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的角色困境及出路

2015-04-14■柯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

■柯 华 王 东

“角色”概念始于戏剧,原指对演员行为进行规范性说明的脚本。在社会学论域中,角色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其基于某种社会序列而确定的地位、身份相一致并符合特定社会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方式的规范。

一、“角色”的属性及角色冲突

每一个体虽然内在地具有自我同一性,却又外在地、不可避免地将自身置于不同的社会序列之中,这些集中于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的社会序列交织组成这一个体的角色冲突的战场,这种普遍发生的角色冲突,是由“角色”的内在属性先在地决定的。

角色具有四个基本属性。一是社会性:任何一种角色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结构中产生和存在的,都是生产关系、社会习俗、组织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流变性: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规范随其所处的社会序列及其关系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或是修饰性变化,或是根本性变化,但变化之后的角色仍需保持与其所属社会序列及关系结构的协调。三是伴生性:任何一种社会角色的产生与形成,都必然有另一种与之对应的社会角色同时产生与形成,某种社会角色消亡,其对应角色(而非角色承担者)也随之消亡,两者始终相对相生。四是排他性:世界上不存在角色权利、角色义务、角色规范都完全一样的两种角色;任何一个角色扮演对角色负载者提出的资源要求都必然影响着其他角色扮演的实现。

角色的排他性是角色冲突发生的直接原因。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角色冲突是“人们在实际担当角色过程中所引起的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一个人对履行自己担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角色而感受到的情感冲突和心理压力”[1](P1909)。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冲突并不是“善”与“恶”的对立,而是一种(些)“善”与另一种(些)“善”在道德应当上的两难,这种经常性的“两难”就是角色困境。

作为现代生产和社会分工的直接产物,职业角色为其他社会角色扮演(如家庭角色)提供物质条件,所以,职业角色在同一个体的角色群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其他角色与职业角色之间的冲突也通常具有更大强度。领导干部作为负责公共事务的特定人群,除了负载具有明显政治性特征的职业角色之外,还承担着其他社会角色及相应规范(如家庭角色等)。而以“克己奉公”为主要特征的中华行政文化传统,潜在地束缚着领导干部作为一般社会个人的生活权利,因其职业对象的特殊性,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特殊的角色规范。“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决定了……党是肩负神圣使命的政治组织,党员是有着特殊政治职责的公民。”[2]这种特殊的束缚是领导干部角色扮演的逻辑困难,与资源困难一起,导致经常性的角色冲突。

二、领导干部角色扮演的逻辑困难

欧克肖特认为,作为角色存在的个人,任何寻求“快乐超过痛苦”的“生存平衡”的努力都是应然的本能。[3](P160)基于同样的原则,领导干部可以在一般社会规范(道德的和法律的)框架内,自由地选择解决角色冲突的方式。

但是,从领导干部的职业角色的产生方式、职业权力的来源及本质看,领导干部的角色扮演同时具有公务性和利他性冲动。这种存在于职业角色的“公共性”冲动与个人角色的“利己性”本能之间的逻辑困难正是导致领导干部角色冲突的根本原因。

集中于政府职员个人身上的利己冲动与公意诉求之间的冲突导致的行为选择困境,其常见的结果就是代理关系的扭曲以及行政行为正当性遭到质疑。这种情况较少受到制度差异性的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4]。

三、领导干部角色扮演的现实困难

实践中,领导干部角色扮演困难的原因在于资源相对紧张的现实与行为困境中的决策成本。

(一)资源相对紧张的现实

资源,就是有用性存在,而资源的相对性紧张正是由物质生产自身决定的。首先,生产总是基于需要的生产,并且不断激发和培养新的需要;其次,物质生产的进步提高人的认知水平,也刺激人的欲望水平;最后,人的竞争本能决定了人总是尽可能追求处于资源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资源。所以,不管物质生产发展到什么水平,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

就任何一个干部个体而言,在开展本职工作时,总是要依赖于两个方面的资源。一是外部资源,“外部”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包括时间资源、空间资源、权力资源、物质资源、人际关系资源等,对于干部个体来说,外部资源是不受其控制的。二是内部资源,包括个人的知识、经验、技能、精力等因素。受传统行政文化和领导干部产生方式的影响,领导干部多是人文主义的绅士,情商和文化素养在其晋升过程中的权重大于专业能力的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领导干部的职责专门化与其学识非专业化之间的张力。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近期关于“新形势下‘为官不为’问题表现与根源分析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领导干部群体内部认为,“不善为”是当前“为官不为”的主要问题,调查中59.5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不善为’问题整体上较为突出”,63.27%受访者认为“本地区(单位)‘为官不为’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善为’”。

(二)行为困境中的决策成本

角色冲突的结果,表现为行为困境。对领导干部而言,起支配作用的职业角色规范要求他们经常性地自我剥离,才能满足组织期望进而加强组织力量,所以,领导干部行为决策需要付出(经常是巨大的)心理成本和机会成本。首先,“人不仅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也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动物和社会动物。……大多数心理紧张产生于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和(或者)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之间、或者违背道德价值观和自我形象或两者之间的那些愿望之间的冲突”[5](P156)。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当职业需要和家庭需要产生冲突,对工作尽责,即意味着对家人抱有愧歉;优先满足家庭需要,则意味着工作上的失职。实际上,无论如何取舍,都将导致领导干部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领导干部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对某种资源的支配权,其决策的直接结果可能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利益,还可能影响很多人的生活甚至命运。任何一项决策都不可能尽善,难免导致利益相关者的损失,这些不可避免的损失,就是决策的机会成本,这也要求领导干部在决策中既谨慎,又果决。

四、领导干部角色困境的消极后果

韦伯认为:“从生命本身的性质来理解,它所知道的只有诸神之间无穷尽的斗争,直截了当地说,这意味着对待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是互不相容的,因此它们之间的争斗,也是不会有结论的。”[6](P44)哈佛大学Michael Sandel教授假设的电车司机的道德困境,与领导干部的角色困境非常相似:一列高速行驶的电车即将驶入两条岔道中的一条,司机突然发现,其中一条岔道上有5个工人,而另一条左边岔道上有1个工人,电车的方向盘依然可用,但制动失灵。也就是说,司机要么让电车冲向5人,要么冲向1人。

在这个政治学隐喻中,电车喻指公共力量,司机喻指领导干部,两个岔道上的工人喻指跟领导干部具有不同关涉程度(从0%到100%)的不同利益。在这个困境中,再进一步假设三种情况:第一,右边5人与司机之间关涉度为100%,左边1人与司机之间关涉度为0;第二,右边5人与司机之间的关涉度完全等同于左边1人与司机之间的关涉度;第三,右边5人与司机之间关涉度为0,左边1人与司机之间关涉度为100%。似乎第一种情况,司机最“容易”作出选择也最有理由逃避道德谴责,第三种情况司机最难选择并且无论如何选择都将承受最大强度的道德谴责。作为必将发生的“谋杀”行为的动机,决策的正当性如何保障?

在处理这些与自身利益具有不同关涉程度的选择困境中,领导干部的处置权会发生异变,有研究者指出:“官员们并不总是以他们应当遵循的方式行事,他们具有一种人类本能的趋向,试图增大自己的权力,并扩充自己的权利,他们不是作为一个忠实的仆人去行事,而是力求成为他们所管辖的部分的主人。”[7]领导干部角色扮演过程,如果不能遵照角色规范的要求,就会出现行为不当或行为不端,甚至违法犯罪。

五、领导干部角色困境的出路

领导干部的角色困境可能导致个体心理危机、家庭生活失序、公共权力错用、政府形象受损、政党力量流失。这有悖于公共权力本性和领导干部职业角色规范,应从四个方面探索解决。

(一)严格“公共职位准入”

一般而言,领导干部的产生(无论通过考录、遴选,或委任),都只能通过程序正义性、要件公平性来保障其结果合法性。但是,组织与个体之间经常性地存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一方面,在领导干部产生的实际过程中,就组织而言,不可能将某职位的实际的和可能的权利和义务全部公布——这也是角色流变性的一个体现;另一方面,就个体而言,也不必然将谋职的真实动机和盘托出,这种掩饰性几乎是社会交往行为的基本特征。但这种“不完全对称”可能导致双方均对对方持有错误的期望,从而造成组织“用错人”或个人“入错行”。所以,在领导干部选用工作中,要严格准入制度。

首先,领导干部要对党的事业有强烈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8](P6)。在我国,领导干部对党的事业的政治认同根本体现为坚定的政治信仰,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信仰,对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伟大事业的实践信仰。在浮躁的社会中,“没有信仰的人,对任何东西都不怀敬意的人,是一个在道德上漂流不定的人”[9](P676)。所以,领导干部行为失范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对其所服务的公共意志没有自觉的、纯洁的信仰,对所代理的公共权力缺乏足够的敬畏。

其次,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从政动机。在发生逻辑上,行为动机是个体直接需要经受道德儒化的结果,动机强度决定行为持久性。韦伯认为:“一个人要以政治为职业,可以两途为之,为了政治而活或是依靠政治而活,这两种途径之间的对立绝对不是截然的。常律是一个人皆有两者,至少就精神层面而言。就物质层面来说,更有两者兼具的。‘为了’政治而活的人,在一种内在心灵的意义上,把政治当成自己的生命所在,或者心喜拥有施展的权力,或要知道他的生命在为某一件‘事业’的服务中得到意义,才能维持内心的平衡,以及觉得自己有某些价值。”[10](P170)正确的从政动机是领导干部行政行为正当性的基石,它意味着领导干部对其职业选择有充分的自觉并能够自律。

(二)强化依法行政理念

领导干部的职业角色规范有特定限阈,“行政人员的责任来自专业化的标准”[11](P24)。对领导干部职责标准的专业化规定要贯彻法治理念。法治的本质是正义与公平,给领导干部行政行为以法律规范,就是为之提供行为正当性的制度保障。

党中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中明确提出,要依法履职,推进职权责法定化,公开政府权力清单,以划定政府行为的有效边界,消弭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12]

(三)健全法制监督机制

健全法制远不仅指谓严密的法条,法律不会自动从条文走向田野,严密的监督是制度实施的保障。领导干部既要号召群众监督,更要强化党内监督。党内监督的实现要依靠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群众监督的力量构成中,网络监督的比例不断增大,但网络监督本身存在逻辑缺陷。一方面,网络监督几乎都伴生着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害——这本就有悖于法治精神;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无序性可能导致民意被“绑架”而催生“集体无意识”问题。所以,对领导干部的法治监督,仍要以党内纪律检查为主要途径。[13]

(四)加强职业权益保障

通常,我们宣传的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的事迹大多具有悲壮色彩,在逻辑上折射出“牺牲决定价值”的无奈。当然,这是一种见贤思齐的号召,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消极暗示。人生而平等,“一个生命,就是内在性的内在性,就是绝对内在性:它是彻底的权利,它是彻底的美丽”[14]。领导干部虽与其他人群职业责任各异,但生命权利和生活权益是平等的。所以,要缓解领导干部的角色冲突,除了强化法治、唤醒自律外,还应施以人文关怀,积极完善领导干部在薪酬、晋升、生活方面的保障机制。

首先,领导干部与其他同等劳动强度的行业收入差距、党政领导干部与企业领导干部在经济收入上的现实差距,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根据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上述课题的调查结果,超过半数(占57.72%)的受访干部认为,“激励机制不健全”是造成部分干部“不作为”的直接原因,其中,“薪酬低”是造成部分年轻干部和基层干部“无心为”的主要原因。“当宗教式的政治信仰屡遭现实之壁,人们本能地要求巨大的物质补偿,认同便不得不寄托于经济发展的物质利益之上。”[15]这种不得不走向物质的信仰流于口号化,因而变得脆弱,甚至逐渐丧失。

其次,在政治生活中,选人用人导向是最根本的导向。在家长制的旧官僚文化中,“成功和攀升凭的并不是那些与自己地位相等的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人们的尊敬,而是依靠愚昧、专横和傲慢的上司们的奇怪、愚蠢的偏心。谄媚和欺诈常常比美德和才能更有效”[16](P67)。这些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损害了领导干部晋升的程序正当及实质正义,甚至迫使领导干部为了实现更大的政治抱负而不得不暂时虚与委蛇,导致“为了正义目的而使用不正义的手段”的路径扭曲。

再次,人应当追求那种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并且有尊严地工作的生活。而不至于在生活基本需求上为权力寻租。如果不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尊重领导干部的正当生活权益及尊严,使得职业伦理成为一种不能接受批判的欺骗性的自我催眠,就会导致“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的状况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体验相分离,逐渐嬗变为得不到人们普遍认同和积极回应的空洞口号”[17]。

针对领导干部腐败问题,“要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18]。其中,“不敢腐”是“下策”,是社会法治的最后防线,一旦被规模性突破,将导致“政息人亡”的危险;“不能腐”是“中策”,强调的是制度建设、技术管控;“不想腐”是“上策”,从保障人的自我发展、尊重人的自我实现出发,消弭权力寻租的内在冲动。

六、结论

在理论假设上,领导干部的角色概念是与“经济人”、“理性人”、“完美人”相对应的。角色概念强调领导干部行为动机及决策模型中的社会关系要素。实际上,领导干部的角色困境一方面在于自身的角色认知错误,另一方面在于外部的角色期望错误,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及评价体系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存在着现实鸿沟。这一鸿沟既不利于实现组织的政治目标,也不利于保障领导干部的正当权益。对领导干部角色困境的厘清,就是对其负载的社会角色群的正视,就是对其人格完整性的维护,就是对其生命权的尊重。

[1]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王岐山.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红旗文摘,2014,(11).

[3](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5](美)M.E.斯皮罗.文化与人性[M].徐俊,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7]张康之.韦伯官僚制合理性设计的悖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1,(2).

[8](美)乔纳森·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陈鸿瑜,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

[9](美)威廉·贝内特.美德书[M].何吉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0]顾忠华.韦伯学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John P.Burke.Bureaucratic Responsibility.Baltimore and London:John 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86.

[12]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

[13]陈峰.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互联网的能力[J].求实,2014,(9).

[14]G.Deleuze.Two Regimes of Madness:Texts and Interviews 1975—1995.ed by D.Lapoujade,trans.by A.Hodges&M.Taormina,In:semiotext(e),2006.

[15]王仕民,詹小美.价值多元语境中的政治认同[J].哲学研究,2014,(9).

[16](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王秀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17]叶险明.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方法论批判[J].哲学研究,2013,(9).

[18]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4-09-06.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五拍”干部
院领导简介
有的在“悬浮”,有的在“游走” 挂职干部如何摆脱“挂职的烦恼”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我家领导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