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戏剧在演出市场的推广

2015-04-20潘天

上海戏剧 2014年11期
关键词:商演公演剧目

潘天

在中国话剧的发展史上,校园戏剧始终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当年文明戏的诞生曾得益于早期的学生演剧,到了1920年代“爱美的”戏剧运动兴起之时,全国许多大中学校组织了业余演剧,很快形成了以上海、北京为龙头的南北剧运高潮。虽然学生演剧不免有一定的业余性和松散性,但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激情澎湃,在“爱美的”戏剧时代,包括后来的左翼戏剧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话剧所掀起的“探索剧”热流中,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业余话剧社的莘莘学子,以他们新颖的视角、青春的激情,为新时期话剧的探索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其中以散点透视方法折射出七彩人生的《魔方》,在演出的剧场性及舞台形式的多媒介综合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尝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时至今日,校园戏剧方兴未艾,“大学生话剧节”、“校园戏剧节”等活动深入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学生们纷纷建立校园剧社,排演各类风格迥异的原创剧目,构成了中国话剧舞台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随着校园戏剧的开展,也逐步暴露出它的弱点与局限:校园戏剧长期以来依靠学校的支持,观众面比较狭窄,局限在校园的戏剧活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话剧的传播,也与广大民众、与日益发展的社会变革产生隔膜。

况且,尽管同属文化产业,戏剧产业比起娱乐产业,虽然可以说前景光明,但也是喜忧参半,发展未济的现状。而如何让戏剧艺术可持续发展这个课题,是许多戏剧专家和爱好者都在研究、关注的问题。

我们也许会迷恋于大都市国际艺术节的精彩,会在现代大剧院的演出季里找到亮点,会对校园艺术周意犹未尽。但是过后,人们似乎又无法真正感受到戏剧艺术的魅力,精彩之后,略失余味。更多观众对戏剧艺术的喜爱还停留在被动阶段,他们或仅仅是关注于明星名角的出演,或消遣于亲朋好友的赠票,并没有真正把欣赏戏剧当成一种艺术习惯。

谈到对观众戏剧习惯的培养,那我们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一个能够源源不断地给市场加入新鲜血液的平台。而除了一些大型剧院和地区剧团的热演剧目之外,艺术院校可以充当重要角色。

道理很简单,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例,我们知道,甚至每天都会有学生演出的剧目在上戏的各个剧院上演,而无论哪个专业的同学,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于习惯于在校园演出,这造成了大家比较“依赖”上戏的戏剧环境,而没有想过把校园剧目进行推广,把上戏的戏“演出”上戏,重新组织团队,去进行商业演出。

实际上,历史上的上戏早就实现了从校园向社会的辐射。1946年春,上戏的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成立四个月后,即开始改建小剧场,进行对外的实习公演。第一个公演剧目为《古城烽火》,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其后在戏剧家熊佛西倡导下,开始举办“周末公演”,后又成了“天天公演”。据不完全统计,从1946年3月到1945年5月,共演出大小剧目47台、504场,观众达14.3万人次。其中如《小城故事》、《狂欢之夜》(根据《钦差大臣》改编)、《天边外》、《这不过是春天》、《以身作则》、《人之初》、《小人物狂想曲》等剧的演出都具有相当高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连续不断的对外公演不仅弥补了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还充分地扩大了社会影响。可以说,当时校园戏剧的商演是非常成功的。这也成为了上戏的传统,几十年来,学院每年都要组织公演,诞生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剧目。

出去商演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一个考验,也是对整个团队和将来发展的考验。就校园戏剧剧目本身而言,其构成往往是简单而粗糙的。没有了商业的推动,大部分剧目只是弄个单纯的导演、演员、编剧、制作的构架便足够了,从而造成了衡量剧目优劣的标尺的不完整、不成熟。

戏剧如果仅局限于校园这个狭小的场域,那么其演出与商演相比肯定是会不同的。校园戏剧的观众可能会出于对同窗的支持,可能是本着学习的心态;而商演观众的需求则是复杂而多元的。

当然,校园戏剧也具有它的优势。校园戏剧的创作人员因为以学生为主,他们的精力更为充沛。而且从制作上考虑,由于学生演员成本要比正式演员低得多,校园剧目更容易在成本不足时完成。在演出方面,则更容易与社会其他文化院团合作,完成一些观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剧目,如上戏1959年演出的《大雷雨》就是与上海电影演员剧团联合演出的,不仅使学生获益匪浅,也帮助校园戏剧的商演获得巨大成功。

当然,开展校园戏剧与进行商业演出,两者目的是不同的,追求艺术性往往是第一考量,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应该拒绝商演。《黑骏马》是上戏第一届内蒙古话剧表演班的毕业公演剧目,公演后以其粗犷浓烈的草原风情和全新的话剧演出形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说,这是一部艺术性与可看性结合得较好的作品。另外,还可以增加些衍生产品的创作,以及在宣传整体上的合作,为一些品牌做更深入的推广,这些都能够更好地使我们获得商业的进入。

我认为,戏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让戏剧艺术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而从校园到市场演出,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和方式,但也是比较好的手段之一,且也有例可循。作为学习艺术专业的我们,需要去更多地了解市场,去深入研究市场规律,从而使得戏剧艺术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商演公演剧目
论国有杂技院团“赛场+商演”演出模式优势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内蒙古旅游演艺产品发展探析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梅兰芳对昆曲艺术的贡献
卖牙膏的西单女孩终于丢失了翅膀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