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改革开放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与中国梦的构建

2015-04-15谭小攀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特色建设

谭小攀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改革开放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紧密结合,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在比较了前苏联、西方国家改革开放的道路之后,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开放的道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重要理论和实践结晶。改革开放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它符合我国国情,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坚持中国改革开放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对中国梦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又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实践的主导与主体

1.市场调节地位彰显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处于商品经济时代,我国理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调节作用,计划和市场都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认识,邓小平就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二者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资本主义可以用它们,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它们。我国改革开放要按照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遵循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好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和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改革向哪里去,怎样改革,改革的动力是什么。邓小平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始酝酿我国要发展市场经济,推动改革开放,直到他在南方视察时才明确提出来。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和原则。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纲领性文件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予以高度重视。从开始提出要加强发展经济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在资源配置中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和提高市场经济的地位,再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充分把握了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和价值规律,同时又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运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进一步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整体推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

2.人民主体地位突出

人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生产实践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87。这就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过程里是人类活动的主体,人是促进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这就为我国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作了理论上的指导。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主体,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不论是中国的革命,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亿万中国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也必然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局内人,是主力军。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可能取得成功。伴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主体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践主体范围不断扩大,范围越来越广。改革开放初期,实践的主体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到新世纪新阶段,实践主体不断深化和扩大,在外企的工作人员、私企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国企的从业人员、自由择业者以及新兴社会阶层人员的出现,他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里其重要性不断增强。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方面面,这些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发挥好人民群众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社会显性的、隐性的矛盾都日益彰显,要化解各种矛盾,解决各种问题,就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紧密结合起来,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挥好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能力,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实现发展主体、发展目的和发展成果直接指向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力量,只有依靠和充分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

二、改革开放实践由线到面多位一体格局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动力和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一争高低的决定性力量取决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我国应该重点加强经济建设,夯实我国经济基础,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在建国初期,我国借鉴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经验,在对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在经济上基本确定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些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由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里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应该解决的十大问题,他指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里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挫折,我们必须以此为戒,不能走他们的老路,重蹈他们的覆辙,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少走弯路。毛泽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病和缺点,开始独立思考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中共八大总结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的经验和教训,并且提出了反冒进反保守、平衡协调发展经济建设的方针。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基于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而制定的方针和政策,从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指导。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中美关系敌对,国内反右扩大化,国家工作重心逐渐偏离原来正常的轨道,加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党内民主法制不健全等原因,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和破坏。

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点,高瞻远瞩,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篇章。中国改革开放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紧密结合起来,其实践客体是改革开放,具体而言主要指的是从两位一体(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中国改革开放是一项宏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是各项事业的整体推进,综合平衡的发展,任何片面地强调改革开放中的任一个指标,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符合辩证法的。对改革开放的科学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开始阻碍着人们解放思想,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此时的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困惑,是继续走旧的极左道路,还是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力挽狂澜,他指出中国既不能继续走过去极左旧的道路,也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形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二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两个文明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3]1173从实质而言,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开始在我国初步形成。十六大报告将三大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三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结合协调发展,实现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从二位一体向三位一体的转换。

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加快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全球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整体发展,忽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忽略了生态环保问题等等。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绝不能走西方国家发展的老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而获得经济的快速持续地发展,必须运筹帷幄,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胡锦涛在2005年2月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概念,提出了要把社会建设放到与其它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开始逐渐形成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布局的思想,这为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平衡的发展作出了指导。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综合平衡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它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改革开放由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转变,第一次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明确要求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4]9

从二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多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转变,体现了我党对改革开放科学认识的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发现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战略举措,解决新的问题,科学地把握三大规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三、改革开放遵循“三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路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路径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须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不断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进改革发展和深化,才能不断发现和妥善处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矛盾。实践是人类活动开始的起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去认识新事物、新规律和新理论,然后再用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毛泽东在1937年便提出对实践的认识,他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通过实践和认识每一环节的升华,循序渐进,使我们离真理的距离越来越近。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艰辛而又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这是一条不同于苏联、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革命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对改革开放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索。改革首先始于农村,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包产到户的试点成功,到全国范围的推广;从以深圳为经济特区的开放,到全国范围的展开,都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得到了整体推进。邓小平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以前没有经历过,马克思也没有说过,世界上的别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实践过,我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是在摸索中前进,只能在干中学,不断总结经验。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强调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我国改革开放不能照搬苏联的休克疗法和震荡疗法,不能学习西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弊病,不能采取跳跃式、爆炸式的方法,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幅度的整体性制度和体制变更,避免带来国家的衰败和动荡,避免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下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国家性质不同,国情不同,改革开放的方式也不同。“摸着石头过河”是有次序地、有步骤地渐进推进,步步为营,从而不断深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肯定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性,二是“摸着石头过河”本身包含着顶层设计,二者是辩证的统一,统一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衡量改革开放成不成功,主要是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372正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方法,结合国情,深入实际,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产生新的理论,并用新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从而使得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地得到了整体推进。

四、改革开放实践的价值取向与政治导向

1.价值取向

价值是指引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这种内在尺度决定了在不同性质的阶级社会里人的活动具有价值属性和阶级属性,人对社会活动的改造必然产生一定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判断。如果人们作出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是合理的,没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那么对价值认识越深刻,就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愈是积极倡导和发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愈是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反之亦然。我们要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在发展经济抓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紧抓精神文明。当然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比如个人主义盛行,集体主义淡化,社会主义理想信仰模糊,自私自利等社会现象。因此,要解决这系列信仰和道德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

我国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抵制西方腐朽价值观侵袭的重要法宝,能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稳定,凝聚力量,团结人心,有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24个字:第一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立,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政治导向

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教训惨痛而又沉重,我们必须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当然苏东剧变的原因很多,包括苏联共产党的腐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苏联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改革失去方向等等,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改革失去了方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改革最终走进了死胡同,跌入了万丈深渊,转向了资本主义。

我国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6]135,这是我国改革开放遵循的政治方向。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我们的改革开放如果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那是没有出路的。不坚持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就失去了方向,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宗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走僵化的旧路,不走邪路歪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中国的改革开放既不能保守,又不能冒进,既不能走“左”倾道路,又不能走右倾道路,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改革开放实践的目标导向与中国梦的构建

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其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全方位可持续的发展,壮大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物质、精神和文化生活水平,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之需。我们应该把改革开放统一到中国梦的构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战略高度上来,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的目标导向和中国梦的关系,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加动力,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老三步走”战略目标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都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提出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和内容。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不进行改革开放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这给中国共产党执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贯彻和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既不走旧的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弦易张的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全面深入地从各个领域推动改革开放,善于化解各种矛盾,妥善处理当前我国面临的各种突出问题,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即建党一百周年实现全面小康,建国一百周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富有中国特色。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当今中国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树立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改革开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高度重视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改革开放决策具有科学性,形成广泛的共识,最后总汇聚成改革合力。我们只有充分把握我国的国情,清醒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全面深入地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我们只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胜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我们不能照搬照抄理论,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条地加以利用。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方位深入发展和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日渐增强,人民生活日益富裕,我们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充满强大自信,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