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大学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2015-04-10孙艳华

商业经济 2015年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孙艳华

[摘 要]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大学生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就业能力带来了新的机遇,且培养模式即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用人单位等发挥各自的优势。目前,我国传统培养模式仍存在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协同的规划和布局;培养资源分散,培养模式单一,培养视野狭窄等问题。有效推进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应加快打破壁垒,创设协同创新环境;搭建平台,完善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竞争力的根本性提升。

[关键词] 协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就业能力提升;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Collaborative Pattern fo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riented by Employability Improvement

SUN Yanhua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ly fierc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gram has brought about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lleges in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and better employability. The cultivation pattern integrates the advantages of governm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and employers. Problems for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patterns include unsound cultivation system, less collaborative planning and layout, dispersed cultivation resources, single cultivation mode and narrow cultivation target.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celerate to break barriers for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ey should build a platform and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system and safeguard system for promoting the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graduates.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employability improvement, study of cultivation pattern

一、引言

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大力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2012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通过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该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又一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举措,这是国家赋予高校的新的重要任务。高校承担着为国家、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协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借力协同创新,形成高校内部、高校之间、研究机构、企业等为核心要素的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培养的创新模式,打破避垒,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竞争力的根本性提升。

二、协同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一)基本内涵

协同是指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或要素间,以及与系统外部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形成能够高效创新的系统组织方式,发挥出原有系统或要素无法产生价值的作用。Veronica Serrano和Thomas Fischer(2007)通过整合维度和互动维度对协同创新体系进行了分析,其中整合维度包括知识、资源、行动和绩效,而互动维度主要是指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以及系统的匹配度。[1]

协同创新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是在政府引导下,以高校与其它科研院所、企业、用人单位以及国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形成网络创新组织模式,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应用这一创新目标,共享知识、师资、平台、信息等资源,进行开放性和多样化的深入合作、资源整合,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这种模式打破培养和应用的壁垒与边界,多样化、多渠道、深层次的协同培养,最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2]因此,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本质内涵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用人单位等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人才实践能力,在政府的机制和引导安排下,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力,对优质资源进行互补性整合,协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的虚拟创新组织模式。

(二)主要特点

1.目的性。协同创新的目的性是由人才培养工作本身的目的性决定的。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资源的互补和整合。随着专业学习、实践运用教学环节需求和国家社会就业市场需求的产生而产生。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目前的单一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各行业多样化、多层次、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求。仅靠学校自身资源、条件不能满足这一目标,结成协同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从外部获得这些条件。endprint

2.自主性。自主性可以说是目的性的延伸,不同高校、科研机构与政府机关、企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都是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以共同目标和相互信任为基础,并通过签定合同、协议,从法律上保证协同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协同还需要有相互理解、信任与包容的共同的高度融合的精神文化贯穿创新过程中,包含着精神层面的协同,所以协同对象的选择上呈现自主性特点。

3.最优性。协同创新就是要弥补资源条件的不足,所以强调建立一种资源最优的组合,通过整合不同部门或学科的最优的资源和技术,形成最优质培养资源条件。最优性是目的性的保证。通过协同单位的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协同创新培养所要达到的目的。实现最优性的基本原则就是互补,可以表现在培养过程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课教学、创新创业训练、工作能力锻炼都要体现由最优质资源条件开展。

三、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协同的规划和布局

目前培养体系设置仅仅依据本校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和教学条件,在整个培养环节较少考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没有充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球化背景下,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今天,应该致力于学校与外部要素的协同,将人才培养纳入到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急需上,增强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轻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其中理工科专业需要实践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包含诸如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团队协作等基本工作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在培养体系中建立完善的培养环节,要将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资源应用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过程中,建立一个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宗旨的多背景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资源分散,未形成合力

目前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内部资源,课程设置依靠二级学院的师资力量,专业之间、学科之间存在界限分割,虽然有的学校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但也仅是学生凭兴趣选修其它专业的课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并未体现交叉与融合。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3]同时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用人单位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合作交流不够,使学生不能享受外在的优质教学和研究资源,课堂与社会脱节,典型表现就是专业课程设置并未考虑社会需求,开设的课程不尽合理,导致学生工作后难以学以致用。理工科的实践教学主要依靠学校自建的实验实习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缺少企业实践环境和实际性指导,使书本知识与生产劳作不统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模式单一,不能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在教学方式上,书本传授式的授课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传授的重点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未按照专业特色与用人市场需求。理工科专业虽然开设了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但由教师本身也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工作经历,教学只能局限于各种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教学水平堪忧;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教学与科研结合机制欠缺,教学体系与科研资源没有共享,科研优势未能转化为教学优势,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科前沿、社会急需接轨。同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既有赖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又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能力,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的科研启迪和引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培养视野狭窄,不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创造外部环境。目前各高校虽然开始重视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但还停留在教师层面开展,学生能够参与的国际交流机会不多,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学术讲座、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国外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师资源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启迪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和培养科学精神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四、推进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学科壁垒,打破校际界限,协同推进,构建学校—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国外的联合培养机制,搭建与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培养共享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广阔多元、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

(一)打破壁垒,创设协同创新环境

1.打破校际界限,构建学校—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国外的联合培养机制。将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国外等协同单位的教育资源、科研资源共享,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调研、科学研究等育人环节。同时各协同主体间通过相互交流、参与与合作,促进相互间的知识转移、交换与增值,不断获得创新资源,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2.打破专业、学科壁垒,完善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机制。立足高校优势学科,突破学科划分界限,各学科之间加强交流,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等协同单位开展跨专业、多学科的培养教育,通过设置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跨专业的论文选题等方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搭建平台,完善培养体系

将本身的各教学、研究、学科、交流等平台与协同主体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深度整合,协同建设,实现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共享。通过构建多元融合的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广阔多元、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

1.丰富培养方式。按照一体化、重协同、有创新的原则探索实施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国内联合培养、国际联合培养等多种培养方式,充分发挥不同培养方式的优势和特色,实现每种培养方式均能有突破、有创新。

2.推进课程改革。(1)建立“名师第一课”制度,由教学名师、知名学者、企业家、各界成功人士等组成授课组,以讲座和专题形式为学生讲授入学第一课。(2)按照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科研方向引领、理论与实践结合”设计课程的原则,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3.改革教学方式。本科层面采取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多种知识传授形式与方法;研究生层面倡导研究性学习,推动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

加强实习实践。根据不同培养层次和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实现实习实践的高层次化和科研化,将国际学术交流和参与科研活动作为实习实践的必修环节。

(三)机制改革,完善保障体系

1.打造高端师资。聘请协同主体的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各界成功人士等人员作为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打造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支撑的高端师资队伍组建授课团队,联合指导学生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

2.实施质量监控。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原则,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进行全程监控与动态评价。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各协同单位间自觉遵守联合培养协议,在充分发挥各协同单位的特色和优势上,联合制定涉及师资聘任、效果评价、奖励考核、经费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合力做好相关的培养工作。同时明晰产权关系,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参 考 文 献]

[1]Veronica Serrano, Thomas Fisch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2007(18): 599-615

[2]谢莹,洪林.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73

[3]李洋.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13(11):246

[责任编辑:刘玉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