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的美育教育该始于建筑

2015-04-17

建筑设计管理 2015年11期
关键词:梁思成美育建筑

金 磊

2015年9月末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并列举了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内容。而唯独对建筑这一当代所有美育集中的载体却没有提及,我以为这是需要在未来美育推进实践中加以补充的,不如此我们的美育教育有失偏颇,我们的美育教育尚起不到提升未来国民审美能力与素质的作用。建筑和每个人的关系是生活日用,正如未经训练的眼睛对许多东西会视而不见一样,不经引导的社会公众对建筑只是使用,不会自觉去发现其美与丑。纵观当下中国城市建筑,为什么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而另一边却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图书与设计作品一样为什么有建筑普及经典价值少得可怜;“千城一面”的粗糙与文化传统的硬性“打造”,历史顿失庄重、神圣、厚重的美感与个性,我们何以向世界表白中国还有哪座城市是保有个性化的优美“文本”;“乡愁”与良知的缺失不仅造成建设者们文化世界与精神的荒芜,更助长了泡沫化传播的“繁荣”,确真的难寻到有价值、有思想性服务于中国建筑文化自信的各类普及“好读本”,这已成为在校园普及美育教育的突破口。

从普及中国建筑文化的养育教育有一系列问题要珍视,特别是要关注经典著作、文献背后的大师,不仅要学习他们的著作,更要学习他们的人品与文思。2015年是梁思成(1901-1972年)、陈占祥(1916-2001年)共同提出关于“新北京城”建设规划建议(《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发布65周年,他们作为中国20世纪令人肃然起敬的规划设计大家,为保护北京古城、为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遗产,忍辱负重,都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今天,65年后再审视“梁陈方案”,无论是对发展北京的选址,还是产业布局划分,无论是批判地继承西方成熟的城市规划理念,还是与古都北京实际相结合,“梁陈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今天看来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西方建筑思潮珠联璧合之产物。读梁思成、陈占祥结合北京城市发展的“梁陈方案”的相关书籍与文论已是一次接受北京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开始。值得推荐的是十年前版《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一书(陈占祥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事实上早在1958年前的1957年,他就在《建筑学报》上撰写“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的论文,他向业内外解读“建筑设计应当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建筑师的地位要得到社会承认及各级管理者的认同与尊重。如城市现在建筑高高低低的凸现,没有多少生命,关键是如何做好建筑设计,绝不能不顾周边环境。在英国有本建筑小册子,书中提到建筑与设计中的礼貌与不礼貌问题:“Badman and Goodman architect”,其意为有礼貌和没有礼貌的建筑师。陈占祥先生在解读时称,这种礼貌的界线就是要看是否尊重规划环境,千万不可只考虑自己,上下左右说不上话,失去统一性和整体性。事实上,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已是普及中国建筑文化的大家。对于中国建筑的普及教育,20世纪60年代梁思成在《人民日报》副刊连载数篇文章;同样做为建筑学家及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杰出女性的林徽因(1904-1955年)更撰写过大量普及版的建筑美文,如1952年在《新观察》杂志的第1-11期上刊出“我们的首都”共计11篇文章,从建筑传承上赞美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故宫”描述上,她写道“北京的故宫现在是首都的故宫博物院。故宫建筑的本身就是这故宫博物院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物。它综合形体上的壮丽、工程上的完美和布局上的庄严秩序,成为世界上一组最优异、最辉煌的建筑纪念物。”1952年《新观察》第16期梁思成、林徽因合作撰写“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在这篇重要文献中,他们揭示了普及中国建筑文化符合毛泽东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尽管,梁思成、陈占祥、林徽因等建筑家早年的普及中国建筑文化的实践至今已有60多年,但从建筑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视点看,从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当代使命看,这些观念并没有过时,仍是国民及建筑业界人士认知践行中国建筑文化的指南。重温先师们的一篇篇旧文佳作,让人心大、境高,视野开阔。

欲推荐建筑阅读教材,我想到2015年3月建设部设计局老局长张钦楠新作《阅读建筑》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它使我们在议论建筑阅读时有了当代绝好的“样本”。张钦楠局长作为业内资深的建筑文化研究者及著作者,他的书是极富人文情感解析建筑阅读的导引性指南。对于自己的建筑阅读,他说“沉寂的建筑它试图告诉我们,是谁建造了它,又为什么把它塑造成这个样子,乃至连塑造者的哲学和宗教观点、文化修养、艺术情趣、财产状况等都通过它的外表和内部透露给你……平庸的建筑信息量最少,而卓越的建筑则几乎每个角落都在发出信息。”建筑是时代的映象,其意义在于将把收到的文化艺术信息长期存储,让后代的有心人去接收,这种接收其中“阅读”至关重要。张钦楠分析道,要理解建筑,必须在“阅读”上下工夫,除了现场品味、体验建筑外,更要从书本上学习,包括认识他的创作者建筑师的生平及相关的事件与故事。建筑是一门体验式艺术,其审美的内涵极为丰富,至少包含和谐与对抗两个审美范畴,前者是优美、后者是壮美。住宅、园林、音乐厅、特色酒店乃至文教类建筑,因其小巧,流动、安静、开朗,给使用者安详、亲切、依赖、温馨之感,形成了和谐之美的规律;反之,古建筑的宫殿与坛庙,现代建筑的会堂、办公建筑、超高层建筑等,由于高大、厚重、夸张、强烈,给观者和体验者太多的惊异、崇拜、兴奋的对抗之美的感受。无论是优美还是壮美,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重点,如古希腊的建筑与雕刻,追求的是和谐之美,而在古罗马至中世纪,建筑的壮美又占了上风,如果说罗马建筑在高大华丽中还留有希腊的某些和谐之美外,那么经过时代的演变,哥特建筑则完全体现出壮美的巨大审美价值。中国建筑的审美同样如此,秦汉之前,阳刚之美是主流,有飞腾跳跃的壁画,也有深沉狰狞的雕刻;魏晋之后由于有了山水园林,审美理念进入新境界,时至当代,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无论其作品的社会反响如何,有追求的建筑学人总是力求开掘作品的审美功能。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提出“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的美观”的建设方针,迄今没有过时,但建筑的审美价值与功能性同时重要的被提及。建筑不是单纯的艺术品,其艺术形式深受物质技术的制约,所以建筑形式的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创作过程,有专家将它归纳为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所以,重在全社会建筑品质的提升,否则国家的建筑文化怎能提高呢?因此,倡导在校园及公众中开展以建筑审美为中心的美育教育,不仅要推荐好的图书,更要如某些发达国家的作法那样,在建筑阅读中融入建筑室内外(含景观)的体验,如举办带市民、中小学生、游客等参加的“建筑文化节”活动,出版社要编制实用性强的城市建筑地图,社区让公众参与建筑项目的评议等。从这些方面看,丰富而多彩的建筑审美与解读活动将带给国民建筑素养提升的土壤,中国成为有文化自信的建筑素质国家的目标会逐步实现。

猜你喜欢

梁思成美育建筑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