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与弱:代际农民的信息能力差异及信息化策略

2015-03-28赵小丽

关键词:代际农民信息化

岳 奎,赵小丽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

一、引言

信息化建设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十分关注社会信息化建设,在信息网络、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等方面的建设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像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信息分化不可避免地会在多个社会层面上凸显出来。当前,中国的信息分化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群体层面和区域层面[1]。信息分化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阻隔开来,会加剧社会贫富分化、导致社会结构失衡、引发社会关系冲突。所以,要通过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和知识差距去改变这种“富有”和“贫乏”的分化。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国家稳。长期以来,国家在总体战略规划上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农民在农业实践中对农业信息也产生了更多期许,并且农民信息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农民内部结构的分化,使得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农民在信息能力方面有所差异,集中表现为老一代农民和新生代农民信息能力的代际差异。了解农民代际更替的信息能力差异对我们制定农业政策和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在阐述老一代农民和新生代农民的信息能力差异基础上,针对农民的代际信息能力差异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

二、种田农民代际间的信息化差异研究

代际是因种族的绵续而自然生发的一种人际关系,这包含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横向上来说,作为同代人具有一些趋同性的特征;从纵向上来看,代与代之间具有不可逆的时间性和不可避免的差异性。国内对农民代际着眼较多的是农民工群体的代际差异。段成荣综合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在2010年这个时点上,他将1980—1994年出生的界定为新一代农民工,将1980年之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老一代农民工[2]。本文将从信息能力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农民的代际差异,也即将农民的代际差异放在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考察。借鉴既有的思路,本文将农民分为老一代和新一代农民,其年龄参照1980年这个界点,不过着眼点不主要在于其年龄的界限上,而在于其信息能力的差异上。具体来说,两代农民代际更替的信息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信息内容需求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长期的农业耕作也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对于老一代农民而言,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土地上经过辛勤劳动获得的果实也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因此,他们所需求的主要是如何保证土地质量(包括保持土壤肥力不致流失、避免土壤板结)、农作物育种、农药和化肥价格、田间管理、灌溉渠道等和农作物生长相关的信息。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老一代农民多注重获取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特别是与田间耕作直接相关的农机补助、良种补助、农业科技下乡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信息。

相比之下,新一代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内容有所差异,对信息的需求也向更深层次发展,这一代人不仅仅需要简单的、原始的信息,更需要经过过滤、鉴别、挑选的的高质量和有针对性的信息[3]。年轻一代的农民更加重视农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产品深加工等有关农产品后期作业方面的信息。与老一代农民专注于从土地上获得产出不同,新一代农民有着“脚踏土地,面向市场”的新思维,如果说老一代农民关注的是风调雨顺的话,那么新一代农民关注的则是销路通达。另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新一代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有所降低,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以打工为主、种地为辅,如何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才是他们最关注的。土地作为家庭的一项资产,他们也逐渐关注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方面的信息。此外,随着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年轻农民越来越多地关注农业规模化经营方面的信息和政府相关的政策法规。

(二)信息获取渠道差异

几千年的劳动实践赋予了中国农民关于耕作方面的无穷智慧,固定的耕作习惯和传统的风俗造就了中国农民农事作业的“路径依赖”,这一点在老一代农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老一代种田人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活依靠,种田是他们的本职,他们早已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在获得农业信息方面,他们没有年轻人那么多“路子”,缺乏现代通讯工具,不会使用网络,但这些都不会对他们造成太大影响。他们仍然可以通过一般化的渠道如电视、广播、人际互动、政府宣传等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中电视因为普及率较高且其图文并茂的特征在农民生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很少出门的老一代种田人来说,电视是他们获取农业信息、科技信息和国家政策的重要渠道。此外,在处处是“熟人社会”的农村地区,人际互动为农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农业信息,每一个熟人都可能成为农民的信息源。近年来,随着手机在农民中的使用日益普及,手机短信作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一种新方式,使用率明显增加[4]。

相对于老一代农民来说,新一代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媒体的使用,除了电视、广播、报纸之外,年轻的农民一般会选择通过网络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5]。农民上网的工具主要是电脑和手机,电脑因其成本较高、操作较为复杂而使用率较低,大部分年轻农民选择用手机上网收集相关的农业信息。同时,由于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年轻农民的交往范围更广,尤其是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可以接触不同的人群,搜集更全面的农业信息和农业政策,这些都是新一代农民在获取信息方面所独具的优势。此外,随着“文化下乡”的发展,许多农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或图书馆,这也为农民获取信息提供了新的便捷,而年轻农民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也有能力阅读这些书籍,从中获取农业知识和信息。

(三)信息使用效能差异

综合来看,影响农民信息利用率的因素是多样化的,其中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生活背景的影响是最根本的。由于老一代农民的受教育年限普遍较少,大部分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信息意识较为薄弱,对于政府所宣传的农业政策和科技信息等不甚理解,农家书屋里与农业相关的专业书籍对他们来说也是形同“天书”,他们更期望的是直观的实践经验,所以老一代农民对信息的整合和利用程度较低,很多农业信息得不到充分及时的利用。再加上多数老一代农民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农村,对各种农业信息的敏感性不高,在获取信息和收集资料时针对性不强,比如观看电视或是收听广播并不纯粹是为了搜集信息,而是兼有娱乐消遣的目的。同时,这一代农民对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体的不熟练也使他们在信息获取和利用时处于劣势地位。所以,从整体上看老一代农民对信息的利用率较低。

相比较而言,新一代农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所以信息意识、信息敏感度和信息获取的能力较强,信息利用率也明显高于老一代农民。首先,新一代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高于老一代农民,对信息的识别和筛选能力也更强,这就更有利于阅读报纸、杂志等,提高纸媒体的利用率。所以,新一代农民对农家书屋、图书室等服务设施的利用率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其次,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新一代农民接触现代媒体的机会更多,并且年龄的差异使得新一代农民学习和使用网络媒体的速度更快。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上网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获取的信息更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率。再次,新一代农民的“熟人圈”已经不再局限于农村那个狭小的范围,特别是那些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的农民,交往范围的扩大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群,其中不乏可以向他们提供信息的同事或朋友,所以他们可以获取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农业信息,并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些信息。

(四)信息行为困境差异

尽管两代农民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在信息行为方面都面临着一些困境,如农村信息市场不完善、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基础信息服务不对称等。老一代农民信息行为的障碍可以概括为信息获取困难和信息利用率低并存。一方面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局限于传统媒体和狭小的“熟人圈”,另一方面,农民对收集到的信息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新一代农民的信息行为困境集中表现为信息成本高与信息甄别困难。和老一代相比,这代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农村地域和传统渠道的限制,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农民在获取信息时高额的成本,以及他们在面临纷繁复杂的信息时难以进行有效筛选和应用。

造成农民信息行为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来分析,主要是农村信息环境存在缺陷,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一些涉农信息服务网站在县或乡与农民之间出现断层,信息传递面临“最后一公里”的困境[6]。此外,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信息专门人才和技术人员较为缺乏。特别是在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农村地区,随着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现代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农民要么无法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等建立长期联系,要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这些都成为限制农业信息和现代技术应用的客观因素。同时,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度不高,不了解农民真正的信息需求,这就造了政府信息服务与农民信息需求不对称,进而阻碍了农民获得高质量、深层次的农业信息。从主观因素来看,主要和不同农民群体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关。老一代农民受教育水平有限,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敏感度较差,这也限制了农民对农业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的收集和应用。而对于新一代农民来说,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获取渠道的扩宽使得他们对信息内容和信息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的是经过筛选、过滤的高质量农业信息。

三、种田农民代际间的信息化差异应对策略

农民代际的信息能力差异提醒我们在提升农民的信息能力时应注意有所侧重。按照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不同,可分为“物”的信息化和“人”的信息化两个方面。前者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后者注重人的信息能力的培育提升。虽然两者都是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却是各有侧重的。相对来说,“人”的信息化建设具有更加根本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将“人”的信息化称之为信息化建设的“强信息化范式”,而将“物”的信息化建设称之为“弱信息化范式”。

为了让农民信息能力的提升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可行的策略是对“弱信息”能力的老一代农民采取“弱范式”策略,对新一代农民实现“强范式”策略。

(一)“弱范式”策略与老一代农民的信息能力提升

适用于老一代农民的“弱信息化”策略主要表现在增加信息资金投入、完善农村信息平台建设上。和其他群体相比,农民(尤其是老一代农民)在获取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政府应增加对农村的信息建设投入。首先,要完善农村的信息平台建设。当前农村存在着信息市场混乱、信息成本高等问题,对于老一代农民来说,规范信息传播渠道,建立权威、便捷的信息发布平台,才能树立他们利用信息的信心。政府可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平台上及时发布可靠的农业科技信息,一方面可以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农业信息,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农民的信息成本。其次,政府要培养现代信息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原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村一级信息联络人[7]。老一代农民已习惯于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与其他渠道相比,他们更愿意选择相信他们所熟知的人或组织向他们传播的信息,因此,原有的推广体系和村一级的信息联络人更能使得政府发布的信息可信化。同时,要鼓励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农民企业家等学习先进农业技术,让这些“熟人”以通俗、易接受的形式将这些复杂的信息传递给老一代农民,提高农业信息的利用程度。

(二)“强范式”策略与新一代农民的信息能力提升

与老一代农民不同,新一代农民生活在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他们对各种信息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但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他们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如何熟练使用各种高科技信息传播媒介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及如何甄选信息,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对新一代农民应采用“强范式”策略提高其信息选择和信息利用能力。现代信息传媒纷繁多样,如何实现对各种传媒工具的熟练使用,成为新一代农民获取充足信息的关键。所以,政府应该在农村创办培训班,推广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使用的课程,对新一代农民进行相应的信息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信息筛选和识别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浩瀚的信息网络中选择有用的、适宜的农业信息。只有采取这些措施,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综合信息能力,促使他们实现由“传统农民”向“信息农民”的转型,具有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为开展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新一代农民信息需求层次的深化,政府要随之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向他们提供优质的更加深层次的农业信息,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政府要构建基于农民需求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培养和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比如在笔者调查的北方某家庭农场就采取“公司+农户”的推广模式,由新型农业主体将已经发展成熟的农业技术、良种技术推广给当地农民,公司负责统购、统销,农民负责培育过程,这样就可以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政府要以农民多元化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这就要求各级信息组织加强信息基础服务工作,了解农民的信息需求内容和层次,对农业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归类和加工,为不同农民群体提供深层次的、高质量的农业信息,提高科技信息利用率。

四、结语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提高农民的信息能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关系到农村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对外部资源的承接,影响着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基于村庄整体信息化程度的区域差异和村庄内部农民信息化能力的代际差异,要求政府部门不仅要制定适合各地区农民的政策,建立完善的信息传播平台,将各项涉农政策传达给农民,并且,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政府还要正视老一代农民和新生代农民之间的信息化代际差异,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需求,采取差异化的“弱信息化”策略和“强信息化”策略,促进农民对各种信息的有效吸收,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信息化程度,推进农村的市场化发展,改善农民群体的精神风貌。

[1]谢俊贵.信息的富有与贫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6.

[2]段成荣,马学阳.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状况分析[J].劳动经济评论,2011(1).

[3]郑丽娟.绥化市农民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调查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2(10).

[4]王晓云.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信息需求调查研究——以石家庄周边区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

[5]赵洪亮.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信息需求特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1).

[6]张永丽,李意.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代际差异研究[J].开发研究,2014(2).

[7]肖运安.我国农民获取信息的障碍和对策探讨[J].农业图书馆情报学刊,2011(6).

猜你喜欢

代际农民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