。“靖州总庙”话语实践的背后动机则是人们对于飞山公神明“有求必应”的认同。

飞山公信仰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已经深深的影响到湘黔桂等广大地区人们的生活。靖州飞山庙每年飞山公的诞辰与忌日庙会,规模盛大,是其他任何飞山庙所望其项背的,这进一步印证了靖州飞山庙作为湘黔桂等地区飞山庙之“总庙”是名副其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