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几种策略

2015-04-21杨明媚

关键词:培养能力口算策略

杨明媚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之“常态化”;要巧妙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探索算法,使两者“统一化”;要探索口算训练的多种方式方法,使之“常规化”;还要把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放大化”。通过这些策略能真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

关键词:口算;培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60-1

策略一:动手操作“常态化”

1.增强动手操作的常规训练。

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操作的有效性,经常进行一些有效训练,如怎样很快拿小棒、小棒如何摆放、小棒用好后如何放回等等。这样的常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减少操作时无效的时间损耗。同时,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在计算遇到困难时借助小棒摆或计数器拨珠等方法来解决,长期下来,让学生对操作形成一种自主需求。

2.动手操作与教师点拨结合。

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算法的同时,要在理解算理的关键处、算法的探求处及思维的转折处加以点拨。比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时,教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算出45+30等于多少,然后组织学生反馈。引导学生发现“先把整十合起来,再把几十和几个合起来”的算理。可以看出,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果没有教师的“先把哪部分合起来,再把哪部分合起来的”这个问题的引导,其认识是零散的、不清晰的,而教师在关键处的“一语”等于“道破了天机”,让操作中来的经验得以进一步提升与内化,自然促进了学生算法的建构。

策略二:算理算法“统一化”

1.架桥铺路,让算理与算法有效链接。

算理与算法之间有个缓冲的“中间地带”,在这个“中间地带”架桥铺路,沟通直观具体与抽象概括之间的联系,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算法。比如,在教学“9加几”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想出了很多方法,像9+6=9+1+5=15;9+6=6+4+5=15;9+6=10+6-1=15……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独立思考后自然生成的。细细分析各种算法,其实算理是一样的,都是用“凑十法”来算的。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多样的算法上,也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达到明算理、会算法的目的。

2.适时优化,使算法多样化更有意义。

教学时我们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算法时,要注意分析这些算法的特点、局限性,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对算法进行优化。但优化的过程不是由老师“灌”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验多种方法的基础上自我感悟。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33-8”的算法,出现了以下三种算法:①先算10-8=2,再算23+2=25;②先算13-8=5,再算20+5=25;③先算33-3=30,再算30-5=25这时,教师可以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析比较,让学生尝试用别人的算法来算一算,并和自己的算法比一比,从而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初步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然后,教师再出示一个口算题组:15-7,25-7,35-7,75-7,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沟通20以内退位减法与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口算,促进学生对算法进行自主优化,也为笔算退位减法埋下伏笔,打好基础。

策略三:口算训练“常规化”

1.口算时间“固定化”。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要天天练习。练习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教师可以利用每天课前的5分钟来进行口算训练。口算时间固定下来,有助于学生养成每天练习口算的好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口算重要性的认识。长期坚持不懈,必能达到提高口算正确率和速度的目的。

2.口算内容“科学化”。

口算训练时,要特别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选择训练的内容。比如,在进行20以内加减法口算训练时,我们先可以根据分课时的教学内容,完整呈现整齐排列的口算式题,而不要急于打乱次序呈现口算式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数与数之间加减运算关系理解的不断深入,逐步组建认知结构。随后,再对于学生较为生疏的9对数字关系(9和4,9和5,9和6,9和7,9和8,8和5,8和6,8和7,7和6)组成的习题侧重训练,鼓励学生自然记住运算结果。

3.口算形式“多样化”。

低年级练习口算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比如,采用开火车、找朋友、找门牌号、送信、对口令、夺红旗、闯关等游戏的形式,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再如,采用指名答、抢答、齐答、听算、视算等多种反馈的形式,来检验学习效果。

策略四:口算习惯“放大化”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良的答题习惯经常会引发学生计算错误。比如,学生练习口算时,听题、读题、抄写答数往往不够仔细,经常把1写出7、把6看成9、把5写成3等,或者看错运算符号,忘记进位和退位等等。我们不能把这些错误简单归咎于“粗心”或“马虎”,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把良好的口算习惯“放大化”。

1.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求学生一读、二想、三写,即先默读一遍算式以保证看清每个数字和运算符号,接着想最简(最优)的口算方法,最后认真工整地写下得数。

2.培养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笔者首先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利用四则计算互逆关系进行检验,或利用不同计算方法去进行检验,或利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其次,在班级里开展“一周无错题”的比赛,激发学生检验作业的自觉性。再者,作业中出现错题,笔者鼓励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错因,主动改正。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口算策略
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智趣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