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起孩子向学的生命

2015-03-31王燕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生命

王燕红

〔关键词〕学习;生命;兴趣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铁芳老师在他的文章里对学生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学就是学习,生就是人的意思。合起来,学生就是学习的人。真正的学生总是活在学习的状态之中。学习总是有所学,有所期待。”“学生之为学生,总是活在对某种更高的希望、欲求与期待之中。”“学生之为学生,乃是一种动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是学生从现实的存在向着理想的存在跃升的过程。”“学生之为学生的实质就是成为向学的生命。”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并不是很喜欢学习,把学二胡也总是视作一种负担,写作文也特别头疼。“好的学校教育总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向学之心。不管个人的天赋如何,进入校门的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自我激活、被点燃的方式,保持基于个人天赋与潜能之上的向学之心。换言之,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就在于是否能充分地唤起学生,激活他们的向学之心。”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兴趣,在家庭教育中也应唤起孩子的向学之心。看了刘老师的文章,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唤起孩子的兴趣,如何唤起孩子向学的生命。

一、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基础

刚开始学二胡的时候,孩子并不喜欢,总是把拉二胡视作一种负担,抵触心理特别强烈。像大多数刚开始学乐器的孩子一样,每当到了练习时间,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但是后来,孩子对学习二胡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不喜欢,变成了非常主动地练习。之所以发生这样巨大的转变,是因为2014年春节的一次旅行。2014年春节我们全家开车出去旅游,其中一站是云南的海埂公园。海埂公园因为海鸥而闻名,每年春节,都会有成千上万只海鸥聚集在此,游人们喂食海鸥,与海鸥嬉戏。儿子也不例外,一到这里就喜欢上了海鸥,不断地将买来的海鸥饲料和面包抛向空中喂食海鸥,原计划半天的游览时间在儿子的一再要求下延长至一天,整整一天,儿子玩得不亦乐乎。回来之后过了不久,孩子的二胡练习曲里正好有一首名为《海鸥》的儿童歌曲,儿子有一天突然对妈妈说:“妈妈,这首曲子好像海鸥在叫。”从那之后,孩子爱上了《海鸥》这首曲子,也爱上了拉二胡,有空就会拿起二胡拉一拉这首曲子,每次正式练习二胡之前儿子也会先将这支曲子练习一遍,每当家里来了客人要听他拉二胡时,儿子总会选择这首曲子。

发展不是儿童从自己心中“发展”出这个或那个事实或道理,不能指望儿童靠自身就可以发展出一个宇宙,没有一个东西能够从“无”中发展出来,发展是经验的发展,发展需要经验。儿童并不是一块白板,任由家长涂抹,孩子在学习时,总是通过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获得新的知识。儿子与海鸥嬉戏的经历、对海鸥的喜欢唤起了他对《海鸥》练习曲的喜爱,并将对这支练习曲的喜爱迁移到了二胡上,从而喜欢上了二胡。从此,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带着孩子外出,让孩子多接触自然,丰富孩子的经验,开阔孩子的视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以前,孩子对写作文特别头疼,磨蹭半天都写不出像样的作文。自从我们带着孩子出去游玩之后,孩子开始喜欢写作文,并且写出了不错的童谣。有一周,语文老师布置了仿写童谣的作业。周日,在做作业之前,我们带着孩子去爬山、摘牵牛花,帮孩子的姥姥姥爷收玉米、摘山楂。回家后,孩子迅速将刚刚经历的事情写进了童谣:

色彩斑斓的童谣

摘一朵

粉红的牵牛花,

秋天——

被我捧在手里;

掰一个

金黄的玉米,

秋天——

被我品尝在心里;

抓一把

红红的山楂,

秋天——

被我放在篮子里;

采集

色彩斑斓的童谣

秋天——

被我藏在我的期待里……

这个周末正好是孩子奶奶的生日,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奶奶买了蛋糕,我们一起回老家帮奶奶收玉米、向日葵,回来之后,孩子又根据一首诗仿写出了这样一首小诗:

我学写字

当我学着写“玉米”时,

一下子,虫子呀,玉米杆呀,

就都变成了金黄色,就像玉米的颜色一样。

当我拿笔把“向日葵”,

写上我的小练习本,

我的眼前一片金黄的海洋,

还从海底升起一座宫殿。

当我的笔写好了“奶奶”,

我立刻想起今天是奶奶的生日,

蛋糕美味,烛光摇曳,

奶奶的笑容最灿烂!

二、尊重孩子的选择,赋予孩子充分自主权

有个朋友跟我讲过他儿子高考的经历:他们家从没出过大学生,他们发誓一定要培养一个大学生。孩子刚上高一时,成绩并不好。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朋友特别舍得花钱,给孩子在学校附近租最好的房子、报最贵的辅导班。结果,孩子的成绩还是不理想。后来朋友听说走特长班比较容易考上大学,于是让孩子学习播音主持。孩子特别善解人意,特别体谅父母的苦心,父母要求他上什么辅导班他就上什么辅导班,尽管他什么都听不懂,但是还是会按时出现在辅导班。折腾了三年,最后孩子还是没能考上本科。

类似的案例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比比皆是,家长很少考虑孩子的需要,一味要求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孩子的自我感受,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孩子从小到大一直“被读书”“被设计未来”。被剥夺了自主权的孩子的向学之心被压抑,发展的潜能被压抑。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作业的时间、交往的范围、假期的安排、房间的布置、衣服的选择和书籍的购买。

上小学以来,儿子一直抱怨玩的时间不够,总觉得做作业的时间耽误了玩,所以对做作业有些反感,做作业的时候一个劲地嘟囔:没有玩的时间了,没有玩的时间了!有时甚至着急得又跳又叫。对做作业的反感导致孩子的作业经常出现错误,出现错误以后又要改正错误,如此一来,耽误的时间更长,进一步导致了孩子对作业的反感,这种恶性循环也使得孩子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后来,我们让孩子自己决定放学后的时间分配,孩子掌握了自主权后,再也没有抱怨玩的时间不够,总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这样孩子玩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厌学情绪也得到了缓解,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特别专注,检查作业的时候也特别认真。

三、朝向宽广事物,开阔孩子的生命视野

刘铁芳老师指出,“一个人年少的教育经历如果是单一的,则个人生命必然是单薄的。”“唯有有了开阔的视野,学生才有选择的可能性,学会自主选择,由此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有限的学习打开通往更宽广事物学习的热情。恰恰是从小开始过于专注的学习,特别是功利化的学习,往往阻隔、限制了个体通往更宽广事物之热情的可能性。”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一味把孩子束缚在学习上,必然造成孩子知觉范围狭窄,对学习的功利化的追求必然导致孩子的向学之心被压抑。

优良教育始自学生个体对美好事物的积极欲求。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注意避免让孩子把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避免将孩子的学习变成功利化的学习。“如果一个人年少时期学业压力过大,那么他不仅无法享受学习,更重要的是不会扩展天然的好奇心,促成向学特性的形成,由此而压抑向学之心的生长,为成年之后对学习的厌烦打下基础。”

我们带着孩子去博物馆看画展,感受艺术的美;我们带着孩子去学校的山上欣赏四季的变迁、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我们让孩子邀请小朋友来家中做客,引导孩子感受交往带来的美好;我们跟孩子一起动手画马勺、做泥人装饰房间,营造家庭的温馨;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书、角色表演、设计封面、自制小人书,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我们带孩子一起参加报纸义卖,帮助贫困孩子圆上学梦想……

“唯有从自我生命中涌动着美好事物的欲求,一个人才能不断地保持灵魂的开放性,善于接纳更高事物,不断地成长才有可能。”各种各样的体验带给孩子宽广的视野、个性的舒展,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了对积极、乐观、思考、责任、理性和美的体验,感受到人生积极向上的生命姿态。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淄博,25513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生命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