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标准顺风向风载计算比较

2015-04-01刘天英丁雪涛张之川

吉林电力 2015年4期
关键词:风载风振风压

刘天英,丁雪涛,张之川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春 130021)

随着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一些独联体国家经贸合作的日益深入,国内工程公司开始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执行电厂项目。由于设备及资金等原因,电厂工艺及土建结构的设计一般基于中国标准(以下简称中标)。项目设计由中国工程师完成,图纸的校核与确认工作由俄罗斯工程师完成,这为项目执行带来很大的障碍。俄罗斯工程师对俄罗斯标准(以下简称俄标)熟悉,不了解中标,而中国工程师正好相反。为便于中俄工程师沟通并顺利执行项目,了解中俄标准的异同非常必要。作为作用在建(构)筑物上基本荷载之一的风载,控制建(构)筑物的安全,如果风载取值不当,结构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增加工程造价的可能性。风载可进一步细分为顺风向风载(平行于风向)、横风向风载(垂直于风向)和扭转风载,在结构设计中最常见的是顺风向风载,因此有必要对比中俄标准顺风向风载的计算差异,并探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1 顺风向风压

对于主要受力结构,目前各国风荷载标准值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其一为平均风压加上脉动风引起结构风振的等效风压;另一种为平均风压乘以风振系数。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主要采用后一种表达式,而俄罗斯、越南等国家采用第一种表达式。

中国规范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当计算主要受力结构时,顺风向荷载标准值ωk=βzμsμzω0,其中βz为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μs为风荷载体型系数;μz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ω0为基本风压。公式考虑地面粗糙程度、建(构)筑物的体型和尺寸以及建(构)筑物自身动力特性等因素对风压的影响,根据经典的贝努利公式,基本风压ω0,其中ν0为基本风速,则。

俄罗斯标准СНиП2.01.07-85*《负载和作用力》中顺风向风载标准值Wk为静力部分Ws和动力部分Wp之和。静力部分Ws=W0kc,其中:k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c为空气动力系数,基本风压W0,v0为基本风速。当条件不同时,WP的表达式不同,详见3.3节。WP与Ws有关,为便于对比,引入系数G,则Wp=GWs,Wk=Ws+GWs=(1+G)Ws。为建立Wk与v0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导得出,,系数(1+G)相当于中标的βz。

从中俄标准风压公式中可以看出,风压标准值均是在基本风速平方的基础上乘以一系列系数得到。数值系数的不同主要是空气密度取值不同造成的,其他系数虽然在形式上有点区别,但各系数之间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2 基本风速

中标基本风压:一般按当地空旷平坦地区10m高度处10min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最大值确定的风速,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按经典的贝努利公式确定的风压,基本风压,ρ为空气密度。从基本风压定义可以推出ν0的定义,ν0为当地空旷平坦地区(中标地面粗糙度B类)10m 高度处50年一遇10min内的平均最大风速。俄标v0定义与中标不同,为当地空旷平坦地区(俄标地面粗糙度A 类)10m 高度处5年一遇10min内的平均最大风速。

中俄标准基本风速定义主要不同有两点:地面粗糙度及重现期。中俄标准地面粗糙度的对应关系详见3.1节;重现期中国取50年,而俄罗斯取5年。风载参数的取值虽然不同,但可以相互换算。对于不同重现期间基本风速的换算,日本、欧洲钢结构协会规定以风速重现期换算系数进行计算,见表1[1]。

表1 重现期换算系数η

从表1可以看出俄罗斯基本风速v5与中国基本风速ν50的关系为v5=0.793×ν50。可见对于同一地区,俄标的基本风速为中标基本风速值的0.793倍。

3 基本风压参数

3.1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风速随高度不同而变化,在不同的地形,变化规律也不相同[2]。风速随高度增大变化的规律,主要取决于地面粗糙度。中俄标准均采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来体现风压的变化。

中标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 四类,详细描述见GB 50009—2012中8.2.1条,为便于应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取值列于GB 50009—2012 表8.2.1。俄标将地形种类分为三类,类别A:沿海海岸、湖泊和水库、沙漠、森林草原、苔原;类别B:城郊、平均障碍物高度超过10m 的林地和其他地区;类别C:城市建筑高度超过25m 的地区。从地形类别的数量上看,中标为四类,俄标为三类;从字面描述上看,界限并不清晰,俄标的A 类地形含有中标的A 类及部分B 类,俄标B 类与中标B 类相当,而俄标C类则与中标C、D 类接近。GB 50009—2012表8.2.1中10m 高度A 类地面基本风压为1.28倍B类地面基本风压,则10m 高度A 类地面基本风速为1.13倍B类地面基本风速。作为基本风速中俄标准间的转换,具体设计时,如果由俄标向中标转换,俄标A 类地面直接等同中标B 类地面,这样偏保守;如果由中标向俄标转换,中标B 类地面基本风速应乘以1.13倍后转换为A 类地面基本风速,再等同于俄标的A 类地面基本风速。俄标同样采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k表示不同地形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规律(见表2)。

3.2 体型系数

风荷载体型系数可通过风洞试验或在建筑物实测得到,用来反映作用在建筑表面上实际压力与速度压的比值关系,也称为压力系数、力系数、空气动力系数等。该系数主要与建筑物的体型和尺寸有关,因此中标称为风荷载体型系数,实际就是面上的加权平均压力系数。GB 50009—2012表8.3.1中详细列出不同类型的建(构)筑物体型及其体型系数μs,中标区分结构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两个面上荷载的方向均沿着风荷载作用的方向。对于小于45 m常规矩形截面建筑物的体型系数,迎风面为+0.8,为压力,背风面-0.5,为吸力;对于超过45m 的矩形截面建筑物的体型系数,还与矩形的长宽比有关。

表2 俄标风压高度变化系数k

与中标风荷载体型系数对应的是俄标的空气动力系数c,在СНиП2.01.07-85*附件4中根据建筑物的体型和尺寸详细列出。对于棱柱形建筑物,进行结构的整体计算,采用正面的阻力系数cx,没有区分结构的迎风面和背风面,是一个综合数值,详见其附件4中13项。

俄标的空气动力系数c值随建筑的高宽比、长宽比及风的进攻角的变化而变化,考虑的因素较多。中标低矮矩形截面建筑体型系数为定值,超过45m高的矩形截面建筑体型系数仅与长宽比有关。

3.3 风振系数

中标给出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βz=1+2gI10Bz(1+R2)1/2,其中:g 为峰值因子,取2.5;I10为10m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 和D 类地面粗糙度,分别取0.12、0.14、0.23和0.39;R 为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βz为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βz的计算按GB 50009—2012 第8.4 节的相关规定进行。以下情况考虑风振系数: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0.25s的各种高耸结构。

俄标规定建在地形类别A、B 区域高度小于40 m 的多层建筑、高度小于36 m 的单层建筑且高宽比小于1.5时,风载的脉动分量可以忽略。如果需要考虑动力部分,按结构基本自振频率f1与俄标规定的限制频率fL之间的相对关系,分为三种情形计算。限制频率fL的值按表3确定,表中δ为振动衰减值。对于混凝土、砖石结构及带有围护的钢框架结构,δ值为0.30,限制频率为fL1;对于塔、桅杆、钢烟囱、带有混凝土平台钢柱形设备,δ值为0.15,限制频率为fL2。

表3 俄标风压分区、风压值及限制频率之间关系

a.当结构基本自振频率f1大于限制频率fL时,风压动力部分Wp=ζ×υ×Ws,其中:ζ为脉动风压系数,查СНиП2.01.07-85*中表7可得到;υ为脉动风空间相关系数,按俄标6.9条计算。

c.对于刚度、质量、迎风面宽度不随高度变化的高层建筑,高度Z 处风压的动力部分可按下式简化计算Wp=1.4(z/h)ζWph,式中:h 为建筑总高度;Wph为高度h 处脉动风压标准值,Wph=ζυWs。

中俄标准的风振系数均是考虑第一振型的随机振动理论推导得出,相当的顺风向风振系数均大于1.0。虽然公式不同,均考虑了地形类别、脉动增大、结构共振、空间相关等因素。

4 算例

算例1,某封闭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尺寸为20m×20m,总高度20m,共6层,每层高约3.33m。位于俄标地形类别A 类,风压分区为Ⅳ区,W0为0.48kN/m2,相应的v0为28.1 m/s。对应中标的粗糙度类别B 类,ν0为35.4m/s,ω0为0.78kN/m2,中标风振系数βz=1.0,俄标不需要考虑脉动风影响。为便于计算,将总高20 m 分为2段,下部10m 及上部10m。基于中俄标准的风荷载计算对比见表4,表中S为迎风面积,中标的体型系数为迎风面与背风面矢量和。

表4 中俄风荷载计算对比

算例2,某钢结构框架,设钢支撑,螺栓连接,金属墙板封闭。平面尺寸为30 m×30 m,每层高3.33m,共30层,总高度为100m。俄标参数:地形类别A 类,风压分区为Ⅳ区,W0为0.48kN/m2,相应的v0为28.1 m/s。相应的中标参数:地面粗糙度类别B类,ν0为35.4m/s,ω0为0.78kN/m2。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3.75s,第一振型自振频率为0.3 Hz。用GB 50009—2012与СНиП2.01.07-85*分别对风荷载进行计算,本例刚度、质量沿高度均匀分布,采用俄标c类用公式Wp=1.4(z/h)ζWph,计算。为便于对比,均取10 m 一段。中俄标准风振系数对比见图2,中俄标准分段点风载对比见图3。

5 结论

图2 中俄标准风振系数对比

图3 中俄标准分段点风载对比

a.同一场地,中俄标准基本风压差值很大,主要原因是中俄标准基本风速数值不同。中国标准基本风速是基于50年重现期得出,而俄罗斯标准是基于5年重现期得出。

b.对于常规矩形截面建筑,中俄标准的风载体形系数相近。同一高度处风振系数俄标高于中标,随高度增加差值有增大趋势。

c.无论是刚性建筑,还是风敏柔性建筑,中标风载基底剪力均高于俄标风载基底剪力,比值在1.4以上。结构设计时应注意,不可混用中俄标准体系。

d.虽然相同条件下中标风载显著高于俄标风载,不可简单认为中标可靠度高于俄标,还需对比抗力方面的要求。

[1] 刘天英,齐秋平.中外规范基本风速对比分析[J].钢结构,2012,27(12):57-59.

[2] 黄本才.结构抗风分析原理及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风载风振风压
天山煤电公司106 煤矿自然风压的规律研究与应用
飞机舱门地面风载响应特性研究
高速列车通过防风过渡段的运行安全性研究
张力对接触网系统风振响应影响的风洞试验研究
高塔设备风振失效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
低风压导线的发展和测试
大跨屋盖结构MTMD风振控制最优性能研究
风屏障导致的风载突变对列车运行安全的影响研究
高层建筑风荷载有哪些计算要求
复合屋面板钢构体系风振特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