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尤需“讷于言而敏于行”

2015-03-31王洪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学智慧

王洪春

〔关键词〕教学智慧;敏于行;讷于言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写道:“在教育情境中,成人和孩子并不是碰巧相聚在一起的;相反,他们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相聚的。他们以一种互相交融的联合方式相聚,这种方式构成了一种关系,一种教育的关系。”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的意思,“敏”是机敏、积极的意思。全句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对于教师来说,也同样应该做到“讷于言而敏于行”。在教育中,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也要求教师有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信口开河;而对于认定了的事情,必须坚决果断、雷厉风行。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行”,表面看是外在的,但事实上却是由内而外的。所以,“敏于行”的前提是在不断的学习与修炼中,对教育把握清楚、了然于胸,当出现需要以行动来回应的情况时,才能立即执行。当然,“敏于行”不仅在于“行”的速度,更在于“行”的过程和结果要好,否则就只能是莽夫行为,难以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也难以真正以教师的“行”助推良好教育关系的建立。教师“敏于行”所呈现给学生的,不是那种旨在制造声势,而没有实际作用的行为,教师的“行”,当稳重,给学生以气定神闲的感觉;教师的“行”,当大气,并以此激励学生;教师的“行”,当有序,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智慧。

“讷于言”,不是少言或不言,而是言辞必须真诚、恳切,切合教育对象。它所要求的是,不但说话的内容准确简洁、态度亲切自然,而且语言必须庄重得体、幽默风趣,更重要的是要有亲和力,无言地打动学生,给学生温暖的爱意,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振奋感。有声的语言,能给学生有声的感受,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话语却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时教师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教育”学生,口无遮拦,无形中伤害了学生。即使是夸赞学生,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对赞扬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学生需要教师直白的“爱意”赞扬,有的则需要教师私底下的称赞,有的更适合文字的交流。

“讷于言”也可以是非语言的表达。比如,对学生的赞扬可以是眼神的鼓励,可以是轻轻地拍拍他的肩,可以是送个礼物写上称赞的话,等等。教师天天在批改作业,通过作业与学生进行交流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写的时候经过一番思考,在一来一往的交流中,教师不但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也有助于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这可以说是“讷于言”的延伸,它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效。

教师的“敏于行”与“讷于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教育关系的和谐,源于师生之间真诚的交往与沟通。布贝尔曾说过:“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教师“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一种积极的交往方式,这样做传达给学生的是自信与自豪,是激励与鼓舞,所以,这样的交往更能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建立起更真实、真诚、真切的师生关系,使教育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重庆,40412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教学智慧
化错教育:顺应儿童主动学习的教学智慧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影响因素分析
彰显教学智慧,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以学习起点为基础构建高效课堂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
学习理论对教育的需求
提升教学智慧,铸造灵动课堂
让“教学智慧”之花在小学英语课堂绽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