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死无葬身之地》在中国

2015-04-20桂菡

上海戏剧 2014年11期
关键词:小剧场萨特戏剧

桂菡

对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让-保罗·萨特这个名字乃是一个特殊的符号。上世纪90年代初,原中央实验话剧院导演查明哲从俄罗斯学成归国,于1997年在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实验小剧场导演了《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他回国后导演的第一出戏,也是萨特戏剧即胡伟民导演执导《肮脏的手》后在中国舞台上经过了长久的沉默再次发出的声音。据当时评论,戏一上演便观众如潮,仅能容纳一百八十人的小剧场挤进了两百多人。由于观众太多,一些人被挤坐到演员的脚边,几乎妨碍到演员更换演区。该戏的上演在学术界、艺术界、新闻界引起较大反响。徐晓钟看完演出后对导演查明哲说:“80年代以来小剧场话剧涌现出许多好戏,这出戏是小剧场演出中最具震撼力的一出。”

值得一提的是,演出对《死无葬身之地》原著做了改动,理由是原剧台词过多意念化、人物过于哲理化,删改后比原剧减了近一小时的戏,从而使得演出更紧凑。查明哲导演指出,要用形象来传递思想,而非用台词去传递。除此之外,演出还增加了序幕和尾声。序幕是游击队员们快乐地歌唱、舞蹈,突然间响起一阵枪声,暗场时传来小女孩儿撕心裂肺的求救声。尾声是游击队员们在同样刺耳的枪声中死去,吕茜在墙上写下了“胜利”一词的第一个字母——V。对此,剧作译者郭宏安认为“开头、结尾的处理很好, 加强了戏剧性”。

多年之后,原中央实验话剧院已经改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已是国话副院长的查明哲在2005年又一次导演了这部戏。虽说间隔8年之久,但此版《死无葬身之地》依然十分注重演出效果,竭力营造囚徒的无助感和恐怖的压抑氛围:音效方面,铁门的撞击声、鞋子来回的走动声、手铐铁链声贯穿整个演出,刺耳的声音营造出逼真的恐怖效果;视觉方面,无论是人物身上、脸上沾满的鲜血还是笼罩整个舞台、暗示血腥屠杀的红色灯光,都显示出了残酷性;空间设置上,查明哲运用了折叠隔板将舞台分成楼上(监狱)、楼下(审讯室)两部分,周围有上吊的绳索环绕,观众走进剧场便能有压迫之感。查明哲导演解释说,选择这种形式除了更能渲染气氛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萨特称他的剧为情境剧,这种情境怎么设置,这是存在主义戏剧或者说一个概念,或者说一个风格,它在极端的情景里面写他的人物,写他的故事,所以我们的环境也想尽力使它极端化,包括那些音箱,铁皮,开门,枪声,这倒不是有意去吓,其实这个戏就包含这些内容”,“除了人物以外, 我认为‘境应该在戏中扮演角色, 塑造一种气氛。封闭的、挤压的、血腥气的感觉传达出的是总体象征喻意的东西。”毫无疑问,演出做到了这一点。

为什么查明哲对于这部戏情有独钟?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查明哲认为90年代的中国话剧舞台上,太多的人在太多地做着形式上探索,然而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形态后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内核,排出的戏往往思想性薄弱,深度不够。而萨特的剧作恰恰有足够的思想性。其次,虽然萨特在中国受到欢迎,可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并没有真正被中国人所了解,萨特剧作是其哲学思想的化身,通过戏剧演出可以帮助人们对存在主义哲学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再者,萨特的戏剧虽是宣扬新思想,但其采用的形式仍是传统的佳构剧模式,既有人物、故事,又有矛盾、冲突,戏剧元素非常全面,其结构使其具有较为强烈的戏剧冲突,排演效果好。《死无葬身之地》对查明哲导演生涯有着重大的意义。他在谈及这部戏时表示:“我作为导演,又是排第一部戏,一开始就挑了这样一部理性色彩很强的戏,心里还是忐忑的,很担心能否打开局面。不过戏排出来以后,就坚定了我的信心,感觉到这出戏的力量。”

2014年5月,已经成为国家话剧院保留剧目的《死无葬身之地》在查明哲的执导下再一次现身,接着在9月份该剧又移身于大剧场向观众呈现。10月底11月初,《死无葬身之地》则在查导的带领下由京入沪,同上海的观众们见面。

一再重排此剧,是否需要一些创新糅于其中呢?从相隔多年的不同演出版本资料上来看,查导似乎并没有在所谓的“创新”方面做文章。当笔者同他谈及这个问题时,查导说,名著就是名著,经典就是经典,萨特就是萨特,我们并不想要标新立异,我们要做的是敲骨吸髓,要做的是在过去的框架里将这部戏更加入木三分地呈现,不管是在表演上还是在舞美处理上都要更加鲜明。

除了查导一次次排演《死无葬身之地》外,其他的导演似乎也对这部戏颇感兴趣。2005年6月,中央戏剧学院黑匣子剧场也上演了这部作品,导演为中戏表演系教师刁海明。改版演出十分简洁,舞台主体为十字形铁网与十字形刑台,象征着剧中人所面临的选择。除此之外,演出还在人物的“选择”过程中穿插了狱中舞蹈的场面。导演解释说:“这个舞蹈应该是想象中的,旨在衬托人物的困苦和绝望”。2007年1月,上海戏剧学院何雁老师带领表演系03级毕业生演出了这部剧作,该演出具有浓重的“残酷”美,使用了夸张的音响、冷峻灰白的灯光,舞台“大厅四面垂下许多又粗又大的铁链,有质感,显示出法西斯的威势与残忍。四周无墙,无屏障,黑色的空旷背景,显得神秘和恐怖,后区又有一个黑色的高平台,敌人从后面、从左右爬上来,居高临下,有层次,有威势”。在观演空间处理上,导演将观众进场空间、观众席都纳入演出,演区则延伸到前几排观众席,拓展了舞台演出空间,打破了镜框式舞台的限制。

从1997年到2014年,《死无葬身之地》在中国舞台已有17年的演剧历史。这部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戏已逐渐被人们视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在笔者看来,《死无葬身之地》之所以一直受青睐,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虽然我们不像剧中人物一样处于战争年代,但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其实同他们一样面临着各种需要你或主动或被动做出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就像我们不能去指责剧中年幼的弗朗索瓦想招供,不能指责成人为了另外六十条活生生的人命而残忍扼杀还是孩子的战友一样,我们没有理由去评判哪种选择是正确哪种是错误。归根结底,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识自己为自己做出选择,去理解每一个做出选择的个体,去用宽广的心感知生活、感受这个世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剧场萨特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你自己选择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