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道思想的文化意蕴探究
——儒道思想在企业管理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2015-04-15敏,刘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儒道道德经治国

刘 敏,刘 丽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 ,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儒道思想的文化意蕴探究
——儒道思想在企业管理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刘 敏,刘 丽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 ,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主张人要积极投身于政治生活中去,为国家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社会多做贡献;道家则主张顺其自然,比较冷静且具有反思精神。儒道两家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社会生活; 运用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绵延不绝,自古至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脑海之中。几千年来,儒道两家的思想,共同决定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操、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对后人治理家国及管理企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儒道两家的治国理念同中有异,彰显着各自的特点。

一、极强的历史使命感

老子和孔子都有着极强的历史使命感,他们对治家治国都有着共同的感受。把这种思想运用到企业中就是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与企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一)儒家主张积极进取

儒家思想主张人要积极投身于政治生活中去,为国家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社会多做贡献;儒家崇尚积极进取,有极为强烈的群体意识、对人生与社会充满热情,有忧患意识。《论语》中就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句子。运用到企业中,就是企业的每一个人,不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应该为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毫无保留地献身企业,爱企如家。

儒家在积极进取的同时,还不忘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君子修为。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4),是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5),是说升官和发财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不通过正当手段得到它,那也不是君子应该追求的。人即使是在失意困顿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应该追求仁德。联系现代社会,有些贪官,为了追求声色犬马的生活,为了满足个人膨胀的私欲,宁可放弃当初的信仰,使自己的道德充满瑕疵,以至于走上犯罪道路。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17),把这段话运用到为人做官做事上,同样能说得通。如果一个部门之领导,只带领大家做事,不高屋建瓴地从理论上阐述这样做的重要性,恐怕有些普通群众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做法;反之,如果有的领导只夸夸其谈,不身体力行,这样的领导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也不能让大家信服。真正能让下属信服的领导者,应该是既有理论高度,又能躬身实践的人。

(二)道家具有反思精神

道家虽然与政治权力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也不是冷眼旁观,而是比较冷静并且具有反思精神,根据治国需要,随时调整治国理念。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道德经》 三十三),告诉我们知道满足的人才能富有,努力不懈的人才最有志向。一个人不能有贪婪之心,否则就永远不会满足。把这种思想运用到企业中,应该让企业的经营者懂得,企业不能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要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回馈社会,搞慈善,做募捐。只有在当社会需要你的时候你伸出了援助之手,而你的企业走入困境之时,社会才能对你也献出爱心。这就是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的回馈效应。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49),老子理想中的“人君”或“君主”,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主观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从民众的角度出发,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他们做官,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是为了百姓生活得幸福快乐。“天之道,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道德经》77),老子在这里把天道即自然现象和人道即社会现象做了对比,天道是公平的,它就像射箭一样,要根据准星的高低来适度地调整射箭的姿势;而人之道则正好相反,人们习惯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做事情。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势必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只有有道之人即圣人,或有识之君才能依据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使社会和谐,使大家心悦诚服。

二、丰富深邃的管理思想

儒道两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指导着中国人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其中的“民本”思想、“和谐”、“无为”思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是提倡顺其自然的行为,反对妄为,不勉强从事。“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道德经》3),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公司领导如果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事情,充分信任员工,相信他们具有主观自觉的能动性,就会消除员工的误会,使员工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反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子从理论上反对人为的变革,主张任凭事物自己生长变化,而不加以干涉。他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不发表任何意见,而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是“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四十八),否则,“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道德经》48)。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道德经》2),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是说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率先垂范,给员工起带头作用,而不只是在理论上如何说教,给员工上政治课。你身体力行了,对员工就有一种“桃李不言”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这样一则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某建筑师设计了位于绿地四周的某办公楼群,竣工后,手下的人问怎样铺设人行道,建筑师回答,把大楼之间的空地都种上草。草长出来之后,人们在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路,走的人多,小路就宽;走的人少,小路就窄,显得非常优雅自然。之后,建筑师让手下的人沿着人们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种顺其自然的设计方式,和谐自然地满足了行人的需要,既使事情变得容易,又符合自然规律。

老子认为为政的目的在于使民“自化”,而各安其业,是用“无为”的方式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二)儒家主张以民为本

孔子为人类的道德生活确立了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民本思想,力图以仁爱的精神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厩焚。孔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14),孔子家的马厩着火了,孔子没问马如何,而是先问人有没有伤亡。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说明了人要有仁爱之心,凡事要以人为本。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5),治理国家,要对人民有信用,,要尽力爱护百姓,要顾及农业生产,这都体现了凡事要把百姓的利益,人民的生命及财产放在第一位的治国理家思想。

某企业单位里一个员工生病了,他会得到单位领导带来的问候;某女员工生小孩,她在病床上会收到同事的祝贺之辞。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爱员工如自己的家人;让爱心在企业中无处不在,反过来员工就会以企业为家。如果每一个管理者都这样做了,在社会上,就会体现为每一个成年人都会尽职尽责地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有序了。

三、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济世情怀

老子和孔子一样怀有治国安邦的抱负。把这种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企业的管理者运用儒家的治国平天下思想,道家的率先垂范思想来管理企业。

(一)儒家推己及人,修身齐家

先治好家才能治好国,没有小家的和睦就没有大家的安宁。在《论语》里,孝,是提及比较多的一个字眼,而孔子对孝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有人曾经问孔子,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21)。什么是孝?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思想带入到政治中去,也就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治理国家呢?

“凡为国家天下有九经。……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中庸》28)。就是说,爱护百姓,百姓就会受到鼓舞而更加勤劳;招集各种工匠,财富用品就会更加充足;安抚远方人士,四方贤才和有道德的人就会纷纷来归;怀柔诸侯,天下就会因此敬畏和臣服。如果政府和领导者亲政爱民,百姓就会赢粮而影从。“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16),企业管理又何尝不是如此?一国之君或一个部门之长官,如果你对待百姓的态度庄重,办事严肃认真,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孝顺父母,慈爱百姓,他们就会为你竭尽全力去做事;你提拔品德高尚的人,惩治有过错的人甚至惩处罪大恶及的人,他们就会相互勉励了。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道家率先垂范,修身立德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若要正人,先要正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也曾经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一)。如果你事事率先垂范,就可以得到人们的信任,自然就会民心所向。 “俨兮,若畏四邻,豫焉,若冬涉川”(《道德经》15),做事严肃认真,恭敬谨慎的态度,就像对待贵宾,就像涉水过河那样小心翼翼。“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道德经》54)。讲了修身立德带给人们的好处。修身立德是治国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注重修身立德,就能治理好一个家庭,进而治理好一乡一国乃至天下。

作为对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几千年来的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处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管理企业,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大有裨益的。

[1]欧阳云飞. 道德经的智慧全集[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8,(11).

[2]吴铭,编著. 老子[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8,(1).

[3]萨日娜,编辑.论语·孟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5).

[4]李家秀,编. 论语[M].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8).

[责任编辑:黄儒敏]

2014-10-08

刘敏(196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刘丽(196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B22

A

1007-9882(2015)01-0045-02

猜你喜欢

儒道道德经治国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贾政性格中的儒道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