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意义

2015-04-28徐莎莎

企业导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实践反思社会工作女性主义

徐莎莎

摘 要:女性主义作为外借理论,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审视视角。本文首先回顾了三波女性主义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试图梳理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框架,并讨论其指导意义,对社会工作实践主题进行检视反思。

关键词: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实践反思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将女性反抗的声音第一次全面地正式地引入到政治生活中,在此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众多被唤醒的女性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争取政治权利、教育权利、工作权利到批判及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压迫,对以性别压迫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抗。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服务对象以女性为主的社会工作,也在理论和实践中开始引入女性主义视角。性别视角让社会工作开始重思“案主”和问题的本质,对专业关系中无处不在的性别压迫和以此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有了更深入的讨论。

一、女性主义理论及实践回顾

第一波运动中出现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非常重视女性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其基本立场可以被表述为一种社会正义的立场: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获得平等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男女两性应该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李银河,2005)。其主要目标就是为女性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即在现有社会结构之内为女性争取男性所享有的公民权利。之后的激进女性主义开始用父权制来描述男性对女性的系统压迫,通过这套话语体系,女性被被严格限定在家庭中的妻子、母亲的角色。激进女性主义革命性地提出了一个口号“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女性经历的困扰和痛苦不只是个人生活的苦难,更是性别关系的权力压迫下的结果。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还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者认为,女性问题在工人运动、社会民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将得到根本的解决。女性解放最主要的途径是进入社会主义劳动市场(李银河,2005)。对女性参与有薪工作的提倡首先建基于对家庭神圣性的破除,这让女性从从属地位走出来,并显示出了家务劳动对于家庭利益的价值。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出现则对之前的女性主义有了一个颠覆性的冲击。有的理论家甚至将这一新流派的出现称为女性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对于“女性”这个词,后现代主义认为此前的理解都是本质主义的单一化理解,忽视了女性这一群体中的差异和个别性。同时由于后现代的哲学起点完全不同于之前的理论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也拒绝关于社会的父权制结构的元叙事——而这正是非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的基本主张(Dominelli,1999)——转而对现代思想中的两分对立的本质主义、普适性知识、终极真理、话语的权力进行批判,宣扬应该建立一套女性的话语,并在关注差异的意义上提倡女性写作自我表现的文本。

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在社会权力结构内争取平等参与的机会,一方面鼓励女性加强利用资源实现自身潜能的能力,但对社会结构没有总体批判,这与社会工作中关注案主自身的专业起点相适应,在实践中强化了针对“案主”自身技能提高的服务内容,比如协助案主学习育儿技能,参加家政训练,学习如何更好地操持家务,做一个称职的母亲。作为对女性同等就业机会主张的回应,社会工作也鼓励女性通过教育和培训在职业发展上进阶到更高阶层,鼓励女性通过有酬劳动获得经济独立。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支持对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划分,让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自己清楚地看到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相互作用:在谋求个人生存和福利的私人领域,国家通过福利资源的分配和身份的认定,将个人与家庭归置于国家市场的结构中,个人生活的福祉在根本上要取决于国家对于福利的看法,对弱势群体的看法。公共领域同样影响到了女性的私人家庭生活,因为它也是社会政策制定的目标(Sassoon,

1987)。激进女性主义对于社会工作最大的影响,在于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以新的视角看待“案主”的身份。基于对父权制社会的批判,社会工作者开始将案主的问题归因于社会权力结构,尤其是女性案主的问题,是被男权意识形态创造出来。在社会工作服务中,为女性赋权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大量意识提升小组的开展,这被认为在女性自我能力信心的提高等方面的不同资源创造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Jagar,1983)。除了这样的意识提升小组外,一些社会工作机构也分离出专供女性使用的场所,比如暴力庇护所、男性受害者保护者组织,并在这些场所中引导女性相互支持,建立女性社会网络。尊重个人自决,也是社会工作历来传统,而后现代女性主义对“女性”这一概念质疑,认为这没有体现出女性群体内部的差异性,这在社会工作中就直接体现为应该尊重不同阶层不同类别的女性的特点和需求,对差异性的承认和尊重也就成为必然。在以往的社会工作中,对“差异”一般会建构为不足,认为与主流群体不同就是一种缺失。而对差异的正视和重新认识,将其理解为是个人特质,是值得颂扬的。

社会工作关注困境中的人和边缘群体以及追求社会公平的专业取向,与女性主义呼吁为女性争取资源和机会,笔者认为这两者在价值出发点上是相合的,也是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出现并对社会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和革新推动的原因。我试图从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的结合中理解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视角的基本框架。

第一、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个人处遇与更广阔背景上的父权结构相联系。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中,个人问题并不是个人品质造成的过错,这一观点在以往的社会工作中也是存有的,但女性主义思想革命性地将问题归责于父权社会的建构,对问题的归因,已经由阶级分析、民族国家分析转向了更深一层次的父权压迫。对父权制权力结构的批判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带来的对案主的非批判和解放程度也是最大的。

第二、对父权体制的批判改变了对个人问题的定义与建构。每个人都在受到父权文化的压迫和鞭挞,不止女性,男性同样在被这文化束缚。父权制文化被创造出来,又反过来成为了钳制人们的痛苦渊源。当人们想要从这强大束缚中逃脱出来做自己时,就会变成有问题的人。有了对父权制结构的批判视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共同界定问题时会做出新的解释,将问题与“案主”身份分离,是新的服务关系的开始。

第三、去除父权主流话语的强加;看到个人独特性,尊重差异。对终极真理的拒绝,强调多元真理和微小叙事的认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直接表现为关注个体,关注差异。在拨开父权迷雾的纠缠后,展现出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只有尊重个人的独特性,发展每一个个体的真理,才会去理解个人的特殊境况,而不是指责其没有按照主流话语安排来生活。对其差异的尊重有助于对问题的解构和新生活信念的建构。

第四、“赋权”的神秘能量。对权力关系的理解,尤其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创造与再创造关系,是女性主义压迫理论和灵活建构日常生活理论的根本,也是认同个体被社会建构的自我立场的关键(hartsock,1987)。对当下的权力结构的反抗从个人的意识提升开始,赋权渗透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解除精神枷锁,重生一个强大充满力量的自我,赋权犹如一捧灵魂的清泉滋润了一直干渴着的灵魂。

三、社会工作中的女性主义检视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要求将个人命运与父权制文化联系起来,将个人的处遇置于父权压迫的社会权力结构中检视,对概念本身解构和对本质主义质疑,这带来了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不停的解构-重构-解构的循环过程。

(一)对专业关系的思考。女性主义的观点将社会工作者看作是潜在的压迫者,“案主”与工作者的关系是潜在的压迫关系。作为一个专业体系,社会工作有自己的基本假设,工作者在实际的社工实践中是带有专业化的知识、权力的,“案主”也会将工作者作为一个在问题解决上优越于自己的主体来对待。权力关系的带入使“案主”再次进入一个被削减权能的过程,“案主”按照工作者的知识指导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留下另一个问题,这是一个被剥夺了主体性的个体无法逃脱的。社会工作者随时都要看到在专业关系中埋藏的父权等级关系,随时要检视自己是否作为了一个父权观念的言说者,是否成为了意识形态的执行者。

(二)对工作关系的思考。在工作场所中,性别关系和性别压迫也无处不在。在社会工作机构中,基层的实务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女性,而管理层的工作者几乎都是男性。在追求平等和反压迫的社工机构中,在一个通常被认为是“女性的行业”中,性别不平等的权力关系都如此牢固不变地存在着。另外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者要如何处理工作和生活中性别权力身份的问题。工作者在社工实践中是一个行动者,呼吁反抗与一切等级秩序联系起来的性别压迫;在生活中,工作者作为一个社会结构中的分子,在与底层民众,包括清洁工、保姆这样的劳动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等级秩序中的压迫;同理女性同样在被压迫和压迫这两种身份间转换。这应该要如何处置自己的矛盾?如果社会工作者需要内化价值观来工作,那在生活中,如何去回避这种无处不在的压迫呢?

(三)对工作者身份的思考。女性主义对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进行了划分。在私人领域中,个人生活的福祉并不主要依赖于个人品质和努力,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对福利资源的分配。公共领域的变化和政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某一群体的命运走向。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者“就是努力要推翻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的父权制,从而支持女性案主与父权的压迫作斗争,寻求其他方式为女性案主和社会工作者赋权。”社会工作在被权力场域接受后,已然成为了政治领域中特定社会行动的工具(Dominelli,1999)。在中国本土化的专业建设中,政府的推动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必不可少,社会工作是否会化为一个政府扫除政策执行障碍的工具?要为案主的反压迫做抗争的责任又何处安放呢?反抗权力压迫的社会工作者是否能抵御权力的侵蚀?

四、结语

本文回顾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及主要流派,对女性主义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及在理念和实践层面的影响做了梳理,最后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工作中的几个核心要素做了探讨。女性主义的思想在社会工作得到运用,尤其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对社会工作冲击极大,对“案主”等本质主义的概念有了革新性的重思,对差异性的关注也使得赋权等理念落到实处。而基于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在追求社会公平、保护权利上的价值同构,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运用女性主义视角,能更好地践行社会工作原初价值。

参考文献:

[1] 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权辩护[M],商务印书馆,1995

[2] Dominell,女性主义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3] 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主板社,2005

[4] Showstack Sassoon,Gramsci's politics[M],Martin's Press London ,1987

[5] Hartsock,Rethinking Modernism: Minority vs. Majority Theories[J], Cultural criticism ,1987(7)

猜你喜欢

实践反思社会工作女性主义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张扬学生个性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