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 *

2015-04-10鹿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

鹿林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内容过于简化无法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教学活动过多依赖于教师无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挖掘各种教学形式的潜在价值等等,已经不符合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客观形势需要。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切实改善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提高自身素质和自信,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各学校的特色,全面挖掘各种实践教学形式的潜在价值,创造性打造一套特色鲜明、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收稿日期]2015-09-04 2015-08-30

[作者简介]鹿林(1973-),男,河南沈丘人,河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近现代西方哲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11-0063-04

Abstract[] Many factors including inadequate attention and the oversimplified content make it unable to highlight the charm of Marxist theory, and since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too dependent on teachers, it is unable to mobilize and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hus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various teaching forms cannot be fully exploited, which result in tha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does not meet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So, on the one hand,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e should improv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nsciously strengthen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confidence; on the other han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ir schools, we should fully tap the potential value of various practical teaching forms, create a complete and effecti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1.016

我国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面对国际国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相当程度上的困惑和混乱。面对这种状况,如何及时科学地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尤其是长期滞后的实践教学,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引导大学生尽快掌握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复杂而深刻的现实问题,消除思想上的困惑和混乱,促使其健康发展,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成为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加强和改善实践教学,关键在于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适时创新。

一、传统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自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出台以来,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和高校领导者、管理者逐渐认识到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才能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成为具备聪明才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十多年来,尽管我们的实践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其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实践教学还停留于传统模式,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新教学体系。尤其是,很少有学校紧密结合学校特点而形成一套特色鲜明、完整有效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说来,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思政课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尽管它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是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法和观点,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都给予了必要的重视。部分高校领导在学校学科建设中片面强化和发展学校特色学科,还有人错误地认为思政理论课尽说空话,价值不高,意义不大,甚至可有可无。结果就是思政课在学科建设资助和教学评先活动中被边缘化,思政课教师在职称评定或晋级上得不到必要的政策支持。无疑,学校领导对思政课的态度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是极大的,严重危及着思政课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当然,更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然而,如果说学校领导不予重视导致整个学校对思政课不受欢迎还可以有个托辞,那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思政课而个别任课教师却自暴自弃,那就是不负责任了。事实上,这种情况是有一定普遍性的。这些教师往往由于理论根底不扎实,既没有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也没有很好地研究当前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趋势,缺乏自信,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以自嘲对待学生的冷淡和漠视。从整体上说,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效果。这种直接影响,具体地表现为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课时尽量压缩,教学内容过分简化,各门课实践教学之间缺乏系统性,不成体系。结果是,本来应该充分地让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人为地取消了,让他们直接检验真理甚至发展真理的可能性被轻易否定了。可以说,随着客观形势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更高要求的提出,传统形式化的实践教学,将会越来越变得空洞、干瘪、无力。

第二,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简化,解决现实问题的效果差。由于实践教学内容简化,无法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思想魅力,达不到让大学生喜欢和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难以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其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当前,思政课教师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专题报告、案例分析、主题辩论赛、观看影像资料、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等。按说,这些实践教学形式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是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的。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教师重视不够,准备不充分,发动学生不全面、不彻底等,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特别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制约,为学生出行安全的考虑,甚至部分活动注定还涉及经费等问题,客观地造成了教师无心、无力更好地拓展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干脆停留于教室之内。即使是在教室内,所举办的专题报告和主题辩论赛,只是就一些纯粹理论上的问题进行争论,而与当前日益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无关,与时刻发生着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无关,很少触及现实生活中客观形成和发展着的社会矛盾。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少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宁愿循规蹈矩、平平淡淡,而不愿控制不好惹出政治性麻烦来。结果是,看似非常热闹的专题报告和辩论赛,往往不能充分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思想魅力,除了个别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得到锻炼外,其他学生参与度低,影响面小,根本起不到让大学生养成自觉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良好习惯的作用。

第三,实践教学过于依赖教师,无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与“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侧面,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割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教学就是“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互动完成的一项共同活动,两方面的主体都应该发挥自觉的主体性,塑造师生良好的交互主体性,以实现双方的最佳配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必要环节,客观地是由任课教师承担、发动、完成的。然而教师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绝不是在演什么独角戏,他所能起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真正作为主角的应当是广大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之间互为主客体关系,理应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正如有学者指出:“加强实践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是构筑良性循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的需要。”然而,现实的实践教学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例如,开展专题报告、举办主题辩论赛、观看影像资料,以及做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等,其主题和内容完全依赖于教师决定。可以说,本身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能够引发他们更大兴趣的实践教学,事实上变得贫乏无力,成为学生被动接受的东西。这种严重情况在相当多的高校迄今没有很好的改善,极大地影响和弱化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在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教学体系。事实上,许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并非完全没有价值,而是其价值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而已。例如,有些教师做专题报告,却忽视了其内容和性质是否与思政课课程性质相吻合,是否紧贴青年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实际生活及其复杂问题。所举办的主题辩论赛,不仅无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自觉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反,却导致学生学会了断章取义、歪搅胡缠、蛮不讲理的恶劣思想作风。播放影像资料,只是单纯地开机放映,放完拉倒,在放映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放映此影像资料的目的,放映后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总结和阐发,以尽可能地促使他们加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甚至有些影视资料与本课程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组织社会调查,图省事,玩形式,不能深入实际,既没有设计科学的调查方案,也没有收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真实材料和表达群众心声的信息,更没有借此发现具体社会矛盾存在之根源和症结;特别是,参观考察,仅仅是走马观花,或者与郊游无异,完全等同于一次出游,整个活动没有明确的指导,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毋庸置疑,许多实践教学模式实际上本身都具有不可否定的价值,我们不仅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内在价值,而且必须使多种教学模式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发挥整体效应。遗憾的是,与由于重视不够或学校制度制约等因素导致的情况不同,造成不少高校思政课贫乏无味的主要原因,恰恰是思想观念的僵化,即教师受僵化观念的制约固守于习惯了的教学模式,缺乏积极的创新性、创造性。

二、实践教学创新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不难看出,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无疑制约着思政课整体效果的提高。那么,究竟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思政课教学的根本要求而不断改善和完善实践教学呢?实际上,为了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客观地涉及我们应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问题,如何提高对思政课课程设置必要性认识的问题,如何不断建设和改善教师队伍的问题,如何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问题,如何针对大学生自身特征而设计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如何根据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客观要求,建构一套特色鲜明、完整有效的覆盖各个学期、各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问题,等等。上述所有问题,基本上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决,而这正是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根本途径。

第一,必须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客观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中的指导地位,做到实践教学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的客观实际,避免思想上的僵化以及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偶然的,而在于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在考察和分析“社会政策”“社会民主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之后,非常肯定地指出:“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而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时代不同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发生了不少改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革命年代大力宣传的阶级斗争理论,尽管在一定的范围内依然具有意义和价值,然而已经远远不适合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社会现实。相反,进入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不断地促进着马克思主义在更高程度上的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在全面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应当着重加以阐释的重要内容。客观地说,我们的实践教学不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观点为根本,而且还必须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践教学才能赢得始终关心着社会生活实际的大学生真心的理解和支持,为他们所欢迎和接受。

第二,必须切实建设和改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实践教学毕竟是在任课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就目前而言,各高校思政课教师构成复杂,除了专任教师外,还有从事其他工作的兼职教师,虽然不排除他们曾经的专业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而现实的管理工作能够为思政课的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现实中他们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会受本职工作的干扰而分心,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在实践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思政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的内在精神,提高业务素质,从而能够充满信心和勇气地在实践教学中向大学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让其准确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必须认真科学地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及要求,设计有针对性、具体性从而目标明确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积极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在当代社会里,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无论在广度上或深度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改变。当今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上,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在某些方面可能远远比许多教师还丰富。众所周知,随着逐渐扩招的客观趋势,大多数高校急剧地招贤纳士,尤其是面对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基于对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更新的考虑,新进了大批刚刚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尽管这些青年教师拥有高学历,然而长期的校园生活和专业学习,造成生活阅历比较简单,知识结构不健全,再加上学术研究完全不同于教学,对教材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生疏和教学艺术、课堂控制能力的欠缺,很容易导致照本宣科、单纯说教。如果再面对这些见多识广的大学生,必然会造成手足失措、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相反,正如黄元全所说:“在实践互动中,教师甚至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自然交流,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自己闻所未闻的新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因此,在提升教师自身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有针对性地科学分析和总结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生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真实所想,切合实际地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开展能够激发他们积极性和热情的实践教学。

第四,必须以创新的眼光看待实践教学,以创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状况,从高校思政课的系统设置上打造覆盖各个学期、各个课程的特色鲜明、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当前能够有效利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专题报告,案例分析,主题辩论赛,观看教学影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组织义务服务活动,参观革命圣地、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等。据郭跃军总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可分为三大类,即“活动类载体”“社团类载体”和“基地类载体”,各类载体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他强调:“只有采用适当的社会实践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实到实处。社会实践载体的作用不容忽视。”事实上,如果以创新的态度看待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地挖掘出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更多价值,而且还能够探索和创新更多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河南农业大学针对四门思政课核心课程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原理”课根据教学班级实际情况,在教师发动和主导下,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分别组建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以阅读经典著作及撰写读后感、参观考察实践教学基地及撰写观后观、制作学期实践教学总结视频及撰写学期总结等形式,开展了覆盖整个学期和所有学生的实践教学。而对于积极分子,还组建了河南农业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分学期举办每年一度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论坛”和“马克思主义知识辩论赛”两种特色活动,为其提供舞台,让其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活动视频或微电影制作,涉及的面非常广,如导演、剧本编写、视频拍摄、后期剪辑、配音、字幕制作、背景音乐等等,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具体事务的讨论,让其旁听学校有关发展和管理相关会议的辩论过程,自觉地总结人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经验。再如,完全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自觉总结和分析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观点,以强化自觉培养、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和观点的意识。还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当前比较流行的社会思潮读物,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和观点进行分析、批判并撰写论文,学校教师要对论文进行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推荐,增强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和关心社会问题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人民日报,2004-11-17(8).

鹿林.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交互主体性教学的内在机制.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10):43-48.

黄元全.刍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6):89-9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25(1).

郭跃军.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载体.兰州学刊,2007(10):204-206.

On the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Lu Lin

(MarxismCollege,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46,China)

[Key words]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practical teaching;innovation of system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突出三个点 体现三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研究”(JS201400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