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江牛保种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04-19王宝东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5年1期
关键词:保种养牛输精

王宝东

(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辽宁 沈阳110032)

沿江牛属延边牛沿江类群,产于辽宁省宽甸县沿鸭绿江一带,是当地黄牛引入朝鲜牛血液,伴有少量的蒙古牛血液而形成的地方良种牛。沿江牛在我国地方黄牛遗传资源中特色突出,具有体型较大、适应性强、耐粗饲、抗寒冷等特点,在高寒低营养水平下仍能维持正常繁殖,肌间脂肪丰富,肉质细嫩等优良特性。保护好沿江牛对于丰富我国的黄牛遗传资源,培育新品种肉牛,丰富高档牛肉市场等意义重大。

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对保护沿江牛这一遗传资源工作十分重视,2002年即成立了沿江牛保种领导、实施机构,设立专项保种经费,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负责保种工作实施,宽甸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协助保种工作。采取“户有户养”模式,对牛群进行登记备案,建立了保种核心群,每年按计划选种、选配。实行多点保种,对参与保种工作的人工输精员、养牛户签订保种合同,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既降低了保种成本,又规避了保种风险,运行良好。但近几年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保种工作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1 保种工作现状

1.1 沿江牛存栏情况

沿江牛现存栏131 头,分8 个家系,3 个世代。截止2013年12月沿江牛核心群存栏情况,详见表1。

表1 沿江牛核心群存栏情况

1.2 保种工作运行进展

1.2.1 保种工作技术路线

设定沿江牛核心群的规模为200 头母牛、16头公牛,共8 个家系,使得群体的有效含量不低于100 头; 采用各家系等量留种的办法,即每头公牛和母牛各选留1 头后代继承者; 实行非近交公牛轮回配种制度,尽量降低群体近交系数增量。

1.2.2 保种工作管理机制运行情况

沿江牛保种工作开展的12年里,参加部门(人员) 众多,职责不同,各有分工。其中,包括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宽甸县畜牧技术推广站、技术专家、输精员、养殖户及镇(乡)政府等。

省站承担制定保种方案、技术路线、留种和选配计划,培育种公牛、生产冻精以及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职责; 县站具体承担参加保种的养牛户和配种员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落实牛群的留种和选配计划及防疫制度,做好技术专家的车辆、人员等后勤保障工作; 技术专家负责保持与养牛户和配种员的通讯联络,对养牛户及配种员定期调查、走访及培训,及时、全面了解牛群的流动、健康及繁殖情况,并于年底前将保种信息反馈给省站。同时为养牛户和配种员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为提高牛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持。输精员接受技术专家指导,按选配计划为核心群母牛实施配种,按要求向技术专家汇总保种信息; 养牛户按保种合同要求进行饲养,按计划配种和留种; 省局每年提供专项资金用于保种工作的开展。

2 现有的保障措施

2.1 政府设立财政专项,为保种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由省站通过省局向财政提出申请,为沿江牛保种建立财政专项,每年根据需要为保种单位拨付一定数额的保种经费,实现了保种经费支持的常年化和制度化。

2.2 适时调整并及时兑现补贴,保证养牛户和输精员的工作积极性

根据市场行情与饲养成本变化,与养牛户、输精员协商,适时调整的保种补贴金额,在资金使用上首先保证养牛户和输精员的补贴费用,并及时、准确兑现补贴,保证养牛户和输精员的保种工作积极性。

2.3 抓好后备种公牛的选择、培育及冻精生产工作

后备种公牛的选择、培育及冻精生产是保种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是决定牛群能否继续繁育以及种群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在选择后备种公牛环节中,严格执行选种、留种制度,最大限度扩大后备公牛的选择范围,延长性能测定时间,实现广选、多留、早育和晚定。

2.4 认真落实选配和留种制度

选配和留种制度是保种技术路线的核心,是实现保种目标的技术保证。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省站每年制定详细的选配和留种计划,并将计划准确落实到每个输精员头上,由县站对其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对于养牛户、输精员除了保障其应得利益,保护其保种积极性前提下,与其签订合同,通过此形式,促使其执行保种牛的配种和留种计划。

2.5 建立健全保种档案

保种区建立统一的登记制度,对符合条件的种畜进行编号建档,适时做好系谱信息、饲养信息、繁殖性能、防疫信息、外貌评定、体尺体重等记录工作。对种公牛还要做好生产记录、后裔测定等工作。建立健全保种档案体系,实行微机化、纸质化双重管理; 规范选配方案,加快选育进程。

2.6 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保种区严格按照国家无规定疫病区建立的要求,在动物疫控部门指导下制定统一的防疫制度,做好日常消毒和疫病防治工作,杜绝重大疫情的发生。参加保种的农户,不得擅自从外地购进偶蹄动物; 保种区内不参加保种的农户从外地购进偶蹄动物时,必须经相关畜牧部门对其进行严格检疫,检疫合格的方可引入。

3 存在的问题

3.1 保种资金短缺

从2002年起,省畜牧局设立专项保种资金,对沿江牛保种工作给予支持,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技术小组,责任落实到单位、科室、个人。但保种资金每年都有很大缺口,从最初每头母牛产犊补贴500 元,提高现在每头母牛产犊补贴2 000元,仍不能满足养殖成本需要。为节省经费,对未产犊的母牛只给免费冻精和配种补贴,因此,仅靠省局的专项保种经费远远不够。

3.2 保种核心群数量不稳定

沿江牛保种机制改革以来核心群母牛存栏变化,详见表2。

表2 沿江牛保种机制改革以来核心群母牛存栏

从表2 中可以看出,从2012年开始,核心群母牛数量下降非常明显,侧面反映出了沿江牛整体数量的下降程度。这也是与整个肉牛存栏下降趋势是一致的。其原因是近几年来受牛肉、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封山禁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种母牛流失严重,存栏一降再降。

3.3 保种手段单一

沿江牛保种采用母牛活体保种,公牛保存冻精,按计划配种,并选留后代。在种群数量不是足够大的情况下,保种手段显得过于单一和落后。

3.4 潜在风险

2002年改革保种机制之初,即确定了振江镇的绿江村和大青村作为两个保种区,绿江村和大青村相距20 km,中间有10 km 的地带没有人烟,上面是山,下面是江,自然防疫条件非常好。但随着肉牛改良工作进一步深入,鸭绿江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封闭的环境变得开放,潜在的疫病风险也就因此加大,而这一风险不可规避。只有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尽可能降低其发生机率。

4 对策

鉴于目前沿江牛保种工作的严峻形势,为达到长期稳定保种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4.1 加大投入,多方联合育种

多渠道吸收沿江牛保种资金,与有条件的企业、国外的育种公司合作。他们提供资金、技术,我们为其提供种质资源,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最终实现成果共同享有,达到社会化联合育种的目的。

4.2 扩大种群数量

力争在三年内,逐步扩大现有核心群母牛数量,使其稳定在200 头左右。保证每个家系至少有25 头母牛,二世代及其后代种公牛每个世代保持16 头以上。

4.3 建立沿江牛后备牛库

在宽甸全县范围内进行全面普查,准确登记现有存栏的沿江牛,将核心群以外的沿江牛列入后备牛库,核心群内出现母牛流失或淘汰情况,及时从沿江牛后备牛库中补选,保证核心群数量稳定。建立沿江牛后备牛专项资金,对后备牛库中母牛给予一定的存栏补贴。

4.4 采用性控冻精、胚胎移植、分子选择等多种育种手段

应用性控冻精、胚胎移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种群数量,并使优秀个体能得到更多的后代。分子选择可以确定沿江牛特质基因,准确定位决定优良性状的基因所在,为今后育种提供素材。这几方面技术的实施,不仅能实现量上的增加,摆脱保种危机,又能实现选育准确性,即质的保证。

4.5 引入延边牛或延边黄牛血液

沿江牛属延边牛沿江类群,是当地黄牛引入朝鲜牛血液而形成的地方良种牛。就目前种公牛选择困境和母牛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建议适当引进与沿江牛基因组成相近的延边牛或延边黄牛种公牛的冻精,与沿江牛进行有计划选配。这样做既可以扩大现有种群,又可以避免近交。引入外血不超过沿江牛核心群总量的四分之一,以进行试探性的引入外血保种。

5 结语

沿江牛作为辽宁省优秀的地方品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品种资源。在目前肉牛基础母牛存栏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加强沿江牛的保护利用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沿江牛公牛

猜你喜欢

保种养牛输精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牛保种现状及对策研究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不同输精方式及输精剂量和次数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
深部输精技术在规模猪场中使用效果分析
关于肉牛冻精改良异地输精的解冻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的探讨
卢国伟:矢志不渝,痴心保种
情系老区抓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