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以古行律”表微

2015-03-28张培阳

关键词:五律两联仄仄

张培阳

(南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南阳473061)

古、近体之外,盛唐时期还普遍存在着一种介乎古、近之间的“古律”,其中,以李白的创作最具代表性。李诗“以古行律”,前人屡有言及,明代陆时雍云:“孟浩然、李太白俱以古行律,故多率意一往,不为律束。”[1]清人陈仅云:“以古诗为律,惟太白能之。”[2]其中所云“古”、“律”,界限何在?“以古行律”是不是李白所有近体(包括正体和古律)的特点?如果不是,它有哪些独特的体制特征?这些特征,哪些是当时人共有的,哪些是李白独具的?诸如此类,似皆有一探究竟的必要。

一、古、律的界域

论述李白“古律”之前,有必要说明下“古”、“律”各自的体制特征。对于李白,一直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即“唐人特长近体,青莲缺焉”[3],如果把它与上述各种“以古行律”的评语联系起来,往往会给人一种诗人缺乏近体之作的印象。这当然不全是实情,原因详后。以下拟以其五言八句诗为例,对“古”、“律”的体制特征略加说明,举例时古体从简,而稍详律诗:一则以见李白并不怎么缺乏近体之什。一则以补李集多不分古、近体之缺憾。

先说律诗。唐代律诗,又名今体,宋以后则多称近体。它在平仄和对偶方面均有一定规则。以五律而论,它应该具备以下几点:五言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中两联对仗;律句、对和粘方面均合律。如《寄王汉阳》,全诗五言八句,双句押下平声萧韵,中两联对偶,律句、对、粘方面均合律。类似的例子还有,《塞下曲六首》“骏马似风飙”、“塞虏乘秋下”,《宫中行乐词八首》《秋思》《赠孟浩然》《赠崔秋浦三首》《寄淮南友人》《广陵赠别》《渡荆门送别》《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送友人入蜀》《送别得书字》《送麹十少府》《送王孝廉觐省》《送梁四归东平》《江夏送张丞》《侍从游宿温泉宫作》《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其二)《宴陶家亭子》《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太原早秋》《金陵三首》(其一)(其三)《谢公亭》《寻雍尊师隐居》《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观猎》《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其三)《宣城哭蒋征君华》《从军行》《题许宣平庵壁》等,共43首。以上是前人习称的正体五律。此外,下文将论及的“古律”第一类中的第一种和第三种,准以古例,基本上也可以算作合律的五律。

再说古体。上引“以古行律”、“以古诗为律”的“古”,当然可以包括古意、古风,但也不必否认,前人下此评语,通常是就诗歌的体制而言的。概括说来,凡具有以下特征的五言八句诗,大体可以直接视为古体。

一是,除首句押平声韵外,联中上句以平声结尾的。如《送方士赵叟之东平》全诗押下平声尤韵,第五句“西过获麟台”,末字“台”为平声。《千里思》全诗押下平声麻韵,第三句“迢迢五原关”,末字“关”为平声。《金陵白下亭留别》全诗押上平声元韵,第三句“吴烟暝长条”、第七句“别后若见之”,末字“条”、“之”,均为平声。《送范山人归泰山》全诗押上平声删韵,第三句“初行若片云”、第五句“高高至天门”,末字“云”、“门”,亦均为平声。

二是,第三联不对仗,同时诗中存在任何平仄不谐的。如《送杨山人归嵩山》,全诗均散语,首联“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平仄为“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后两联失粘。《放后遇恩未沾》第三联“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不对,首句“天作云与雷”为特殊平仄句式,第二句“霈然德泽开”孤平。例子还有《赠任城卢主薄》《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其二)等。此外,下文将要谈及的古律第三类中的第六、第七种,虽偶有一点近体因素,基本上也可以视为古体。因为此前的古体,由于修辞需要,也并非截然排斥对仗。

如上所述,古体之外,李白近体可以分为两种:一为合律的律诗,二为介于古、律之间的“古律”。应该说,李白的“古律”,并不局限于五律,但以五律最有代表性。其他诗体中的“古律”,七律如为人所熟知的《鹦鹉洲》,不甚出名的《赠郭将军》《题东谿公幽居》。其中第一首颔联“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不对仗,首句“鹦鹉来过吴江水”非律句,第二首、第三首首句“将军少年出武威”、“杜陵贤人清且廉”为非律句,全诗多失粘。五排如《送储邕之武昌》,全诗六联,二、三联均不对偶,沈德潜评云:“以古风起法,运作长律,太白天才,不拘绳墨乃尔。”[4]以上两体是前贤常谈的,较为人所忽视的,是七绝中的古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结袜子》等,前者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为非律句,后者第二句“筑中置铅鱼隐刀”为非律句,后联失对,一、三句为三平。不过,由于绝句本不以对偶为要求,有时它在古律与古体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

二、李白古律的体制特征

有关古律的体制特征,前人或专门针对李白而谈,或概言盛唐诸公,比较简明,所举之例,偶亦有未契之处。如许学夷《诗源辩体》云:

太白五言律,如“岁落众芳歇”、“燕支黄叶落”、“胡人吹玉笛”等篇,极为驯雅,然后人功力深至,尚或可为。至如“晋家南渡日”、“地拥金陵势”、“六代帝王国”、“四明有狂客”、“龚子栖闲地”、“清景南楼夜”、“楚水清若空”、“闻说金华渡”、“秋浦猿夜愁”、“尔佐宣州郡”、“昨夜巫山下”、“牛渚西江夜”、“汉水波浪远”等篇,格虽稍放而入小变,然皆兴趣所到,一扫而成,后人必不能为。[5]205

许学夷把李白五律分为两类:一是“极为驯雅”的正体之作,如“岁落众芳歇”等三首。一是体格“稍放而入小变”的“古律”,如“晋家南渡日”等。至于后者在体制上如何“放”、“变”,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并未有进一步的论述。此外,寻绎许氏上举诸诗,“胡人吹玉笛”,颔联不对,与后列“地拥金陵势”、“清景南楼夜”实同为“小变”,似不得归为正体之作,而“晋家南渡日”一首近于正体,划为“小变”,亦略嫌牵强。

清人陈仅《竹林答问》对于古律的特征,也曾加以归纳:

盛唐人古律有两种:其一,纯乎律调而通体不对者。如太白“牛渚青天夜”、孟浩然“挂席东南望”是也。其一,为变律调而通体有对有不对者。如崔国辅“松雨时复滴”、岑参“昨日山有信”是也。[2]

陈氏以古律中的“纯乎律调而通体不对”为参照,把古律分为两种,相比许学夷的不分类,小有进步,不过,后一种所谓“变律调而通体有对有不对者”,仍嫌笼统。再者,陈仅所说的“变律调”,实指崔、岑两诗中的三平,如“忽忽归南昌”、“怪我还山迟”等,这一平仄句式,在当时合律与否,尚有可商之处,实不宜简单地视为“变律”[6]。

遍观李白所有稍具五律体制者,其中对于“古”的表现,约有如下数端:

第一,颔联荡开一笔,不复以骈语出之。如《塞下曲六首》“五月天山雪”,全诗平仄、对偶均合,唯颔联“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不对仗。同样的例子,还有《温泉侍从归逢故人》《赠升州王使君忠臣》《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一)《赠钱征君少阳》《三山望金陵,寄殷淑》《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送殷淑三首》(其二)《送友人》《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感兴六首》(其一)《听蜀僧濬弹琴》《题宛溪馆》《观胡人吹笛》《金陵三首》(其二)等14首的颔联,也都是单笔写之。

第二,相对上面对偶上的小变,更有颔、颈联均不对仗的,即全诗基本上为散语。此类诗,前人或称作“散体律诗”[7],或释为“平仄稳贴古诗”[8],后者所谓“平仄稳贴”,指全诗平仄皆合,“古诗”指中两联不对仗。这类诗,李诗中最受人称道的莫过于《夜泊牛渚怀古》一首,此诗平仄均合,而通体(主要是中两联)皆散语,王士祯誉之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类似的例子还有《赠柳圆》《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长信宫》等4首。此外,有几首颈联不对偶,而颔联对偶的诗,也可归入此类。因为从五律的整个体制来看,颈联的对偶与否比之颔联尤为关键。它们分别是《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宿巫山下》《见野草中有曰白头翁者》。

第三,有些诗的中两联,表面看上去用了对偶,实多率意为之,稍欠整饬。如《望汉阳柳色,寄王宰》第二联“树树花如雪,纷纷乱若丝”,以“树树”俪“纷纷”,“花”俪“乱”等,《留别龚处士》第三联“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以“我”俪“遥”等,都不是很工整的对法。类似的例子还有《口号赠征君鸣》第二联“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感遇四首》(其二)中两联“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总的来说,这类诗,以及上述颔联不对者,与下面将要谈及的声病相比,虽或不对偶,或对而未工,大致上还是比较接近正体五律的。

以上主要就对偶而言,平仄方面:第一,上句为“○仄仄○平仄仄”,而下句第三字不救以平声,即为“平平仄仄平”。如《别储邕之剡中》第三联“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过崔八丈水亭》首联“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第二,不甚避讳孤平。如《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其一)第二句“月明白笴陂”,《平虏将军妻》第二句“入门二十年”等。第三,存在特殊平仄句式“○仄仄平仄平”。如《江夏别宋之悌》,全诗平仄、对偶均合,惟首句“楚水清若空”声调为“仄仄平仄平”。第四,存在失对、失粘之病。如《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其二)“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失对。《题江夏修静寺》首、颔联“我家北海宅,作寺江南滨。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失粘。第五,全诗平仄、对偶基本合律,但存在其他非律句,大多是一两句。如《送李青归南叶阳川》首句“伯阳仙家子”,《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首句“秀才何翩翩”,《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第二句“清流顺归风”,《奔亡道中五首》(其四)第二句“几时可生还”,《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第二句“张灯宴华池”、第五句“月色望不尽”、第六句“空天交相宜”,均为非律句。此外,上举第二首、第四首第二句“王许回也贤”、“函谷如玉关”,第三首首句“摇曳帆在空”,为特殊平仄句式“○仄仄平仄平”。

以上多为单举,更多的是,诗中对偶的缩减或不经意与某些声病的并存。第一,颔联不对,兼用平仄句式“○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如《凤台曲》,颔联“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不对仗,最后一联“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平仄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赠郭季鹰》颔联“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不对仗,平仄亦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颔联“乱流若电转,举棹扬珠辉”不对仗,首联“侧叠万古石,横为白马矶”平仄为“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颔联不对,兼用特殊平仄句式“○仄仄平仄平”。如《秋浦歌十七首》(其二)颔联“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不对偶,首句“秋浦夜猿愁”平仄为“平仄平仄平”。《观鱼潭》颔联“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不对偶,第二句“木落潭水清”平仄为“仄仄平仄平”。第三,颔联不对,间有其他非律句。如《赠薛校书》颔联“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不对仗,第五句“未夸观涛作”非律句。《赠别郑判官》颔联“浮云本无意,吹落章华台”不对仗,前两句“窜逐勿复哀”、“惭君问寒灰”为非律句。《楚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治楼》颔联“故人杨执戟,春赏楚江流”不对仗,前两句“五月入五洲”、“碧山对青楼”非律句。第四,颔联不对,兼有失对、失粘。如《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一)颔联“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不对偶,首联“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失对。《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灉湖》前两联“剪落青梧枝,灉湖坐可窥。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失粘,且颔联不对。此外,首句为三平调。第五,中两联均不对,兼用平仄句式“○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江上寄巴东故人》中两联不对仗,第三联“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此外,《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送侯十一》《寄远十一首》(其九),也都是中两联不对仗,而于某联用了平仄句式“○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六,连续用三平调,且多兼有其他平仄或对偶问题。如《登新平楼》首联上句“去国登兹楼”、颔联下句“水净寒波流”、颈联下句“胡雁飞沙洲”、尾联下句“目极令人愁”,连续为三平调。《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第二联下句“见此令人思”为三平,第三联下句“不异山阴时”又为三平,且第二联不对偶。类似之例还有《沙丘城下寄杜甫》《寄当涂赵少府炎》《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其一)。第七,还有一部分是颈联对偶,颔联或对或不对,同时存在着较多声病的诗。如《塞下曲六首》“烽火动沙漠”,首联“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失对,颔联“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不对偶,第五句“兵气天上合”平仄格式为“○仄仄平仄仄”,第六句“鼓声陇底闻”为孤平。例子还有《早望海霞边》等。

综合以上三大类,共15种,所举之例,基本上囊括了所有李白五律,个别未加罗列者,也可大致依据各自的情形归入其中。据上所述,前引许学夷所举李白16首五律,除“岁落众芳歇”、“燕支黄叶落”、“晋家南渡日”三首为正体五律之外,其余十三首,“胡人吹玉笛”、“地拥金陵势”、“六代帝王国”、“清景南楼夜”四首为颔联不对者;“四明有狂客”、“闻说金华渡”两首有失对,前者兼颔联不对偶;“龚子栖闲地”一首颈联对偶欠工;“楚水清若空”、“秋浦猿夜愁”两首首句用特殊平仄句式“○仄仄平仄平”,后者兼颔联不对偶;“尔佐宣州郡”、“牛渚西江夜”、“汉水波浪远”三首全诗均散语,后者兼用平仄句式“○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昨夜巫山下”一首第三联不对偶。

三、李白古律成因

初唐陈子昂有感于齐梁间诗,兴寄都绝,主张追步“汉魏风骨”,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在诗体的变革上:一方面,导致了此后五、七古的正式登台,另一方面,各体中都出现了一些介乎古、近体之间的诗。严羽所谓“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9],正是在这种复古背景下产生的。

就五律而论,前人对于古律代表性人物的标举,并不是很一致。如前引陆时雍评语,以孟浩然、李白入选,而了无轩轾。陈仅评语,以李白为能之外,后面还有一句“岑、王其辅车也”的话。此外,许学夷《诗源辩体》云:“高岑五言、子美七言,以古为律者固失之过,太白才大兴豪,于五七言律太不经意,亦过也。”[5]204方弘静《千一录》云:“以古诗为律诗,其调自高。太白、浩然所长,储侍御亦多此体。”[10]

许学夷在五律中,标举高适、岑参和李白三人,方弘静则以李白、孟浩然为主,以储光羲为辅。综观以上诸家对于古律代表人选的观点,实多分歧,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其中均有李白一席之地,且大多寓有以李白为主之意。以下拟从几个方面考察李白各种古律特征在同时人中的表现,并对上述有关古律代表人物的观点加以验证。

第一,五律颔联不对偶的情况,南朝已有之,一开始主要缘于修辞的需要,而且多出现于乐府之什。如吴均《梅花落》颔联:“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依枝。”《城上乌》颔联:“凡生八九子,夜夜啼相呼。”徐陵《关山月二首》(其一)颔联:“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陈叔宝《长安道》颔联:“大道移甲第,甲第玉为堂。”卢思道《赋得珠帘诗》颔联:“可怜疏复密,隐映当窗人。”庾信《乌夜啼》颔联:“独怜明月夜,孤飞犹未栖。”均未对偶。到了初、盛唐之际,由于汉魏风骨的提倡,这一形式逐渐带上复古色彩,并自此广泛渗透到各家创作之中。初唐如卢照邻《关山月》颔联:“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颔联:“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盛唐如张说《和魏仆射还乡》颔联:“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张九龄《望月怀远》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颔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崔颢《赠卢八象》颔联:“是日风波霁,高堂雨半收。”李颀《送钱子入京》颔联:“朝逢入京使,走马唤君归。”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颔联:“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储光羲《洛潭送人觐省》颔联:“舟轻水复急,别望杳如仙。”王昌龄《素上人影塔》颔联:“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岑参《南楼送卫凭》颔联:“南楼取凉好,便送故人归。”亦均不对偶。即以用律谨严著称的杜甫而言,也未能免俗,如其《月夜》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百五日夜对月》颔联:“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雨晴》颔联:“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即事》颔联:“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同样亦未对偶。值得注意的是,高适五律中无明显颔联不对者,只有略欠工整如《别王八》颔联:“客来东道远,归去北风高。”总的来说,李白上举十几首同类之作,正是当时这一创作风气的反映。另一方面,诸家虽同染此体,但亦有程度之别,概言之,此体之作,当以李白为侈,孟浩然、储光羲次之,杜甫虽有十几篇,但他的五律总数多达625首,整体来看,并不突出。

第二,全诗基本上为散语(主要是中两联不对),而平仄皆合。这种情形,盛唐之前未见,盛唐主要诗人中,除了李白有6首外,最多的是孟浩然的4首,分别是《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舟中晓望》《伤岘山云表观主》《听郑五愔弹琴》,其中《舟中晓望》一首和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因历来备受赞誉而为人所周知;此外,储光羲有2首,为《陆著作挽歌》(其三)和《送周十一》,岑参也有2首,为《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和《江上春叹》,后面这四首,知者无多,在历代的评点中,也不出众,大概诗歌本身在古意盎然、风致流动方面,与李、孟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第三,全诗平仄皆合,但存在特殊平仄句式“○仄仄平仄平”。这种情形,盛唐主要诗人中,除李白有3首外,孟浩然有5首,分别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起视江月斜”、《送卢少府使入秦》“相去千里余”、《春中喜王九相寻》“二月湖水清”、《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其中唯“起视江月斜”一句为诗中第六句,其他四句均在诗中的首联。储光羲有2首,为《题陆山人楼》第二句“夜色早涵秋”和《仲夏饯魏四河北觐叔》首句“落日临御沟”,前者兼颔联“独见海中月,照君池上楼”不对偶。综合以上两种来看,李白和孟浩然在“以古行律”的某些方面,可以说是声同气应,别有会心。由此观之,李白之“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概非仅垂空言而已。

第四,除了上举三种情况外,李白古律中的其他平仄和对偶特征,在同时人中,无论数量,还是程度,都是比较少见的。其中高适四十几首五律中,唯《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和《淇上别业》各有一非律句,前者为“醉多适不愁”(孤平),后者为“依依西山下”。岑参172首五律中,有5首各存在1非律句,分别是《送颜韶》“一从襄阳住”、《送周子落第游荆南》“且倾湘南酒”、《送张升卿宰新滏》“遥知南湖上”、《送陈子归陆浑别业》“故园伊川上”、《题新乡王釜厅壁》“城头苏门树”,这些非律句均因诗中植入地名而成,其中《送陈子归陆浑别业》《题新乡王釜厅壁》两首的颔联还不对偶。此外,《初至犍为作》首联“山色轩槛内,滩声枕上闻”平仄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总的来说,高、岑五律古律的数量并不多,特征也不明显,尤其是高适,对此,许学夷屡屡将两人当作“以古为律”的标志性人物加以列举,殊有未当。王维和杜甫的古律特征,多表现于颔联不对一端。现存王维五律仅3首有声病上的问题,杜甫亦仅6首[6],概言之,他们的五律古律数量也不多,特征同样不明显。孟浩然虽然在上述三方面与李白多不谋而合,但在其他方面的古律表现也不显豁,在其现存五律中,仅另有《晚泊浔阳望庐山》《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题张野人园庐》三首各存在1或2句非律句[6],第一首、第三首兼颔联不对。储光羲的古律除了上面所述外,也有存在一两处非律句的,如《题辨觉精舍》首句“朝随秋云阴”;失粘的,如《送恂上人还吴》前两联失粘;非律句和失对等并存的,如《京口送别王四谊》颈联失对,最后一句“洛东泛觞游”为非律句。此外,还有一些中两联对偶欠工的,如《留别安庆李太守》颔联“初筵方落日,醉止到鸣鸡”,《饯张七琚任宗城即环之季也同产八人俱以才名知》颈联“此去拜新职,为荣近故园”。至于《泊江潭贻马校书》一首,第六句为“歌声和采莲”,第七句紧接以“采莲江上曲”则纯为古诗体格了。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有关古律代表人选的批评,当以方弘静的观点较为合乎事实,也就是说,古律创作当以李白为主将,而以孟浩然、储光羲为辅车。

综上所述,李白古律各种,有一部分是他在当时复古风气下与时人共有的,如南朝以降,特别是初唐以后,广泛存在着的颔联不对偶的五律,还有一部分则仅与个别诗人相契合,如孟浩然、岑参,储光羲等人的散体五律。更多的,则出于李白天才诗性的匠心独运。对此,前人曾试图探究它的成因,总论李白诗的以古为律也好,具体批评他的某一首古律也好,基本上都能体现出这样一种认识:即这些诗歌的出现,与诗人“才大兴豪”、“兴趣所到”、“情胜于词”的创作特点有着莫大的关联,也正因此,诗人才能“不经意”、“率意一往,不为律束”、“绝去町畦”地挥洒出这类诗歌,从而达到“其调自高”、“有神无迹”的效果。

[1]陆时雍.唐诗镜:卷11[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陈仅.竹林答问[G]//诗问四种.济南:齐鲁书社,1985:316.

[3]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0.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8:390.

[5]许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6]张培阳.近体律句考——以唐五律为中心[J].文学遗产,2013(3).

[7]陈师.禅寄笔谈:卷5[M].自刻本.1593(明万历二十一年).

[8]王仲镛.升庵诗话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4.

[9]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61:74.

[10]方弘静.千一录[G]//续修四库全书:第11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47.

猜你喜欢

五律两联仄仄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做好“三进两联一交友工作
五律 翘首好诗兼贺中华诗词学会五代会召开
黄海蓉作品选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他山 五律
偶感
学诗
福寿双全(五律)
王玉岭艺术作品欣赏
五律·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