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代尔夫特蓝陶看中西方陶瓷文化的交融

2015-04-17

江苏陶瓷 2015年3期
关键词:代尔夫青花瓷景德镇

宋 军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保定 071000)

1 代尔夫特蓝陶的产生与发展

“代尔夫特陶瓷”是来自英文“Delftware”或“Delft pottery”的直译,因其主要风格样式为白地蓝花,所以又常称其为Delft blue and white pottery。 我 们 知 道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指的是中国的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于唐、宋时期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代康熙时期发展到了顶峰。考古发掘证明,中国陶瓷外销至迟始于唐代,明代初期大盛,与欧洲各地的贸易经海路随之而起,这些东方来的神奇器物广泛吸引了欧洲各阶层的目光。1584年(明代万历12年),荷兰皇室通过西班牙、葡萄牙向景德镇订购青花瓷和白瓷9.6万件,国王就此萌生了仿制景德镇瓷器的念头。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根据皇室的授意,从中国景德镇等地采购白瓷釉和青花颜料,皇室派专人于1653年筹建皇家代尔夫特陶瓷厂,召集制陶名匠在代尔夫特开始仿制景德镇的青花瓷,通过反复试制,终于制成了白地蓝花精细陶器。从此,代尔夫特蓝陶除了供皇室使用外,还大量供应欧洲市场,享有欧洲瓷城的盛名。可以说,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就是这个小镇掀起了模仿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潮。

代尔夫特蓝陶的蓝色明显比青花瓷浓郁,但又不完全是中国青花瓷的翻版。原因在于画师在绘制作品时使用的是含有氧化钴的黑色染料,在烧制过程中,氧化钴发生化学反应,颜色从黑色变为著名的代尔夫特蓝,而氧化钴染料配方则是代尔夫特蓝陶的最高机密。代尔夫特蓝陶不同于中国青花瓷的独特艺术魅力还在于它的蓝色不仅仅局限于四种蓝色,而是可以通过在黑色染料中加入不同量的水,从而得到深浅不同的蓝色,加入的水越多,颜色越浅,于是它的蓝色可以变幻出千万种不同的层次,这就大大增强了代尔夫特蓝陶的艺术表现力,并使得油画翻制为蓝瓷画成为可能。最典型的则是著名画家伦勃朗的名作《夜巡》,它是由480块瓷砖拼接而成的瓷砖画,由两名技艺精湛的画师耗时两年,从1999年到2000年制作完成,2006年在伦勃朗诞辰 400周年之际推出,代表了代尔夫特蓝陶的最高工艺水平。

代尔夫特蓝陶为了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据记载当时一共有30余家陶器厂在这座小镇上同时运营,工人以手工来绘制生产盘碟、壶罐和花瓶等多种陶器产品,这些蓝陶产品在欧洲市场获得极大成功,引起各国的竞相模仿。此种技术在荷兰兴起并成名,却为英国和法国等国所广泛应用,欧洲的陶瓷工艺进一步融通,同时也使得中国风格广泛传播开来,反过来代尔夫特蓝陶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2 中西方陶瓷工艺的相互影响与交融

荷兰是一个典型的商业资产阶级国家,代尔夫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6个据点之一,位于鹿特丹西北约14公里,13和14世纪因发展毛织业和啤酒业兴起。这座小城随同荷兰乃至欧洲其它大多数沿海地区一样,在16、17世纪时大力发展同世界各地的贸易,特别是同中国及亚洲的贸易,而在这其中,陶瓷是重要的一宗商品项目。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西方上至皇室下至平民,对于中国陶瓷制品的喜爱程度与日俱增。随着诸如德国迈森硬质白瓷、法国塞夫勒软瓷、代尔夫特蓝陶、英国威奇伍德骨瓷等等著名陶瓷品种的出现,欧洲的陶瓷业之路已然从最初的模仿中国,渐渐地走入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这里以代尔夫特蓝陶的工艺特点为例,简述一下中西方陶瓷的交流融合。

作为陶瓷的发明国,中国陶瓷的造型和纹饰在欧洲陶瓷业起步阶段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他们的模仿对象,代尔夫特蓝陶也不例外。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代尔夫特蓝陶不仅吸收了中国青花瓷的釉质特点和染蓝技术,还借鉴了日本的彩画方法,从而创出了自己的风格。

蓝陶的制造流程分为六步:制模-烧制-绘画-上釉-再烧制-检查。最初原料是由一种液体粘土制成的,除普通成份外,该粘土中还含有瓷土、长石、白垩和石英。制陶工人首先将液体粘土浇到事先设计和制成的石膏模型中。每个模型可使用50至80次。接着会把成型的陶坯送入窑炉,在这里陶器会经受1100℃的高温烧制。如果将冷却时间也计算在内,整个过程将花费24h。接下来,这些素坯即已烧制过一次的陶器将被送往画室,待画师们为陶器添加了装饰图案之后,这些产品需要重新返回工厂以进行上釉。上釉的方式有两种:对产品喷釉或者将产品放在装有液态釉的木桶中。上釉后,工厂会对产品进行第二次烧制,将黑色颜料转换为代尔夫特蓝的化学反应就是在该阶段完成的,同样在这个阶段釉料将转化为一层透明的保护层。最后,工厂会对所有产品进行检查,只有不存在任何缺陷的产品才会获得皇家代尔夫特的认可盖章。在所有蓝陶制品的背面或者底面你都会看到一个皇家代尔夫特的标志,这个标志的顶部是一个小瓶子,这是这座工厂的第二任主人留给它的纪念,然后是一个字母“J”,来自于19世纪重振工厂的新主人优斯特 (JoostThooft)的名字缩写,之后就是Delft的名称,再接下来分为左右两边,左边是画师的名字缩写,右边是2个字母的制作年代编号。代尔夫特蓝陶的这个皇家标志就好像中国画的落款,它是鉴别蓝陶真伪的重要依据。

但真正使得代尔夫特蓝陶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的事件是在18世纪,中国景德镇陶瓷工业文明传入欧洲: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弘绪)将景德镇制胎、施釉、烧成的技艺,特别是高岭土这一“秘密”带进欧洲,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都运用不同配方,制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瓷器品种,代尔夫特瓷工也由此掌握了瓷土中添加氧化铝含量较高的高岭土的奥妙,逐步制成高温烧成的青花瓷,使其陶瓷工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而在此之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代尔夫特蓝陶是低温锡釉陶器,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度左右,而且土质与中国的也截然不同,不是高岭土而是荷兰红泥,因而难以达到中国瓷器玲珑剔透的质感。而同时代的中国青花是用钴料在坯胎上装饰,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彩料能完全和坯、釉结合,化学稳定性好,经受各种腐蚀、高温蒸煮等,釉面均匀,不致脱落退色,因而此时两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别。

以经历过如此技术飞跃的代尔夫特蓝陶为代表,欧洲的陶瓷烧制水平日渐提高,相继发展出了许多的新工艺,诸如法国画珐琅工艺(又称“洋瓷”)对中国陶瓷的影响很是巨大,精美的釉上彩珐琅瓷器吸引了清朝皇室上上下下对珐琅彩瓷的目光,在雍正、乾隆两朝得以迅猛发展,这种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直接见证了中西方的工艺交流。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英国的骨质瓷,它更加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所谓骨瓷,就是骨粉加上石英混合而成的瓷土,质地轻盈,呈乳白色,将瓷器置放在灯光下,可隐隐透光,于1794年发明。骨瓷成品质地轻巧、细密坚硬(是日用瓷器的两倍)、不易磨损及破裂、有适度的透光性和保温性、色泽呈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这种工艺对中国的影响是直到1973年唐山骨瓷研制成功,从而填补了中国高档瓷生产的空白,开创了中国骨质瓷发展的新纪元。

时至当代,欧洲国家通过技术革新生产出机械瓷,尽管制瓷艺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但是机械瓷更精致、更耐用、更广泛,这种新技术对中国陶瓷业的启示是很有意义的。同时,那几个欧洲数百年品牌的名窑,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散发出愈发迷人的气息,品牌的建立使得欧洲名贵瓷器的销量与日俱增,在世界陶瓷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对于目前我国的陶瓷产业现状即技术传统、分散经营、没有品牌、产品附加值过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等等有着太多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自中世纪以来,陶瓷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陶瓷既是日用器,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从以代尔夫特蓝陶为代表的欧洲陶瓷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看到了中西方陶瓷文化的交流融合,更看到了新时期我们自身应该向外部世界学习的动力,愿美丽的陶瓷继续成就这一切。

[1]刘谦功.荷兰陶瓷之都代尔夫特崛起的历史动因与现实意义[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7.

[2]张凌云.青花瓷的远行——景德镇与代尔夫特四百年际遇[J].装饰.2013(11):74-75.

[3]罗梦达.以花塔为例试析代尔夫特陶器的中国风审美特征[J].装饰.2013(04):78-79.

[4]林晓冬.浅谈代尔夫特的陶瓷——荷兰的仿制中国瓷器[J].美术大观.2012(09):104.

[5]汤黎宇,于清华.荷兰代尔夫特蓝瓷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06):48.

[6]揭秘荷兰国宝“代尔夫特蓝陶”的生产流程[D].新华网.

[7]曾佳.东方神奇魔玻璃——浅析中国外销瓷历史及其艺术魅力[J].中外文化交流.2013(09):20-23.

[8]李书琴,胡光华.中国瓷器与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和互动[J].美术研究.2005(04):63-68.

[9]李书琴.从近代西方的“中国热”看中国瓷器艺术西化的双向交流作用[J].中国陶瓷.2007(10):60-61.

猜你喜欢

代尔夫青花瓷景德镇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老街、蓝陶、画家维米尔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纯净的青花瓷
浅析中西方陶瓷工艺的相互影响与交融
——以荷兰代尔夫特蓝陶为例
有一种蓝叫代尔夫特蓝
代尔夫特市政办公大楼和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