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雷雨》与钱谷融的曹禺研究

2015-04-20曹树钧

上海戏剧 2014年11期
关键词:剧作曹禺雷雨

曹树钧

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的剧作之所以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是与它历演不衰的舞台艺术生命力密不可分的,今年是曹禺处女作《雷雨》诞生(发表)80周年。八十年来,经典《雷雨》在世界舞台上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话剧的百年历程中,在五大洲都有上演作品的中国当代剧作家,唯独曹禺;在五大洲都有演出的中国当代剧本,唯独《雷雨》。它充分表明,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剧作家。

1996年12月曹禺作为人的生命逝去了,但他的剧作却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曹禺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涌现了不少研究专家。华东师大的钱谷融先生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曹禺逝世的第二年,1997年石家庄举行了一次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一位学者在讲话中提到,我国出版第一部研究曹禺的专著是某某某撰写的1981年出版的一部著作。我当即更正说:“先生你记错了,应该是上海的一位教授,钱谷融先生的《〈雷雨〉人物谈》,早在1980年10月,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之所以要立即发言纠正,是由于这不仅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客观事实,而且这本书是我几十年研究曹禺剧作的一部楷模。它的独创精神,它的勇于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使我深深为之敬佩。

《〈雷雨〉人物谈》这本书并不是宏篇巨著,它只有12万多字,但它却是钱谷融先生“文学是人学”审美理论的具体体现,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文艺批评、戏剧批评的一部经典之作。我们在谈及文艺批评经典时,经常谈到莱辛的《汉堡剧评》、谈到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评《钦差大臣》、《大雷雨》的著名论著,其实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雨〉人物谈》就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撰写的一部戏剧评论的经典。此书的第一篇文章“你忘了你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啦!——谈周朴园”,早在1959年9月便发表了,并且自那时开始,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上世纪50年代,便向文艺评论、戏剧评论中的极“左”思潮,展开了英勇的挑战。

曾经有人问钱谷融先生,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如何才能创新?钱先生说:“求真求深,新便在其中。”文艺评论的具体对象是文艺作品,必须要深入研究好作品是如何诞生的,要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饱含感情地评论作品,这样才能准确地、深入地评价作品的成败得失,才能评出新意来。

八十年来,钱谷融的曹禺研究以它的真知灼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华东师大,钱先生的文艺观、曹禺研究使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之折服,先后培育了陈伯海、曾利文、王晓明、陈子善、毛时安、戴厚英等一大批著名的学者、专家、作家;在校外,影响了更多的学人,从他们中间有后来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著名学者和专家,如鲁枢元、殷国明、杨剑龙等。

1979年,我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研究曹禺剧作。1980年我听到的第一个曹禺剧作学术讲座,就是在上海人民大舞台剧场里,钱谷融先生所作的《〈雷雨〉人物谈》。这次讲座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教给我如何在作家作品研究中,具体地、真实地分析人物,探求变异复杂的人性。这对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各系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曹禺名剧分析》、《中国话剧研究》、《中国话剧史》课中努力正确地解读曹禺剧作,起了极大的指导作用。1990年初,我的第一部研究曹禺生平长达35万字的著作《摄魂——戏剧大师曹禺》,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钱谷融先生读后给予我极大的鼓励。他一方面在书面意见中肯定我的这本书,对曹禺的创作道路、家庭生活、爱情生活、社会交往、中外文化交流进行了全面的、多方位的展示,可读性很强;同时,在我登门拜访求教时,又坦诚地指出:“你笔下的曹禺还是一个衣冠楚楚的曹禺,还需要更深入地揭示曹禺的内心世界,他在实际生活中的困惑和无奈。”希望我将来能写出一部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曹禺传》。我一面诚恳地接受先生的批评,一面向先生表述了我在写作中的困惑。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在当时尚未完全肃清,为了要真实地描写与曹禺创作心理密切相关的曹禺的婚姻生活、爱情生活,便遇到不少的无奈和一些学者的误解,甚至差一点书不能出版。同时向先生表达了曹禺研究我决不会半途而废,我会一直进行下去,我正在不断地积累素材,探索曹禺曲折的人生之路,争取将来能够写出一部更加真实、更加丰满的研究曹禺的著作。正是在钱谷融先生的关怀、鼓励下,继《摄魂——戏剧大师曹禺》之后,我又先后出版了《走向世界的曹禺》、《曹禺的成才之路》、《曹禺创作心理研究》、《曹禺剧作演出史》、《曹禺经典的新解读与多样化演绎》等一系列曹禺研究著作。

钱先生独树一帜,指出了一个研究曹禺的正确途径,为中外学者深为敬佩。日本当代最著名的两位曹禺研究者之一饭冢容教授 ,早在1981年12月就在日本《咿哑》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钱谷融〈雷雨〉人物谈》一文,对中国第一部曹禺研究专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世纪80年代,他还在我的陪同下,专程拜访了钱教授。

求真的学术著作同求真的艺术作品一样,具有永恒的价值。钱谷融先生关于曹禺研究的真知灼见,富有永恒的生命力,必将在国内外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作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剧作曹禺雷雨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可怕的雷雨天
刘桂成剧作的艺术特征初探
雷雨
关于哈罗德·品特剧作中沉默手法的研究与分析
吴城垡惊悚漫画世界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