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2015-04-15关劲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经管类竞争力毕业生

李 冰,关劲秋

(佳木斯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人事处,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一、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尤其是自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政策出台以后,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普遍。201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为近三年最高,达9.2%。2013年本科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有动画、法学、英语、生物技术等;一些冷门专业如地质工程、审计学等专业却是就业率、薪资均走高的“绿牌发展”专业。作为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生物技术、英语、法学等高校专业列为“红牌警告”专业,因其就业率持续多年走低且薪资水平不高。麦可思研究院认为,“红牌警告”专业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部分“红牌警告”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也有部分专业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和市场的要求造成的,例如计算机类的专业。

(二)开启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必然趋势

我国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量都很大,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创业型人才,才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就有699万,大学生就业困难,开启更多的就业岗位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必然趋势。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关系大学生个人和群体的发展,也关系到学校的未来,更关系到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而与当今市场经济联系最紧密的经管类专业,尤其具有代表性。

(三)引导经管类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单位各部门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调整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大致分布: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学生“村官”与“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毕业生总人数中百分之十左右考取了研究生;考取中国建设银行等五大国有银行约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其余约百分之八十的毕业生更多就业于中小企业,基本实现了经管类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但就业的现状不是很理想,主要问题是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缺乏对社会和各种职业的了解,缺乏就业竞争力。所以,要引导经管类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年轻人的创业梦想,培养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相比高校的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普遍偏好,但各种问题依然存在于学生的就业过程中。

(一)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和职业导向尚不明确

通过问卷调查,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对就业岗位缺乏合理、理性的定位,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太高,从而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多数学生不愿意去基层、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以及艰苦行业就业,使得部分学生在择业时面临困难。因此,要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社区、边远地区去建功立业。帮助毕业生调整心态,做好应做的事,首先,要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其次,要培养沟通能力,学会推销自己;再次,就业期望值不能过高。

(二)毕业生创业能力不强,缺乏就业竞争力

我国实施人才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化解的难题,就是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入新世纪,国家在稳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就目前而言,高校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还没有显现出来,尤其是中国的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如果我们的经管类毕业生中有5%至6%的人具备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如果每个创业者可以平均吸纳20至30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那么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基本上可以得到缓解。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的能力,更加缺乏创业的意识和勇气。

(三)毕业生综合素质不强,职场竞争力不高

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是人才竞争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而实质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承担责任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的经管类学生主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忽视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强,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的设置是以能力培养为主,以团队建设为支撑,以教学改革为重点,突出实践育人特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会对学生就业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大力调整、修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就业竞争力

经管类专业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对我国生源结构、就业趋势的变化、市场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需要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深化课程改革,以经管类专业关键知识点为核心,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结合经管类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用人单位、优秀毕业生调研,不断优化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经管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为目标。一方面要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既体现学科专业特点,也要充分体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三个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实践训练,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第四,将近几年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的成果和人才培养经验固化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充分着眼于经管类专业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及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着力更新教学内容,使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

根据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也要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并作为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重点加以突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模拟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不断开发有特色的新的实验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切实提高校内实践教学效果和水平。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首先要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设立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学分,将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文件,给予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其次改变毕业论文设计形式,推行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模式。为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要制定有关政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工作,使毕业生有机会参与解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实习实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高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只有实行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办企业、工厂和实习实训基地培养相结合,才能突出地方性、应用型综合性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能够确保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之后,提高实践能力,开展模拟工作环境教学、到一线实习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与此同时,我们要继续深化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辟一个通畅的渠道,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的有效平台,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又能为经管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刘文杰,王杜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1,(1).

[2]邹敏.美国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上海企业,2012,(12).

[3]唐根丽,陈忠卫.创业导向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创业经济,2009,(11).

[4]潘文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猜你喜欢

经管类竞争力毕业生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最“叛逆”的毕业生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