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衣裙上的千年史诗

2015-05-04罗晓庆设计王静

中国西部 2015年7期
关键词:银饰上衣刺绣

文/罗晓庆 设计/王静

衣裙上的千年史诗

文/罗晓庆 设计/王静

①苗族姑娘与鼓 摄影/杨雪青

在古朴、素雅的苗寨中,吊脚楼悬空走廊里的苗族姑娘总是最吸引眼球的,游客们欣赏她们的貌美,而更让人目眩神迷的是她们身上精美绝伦的服饰、刺绣技艺以及璀璨夺目的银饰。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的代表性标志,那么服饰便是他们独特的传统艺术。苗民用一针一线将苗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变化,都绣在了他们日常穿的服饰上。史学家将苗族服饰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②织

③《银盘》

铭载历经磨难的传奇

如今的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据传,古时,苗族先民从东部的平原水乡到以高原山地为主的西南腹地,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迁徙。而在迁徙中,因担忧战火烧身,又担忧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于敌人,苗族先民采取了将文字抹去的方法。

就这样,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识字者去世后,文字也逐渐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苗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说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使之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

虽然没有文字的历史文献记载,但从零星的汉文文献中,从现存的雷山苗族服饰形制中,史学家们仍找到了苗族服饰历史渊源的线索。

据《楚辞·离骚》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配之陆离。”其意表明当时包括苗族先民在内的楚人好服高冠;《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苗族先民“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

宋郭虚若《图画见闻志》记载,唐代“东谢”苗族“卉服鸟章”。朱辅《溪蛮丛笑》中说,苗族“通以斑细布为之裳”。

“高冠”“五色服”“卉服鸟章”“斑布”既表明古代苗族服饰的风格,也说明苗族先民掌握了制作这些服饰风格的技艺。足见苗族先民,曾与中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服饰文化。

历史久远,再看苗族服饰图案,其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正因为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中,就文化多样性、多层次性及差异性而言,苗族是独一无二的,一个散落各地、飘泊无定的民族,绣在服饰上的图腾便如同其特有的符号,从统一根系上发展出不同支脉,成为识别民族与部落的徽记。

穿在身上的“奢侈”习俗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在黔东南,苗服种类繁多,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雷山境内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苗族根据穿戴习俗的不同,保留各自不同的风格,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雷山苗族服饰以西江镇、丹江镇、长批村、也蒙村、公统村、方祥村的最具代表性。

中国西南部山高壤薄,地处偏僻,与简单清苦生活形成极大反差的是,生活其中的苗族保存着一种奢侈的“礼服”习俗。

在传统苗家人字典里,家当就是穿戴在身上的一切。每一个节日就意味着一场盛装游行,有的地方把过节称为亮家当,意味着人们把平日省吃俭用攒下的所有家产都变成了服饰,穿在了身上。

总体来看,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穿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族人以自纺麻线为底,加用蚕丝、漂白的青红土羊毛线,花费数十道复杂工序,织成精致无比的衣服,再配以奢华繁复的银饰,只等节日来临,完美亮相。

姑娘们利用这个机会仔细比较每个人身上的着装,哪家姑娘花样绣得最好,哪家姑娘银饰戴得最多,胜出的姑娘不仅自己偷着笑,母亲也会觉得争足了面子。

尤其是逢各种节日,姑娘们便拿出盛装,打扮起来,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盛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当然,像苗族此种交流互动、取长补短的“家产”服饰秀,也成为推动苗族盛装不断完善的动力。

而平日里劳动则穿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净、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银饰

当盛装与便装邂逅

雷山长裙苗族女子盛装是由雄衣和右社上衣发展演变而成。内层为家机染青布,外层为紫色、蓝色绸缎。衣袖、衣边及背上均用挑、绉等绣法绣成龙、虎、羊和鱼、蝶、虫等动物图案,颜色为红,上装有两层,草图案,袖口宽大,为无扣交叉大领衣。

穿时,袖、肩集满各种图案的银花片。下着青色家机布长给裙,外罩二十四条红底绣有花、鸟、虫、鱼、蚌、蛙、龙、凤图案的花飘带,头戴银角,颈系亚领、项圈,再饰以银头花、银梳银泡、银替、银手镯、银锁、耳环、戒指等。脚穿绣花船形鞋。

同为长裙,雷山方祥乡苗族妇女喜欢着凤鹅大围腰、步往裙,少着花带。盛装的各种图案浓缩了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表现她们高雅的审美情趣。

着长裙的苗族中青年妇女,一般穿浅色右社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边缘在一条宽约4厘米的带状出精绣花鸟、花草、蝴蝶,各物图案花边,围绣花鸟围腰,系银质围腰练,挽“S”型高髻于顶,着耳柱。

老年妇女上装多穿右社上衣或无领交叉式上衣,下穿长及脚踩青素百褶裙,围与裙长围腰。老年妇女上装饰物,颜色多用青、蓝色。

公统苗族妇女内穿翻领对襟长衣,外套领对襟大绣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镶挑花花块,银链吊绣花围腰,套挑花护腕;下着过膝寸许百褶裙,扎挑花镶边脚腿,外套织棉式红色长袜。

雷山达地小巫苗族女便装上装多穿右社对襟上衣,前襟长及小腹,下着过膝中长裤,银质围腰练吊与裤长围腰,裹脚,头搭蜡染方帕或绣花头巾。

达地也蒙等地苗族上装穿大开领对襟上衣,无扣,内束挑花胸兜,婚前着齐膝素百褶裙或长裤,婚后着齐膝蜡花百褶裙,外以围腰束之,上衣和围腰及胸兜边缘均镶挑花花边,衣裙大臂处镶棱形臂章式花块。

而雷山苗族的便装服饰,历来是用自纺自织自染的麻棉料布和丝绸料布为面料,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饪上衣、对襟上衣以及左社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最为普遍。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枉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裙和长裤,色多为青色、藏青色、蓝色、黑色。

除此分别之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但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显示了苗族部落历史的发展轨迹。

“苗女刺绣胜过湘绣苏绣”?

而服饰的制作工艺,最引人注目的是雷山苗族服饰刺绣。《辞海》里记载“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

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

湘西黔东地区苗族人民主要运用平绣、织锦工艺技术;川滇黔地区以织花和挑花、贴花工艺为主;黔东南地区以刺绣为主、蜡染为辅、刺绣技法中以锁绣、辫绣技法最为古老,以绉绣、堆绣和分线绣技法最见特点。

黔东南的纹饰突出的特点是动植物大胆写意夸张,每一幅图案表现出多项工艺技术综合运用,即织、染、绣工艺特别是刺绣工艺的多种技法的运动,使纹饰显得十分古朴,几乎每一幅图案都有一个相应的故事和传说。

优秀的绣手具有大画家的思维。构图内容取材广泛,其构图、用色、绣技实为“三绝”。苗族古、近现代风格均有,往往在一幅图案中可互相融会贯通的内容达五大类:远古神化传说,如创世的蝴蝶妈妈等;图腾崇拜如龙凤、水牛、飞鸟、枫树等;大自然憧憬,如人与山水、房屋、田园、五谷和谐相处;历史追忆,如苗族大迁徙渡过的黄河、长江、洞庭湖及迁徙路线;崇拜的祖先,如姜央(也有说是伏羲)、蚩尤等神圣的形象。

优秀女绣手设计的内容丰富的图案,来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观、自然观、历史观、生命观的代代相传,体现了独特、深厚的美学理念。雷山苗族刺绣多作衣裙、围裙、门帘、被面、枕头、帐帘等的装饰。其刺绣针法主要有平绣、堆花、辫绣、缠绣等几种。

花带刺绣有宽窄之分,宽的如手掌,花色众多,有龙纹花、蛇纹花、勾手花、连环花、辣子花、小米花、睡“8”花等,色彩为黑白、红白、绿红、紫白以及全红、全绿、全紫等。女人用花带主要是作裙上飘带,缠栓小腿,有的也作头上装饰。男人则作提包、背包的提带、裤带、腰带和伞带。

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雷山县、黄平县、凯里市等地苗族的上衣绣饰极美,并缀满各种银饰。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上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上衣由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大方。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这种绣饰精美的银衣可能是中国民族服饰中最为精美的。

时代的印迹

如今的苗族服饰和工艺,已经随着苗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有了时代的痕迹。

从布料考察,是由早期的葛藤、苎麻植物纤维织布,到养蚕巢丝织布与植棉纺纱织布并存,再到现代以棉布、丝绸及化学纤维作为衣料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染料上考察,是由早期的泥矿物、植物染色,发展到当今的植物、化学药物染色交叉进行。

从造型上看,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苗民偏向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来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整体感的要求。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吴忠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然而,苗族服饰作为表达苗族宇宙观、信仰观,以及族源、迁徙、情感、认知、神话、传说、故事和族群意识的符号意义依然延续至今。

服饰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苗家人把对生活的全部激情,转化为对制作服饰的热爱,汹涌而绵长。

出嫁衣

出嫁衣是苗族姑娘非嫁莫穿的特色装束,是姑娘到十七八岁时就精心绣制的带须花长衣。胸、背以花布贴镶边,袖口为多条彩色横杠,开襟,不着花帽,而是用蓝或黑布片裹包,头插银花。服短齐腰,下着围片,小腿裹花裹脚,脚穿水纹船头鞋。

这套装束,非嫁莫穿,直到姑娘找到婆家,出嫁时才由阿妈从箱柜里取出来,由妯娌或姐嫂精心予以打扮,方能出嫁。此后,姑娘服饰由素服改为短衣、围腰、青帕裹头。这标志着姑娘步入婚姻的阶段。公统中裙苗至今保存“姑娘忙绣”的习俗,即姑娘长到八九岁到出嫁前,都利用空闲时间自制自绣自己的出嫁衣,还要自做小儿鞋帽、衣物,待出嫁时一并带到郎家,且由其母亲或嫂子用“马草箩”抬到郎家。

《银笔筒》

银的海洋

猜你喜欢

银饰上衣刺绣
罗马尼亚人的上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高浮雕银饰
清新唯美的刺绣
银饰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胸前印字T恤 “怒刷”街头
小上衣+阔腿裤一穿就时髦
刺绣新生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