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与湘淮集团的政争谈胜保死因

2015-03-28李有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朝廷曾国藩

李有福

(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胜保是晚清政坛重臣,关于他的突然被处死,学界常争论不已,众说纷纭。①在诸多观点上,举其要者,总归有三,一为“杀人灭口说”,学者们认为叶赫那拉氏慈禧对胜保参与辛酉政变所许诺的条件不愿意兑现,害怕胜保暴露机密,因此将其杀害。持该论者有黄浚、章士钊。学者朱维铮在《胜保与慈禧》一文中也强调胜保与慈禧太后之间恩怨已久,在有权力欲和立威心切的影响下,终使胜保成为受害者。二为“打击奕訢说”,学者们认为胜保是奕訢的党羽,慈禧太后与奕訢之间有矛盾,想排挤奕訢,必须先折其羽翼,给其威慑,先治胜保,后除奕訢。持该观点学者如萧一山、贾熟村等人。三为“除患说”,学者们认为胜保招降纳叛,跋扈骄横,有意要挟朝廷,为朝廷掌权者慈禧太后所不容,为除去后患,遂将胜保杀害。持该观点学者有徐彻、任恒俊、池子华等人。学者们对胜保死因研究观点虽然角度不同,但基本是从胜保个人、胜保与慈禧太后之恩怨和慈禧太后与奕訢等角度出发探讨的,笔者认为都未能详尽的说明胜保死因之真相。“杀人灭口说”和“打击奕訢说”学者徐彻已论证其不足之处。②学者徐彻在《慈禧大传》一书中所考证,认为“杀人灭口说”和“打击奕訢说”都是有失公允的。他说“杀人灭口说”缺乏事实依据,主要是因为,“一是,‘有一言欲面后’出处不明,二是这一也许是祈求免其死罪,三是‘暴露秘密’云云只是一种推测”。而“打击奕訢说”这一说法也是根据不足,他说“因为没有明确的史料可以证明奕訢曾经保护过胜保,恰恰相反,现有的史料却证明奕訢也是主张杀掉胜保的”。他认为胜保被杀,主要是因为慈禧太后为剪除后患,胜保个人跋扈骄横,又掌握军队,想威胁朝廷,因此被朝廷处死。徐彻:《慈禧大传》,大连:辽宁书社出版,1994年,第181 页。而关于“除患说”,笔者认为亦有失偏颇,如果说胜保招降纳叛,跋扈骄横,并且拥有相当数量之军队,有意要挟朝廷,终使慈禧太后到了不能容忍之地步,因此将其杀害,那么与此同时的湘淮集团又作何解释?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席卷江南地区,湘军力量亦在壮大,军队之数量远超胜保之军。如果说胜保军队之力量威胁到朝廷统治,那么湘淮集团呢?因此笔者认为胜保之死与湘淮集团成员难脱干系,况且胜保与湘淮集团之间的矛盾恩怨素来已久。因此本文欲立足于对胜保其人与湘淮集团史实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胜保死因进行再思考,试探讨晚清政局派系的斗争。

一、胜保早年经历及其事功

胜保,字克斋,苏完瓜尔佳氏,满洲镶白旗人。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恰逢此间朝廷内忧不断,南有太平天国起事,北有捻军“作乱”。作为满洲一员的胜保亦有力挽狂澜之心。武功方面,他一度与太平军作战,又与捻军作战。他招抚了地方团练头目苗沛霖及捻军首领李昭寿等人,因其安抚措施收效很好,让朝廷满意,加之战功卓著,多次得到朝廷嘉奖,终成为晚清重要的军事将领。

文治方面,胜保以敢于上疏言事而闻名于当世。《清实录》载,胜保在内阁学士任职年间,其人上疏奏陈诸多实务时,多“直陈无讳”,①《清实录咸丰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80 页。因此也不免会触犯到同朝官员之利益,招惹他人对胜保之误会,甚至有时会惹怒皇帝,遭受清廷之责难。咸丰二年,因太平军频繁活动于两广地域,胜保两次上疏“论时政”②第一次上疏略谓“广西贼势猖獗,广东、湖南皆可忧。赛尚阿督师无功,请明赏罚以振纪纲。河决不治河员之罪,刑轻盗风日炽,应明敕法以肃典常。臣工奏摺多留中,恐滋流弊。一切事务,朱批多而谕旨少。市井细民,时或私论圣德。”;第二次覆奏曰“硃批因事垂训,臣工奉到遵行…今游观之所,焕然一新。释服之后,必将有適性陶情之事,现在内府已有采办犁园服饰以备进御者。夫鼓乐田猎,何损圣德。然自古帝王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曰:‘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诚不可不察也。”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873 页。,奏谏言,指责咸丰帝对朝廷诸事未尽心尽力,致使朝政管理不善。从此也可以看出,胜保其人性格之直言不讳,至于疏狂。

武功方面成绩之卓著,文治方面之敢于疏言,终使胜保其人,一方面受到朝廷之重用,成为倚重之臣;另一方面,又会招致同朝官员之猜忌、埋怨甚至发生冲突和政争。这也为胜保其人与湘淮集团的争执埋下了伏笔。

二、“剿抚之争”与翁同书事件

咸丰十年,胜保赴命河南“剿捻”,“御史林之望论劾”③御史林之望(1811年-1884年),字伯颖,又字远村,安徽省怀远县城关屾河街人。,使胜保被降职为镶蓝旗汉军副都统。此事遂成为胜保与湘淮集团结怨之滥觞,为之后上演的胜保与湘淮集团的恩怨拉开了序幕。

而关于胜保与湘淮集团结怨最激烈之时为“剿抚之争”。《清史稿·胜保传》言:“(咸丰十一年)时捻匪肆扰皖、豫间,以张洛行为最强。……诏询曾国籓、官文、李续宜、袁甲三等,皆主剿。独胜保一意主抚,上疏言事权不一,身为客军,地方掣肘,请以安徽、河南两巡抚帮办军务,允之。”④[清]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873 页。可以看出胜保与湘淮集团在剿抚捻军问题上发生分歧,争执甚是激烈。之后由于双方战绩悬殊,加之胜保对苗沛霖之事处理不当,湘淮集团人员纷纷上书弹劾胜保,使其遭清廷怀疑,终被赐死。因此关于胜保之死的研究,湘淮集团这一群体不容忽视。

关于“剿抚之争”一事。主抚派以满洲亲贵胜保为代表,咸丰十一年,他在给朝廷上的奏章说:“伏思平苗之策,诚不外剿抚两端。既经明指其逆,将议讨苗之举,必不可无制苗之兵,兵力果足以制之,则一意主剿计亦良善。……驾驭得宜,总可保全,不致别生枝节。”⑤[清]奕訢:《钦定剿平捻匪方略》,上海:上海古籍书店,2008年,第456 页。胜保考虑到清廷兵力不足,此时断然不能将苗沛霖之乱制止,其意以为等朝廷兵力充备,再行主剿之事,而此时主剿为时尚早,不如将其招抚。胜保之举抑或良策未可知也,然断不能认为其毫无半分道理。主剿派以湘淮集团为代表,湘军最高首脑曾国藩、陆师大将李续宜、水师大将彭玉麟等“皆以为断无抚理”⑥[清]江世荣:《曾国藩未刊信稿》,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 页。。他们认为若是“匪患”不能解除,将来必会引起更大的麻烦,甚至是灾难。

在“剿抚”问题上,由于双方意见不一,互相排挤,遂导致政治纷争。而此间发生的翁同书事件则成为双方矛盾斗争的集中反映。

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又号和斋,江苏常熟人,晚清重臣。道光二十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詹事府任少詹事、安徽巡抚等官职。其父翁心存也是清廷重臣,在上书房行事二十余年,为皇帝身边重臣,也是道光帝比较信任和青睐之大臣,道光帝多位皇子都是翁心存的学生,其中包括咸丰皇帝和恭亲王奕訢等人。他历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可谓门生故吏遍天下。

翁同书的两个弟弟翁同爵、翁同龢也可称得上是鼎鼎大名。翁同爵,生员出生,因家世显赫,在咸同年间,历任陕西巡抚、湖北巡抚等要职务。而翁同龢,两代帝师,历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清廷中枢机构要职,为朝廷所倚重。由此可以看书翁氏一门权位之高,为当时之盛。

而就在此时,由于翁同书对苗沛霖一事的处理上,与湘淮集团诸员意见不一,加之袒护苗沛霖,遂招致湘淮集团成员的纷纷上书弹劾,终使家势权利如此之高的翁同书难以逃离被革职的后果。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胜保请求苗沛霖派兵赶往京城援助,命翁同书通传,翁同书自己请示朝廷即希望和苗沛霖同行进京抵御英法联军。此时正遇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攻寿州,苗沛霖遂围攻寿州。因所率领部众常骚扰民众,招致民怨。此事一出,以曾国藩为首的湘淮集团成员上书,要求剿灭苗沛霖势力,以除后患。而翁同书却奏言:“沛霖过犹知改,请量加抚慰,责剿捻赎罪”①[清]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010 页。,遂遭到湘淮集团诸将领纷纷上书弹劾。

曾国藩上书弹劾最为激烈,他认为安徽巡抚翁同书未能御敌,而弃城逃跑,“复依苗沛霖”②[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四),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5年,第2028 页。。并且其人还上书于朝廷保荐苗沛霖,力保其人并非叛徒,乃是忠臣。曾国藩认为翁同书此举,是颠倒是非,败坏纲纪,遂“请旨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伏乞皇上圣鉴训示。”③[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四),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5年,第2029 页。可见曾国藩在苗沛霖事件中的坚决剿灭的主张,不容其他人有意袒护。

关于剿灭苗沛霖之决心,曾国藩在其书信中有详细记载:“苗逆狂悖,罪不容诛”④[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5年,第2273 页。;“苗逆之变,翁中丞往年屡疏保其忠良,以样痈而贻患。”⑤[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5年,第2279 页。;“寿州已为苗逆攻陷,严渭春中丞函约弊部致讨,袁午桥星使欲请李希帅来皖剿办。”⑥[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5年,第2282 页。;“苗沛霖狼子野心,行路皆知。”⑦[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5年,第2282 页。;“苗逆狂悖已极,非希帅来皖断不能办。”⑧[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5年,第2305 页。。

而湘淮集团另一位将领袁甲三在其奏折中言“袁甲三跪奏,为苗练终难就抚,万不可再令厚集财力,占据全淮上游形势。”⑨[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5年,第2915 页。可以看出袁甲三在剿抚问题上,认为安抚较为困难,如除后患,必须视剿灭为真理。他担心皖北此时空虚,曾国藩布置较难,怕苗沛霖会蠢蠢欲动,把寿州据为己有,图谋不轨。加之寿州城池较为坚固,且地势险要,山环水阻,为军事战略要地。

曾国藩所言主剿方针是否公允,先不做评论。但湘淮集团剿灭苗沛霖势力决心之坚强,是不容置疑的。在湘淮集团实力如日中天之时,翁同书作为主安抚一方,必然受到排挤,终革其安徽巡抚之职,“逮京治罪。”⑩印鸾章:《清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659 页。翁同书对苗沛霖的袒护,遂招致湘淮集团诸将领的弹劾,最终被排挤,下狱候斩。此事也可以说是湘淮集团在击败胜保之前的一次政治彩排。同时亦可以折射出胜保其人在与湘淮集团的政治纷争的结局。

三、湘淮集团力量的上升与胜保之死

咸丰十年,曾国藩被朝廷任命两江总督,十一年,又令其节制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省军务。以曾国藩为首的湘淮集团可谓是平步青云。辛酉政变后,两宫皇太后,“仍用肃顺等专任汉人,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将。自军政吏治,黜陟赏罚,无不咨询。”⑪[清]刘体智:《异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85 页。而此时集外廷内朝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奕訢亦“阴行肃顺政策,亲用汉臣”⑫印鸾章:《清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654 页。,“终使出现南方诸省如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等省巡抚均换成湘军将领或曾国藩所推荐的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严树森等人”⑬李治亭:《清史》(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29 页。的局面。致使湘淮集团集团实力日盛,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国家命脉。

而在此时,作为苗沛霖势力的守护者,在“剿抚之争”问题上主安抚的胜保,在翁同书受排挤之后,势必成为湘淮集团排挤打压首当其冲的对象。况且胜保与湘淮集团的袁甲三、李续宜“素有龃龉”⑭印鸾章:《清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664 页。。因此在“剿抚之争”间题上,不可避免的与湘淮集团形成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胜保之死,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胜保与湘淮集团之政争是促成其死因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从这一角度简单阐述。而就当时之情势,也注定胜保一方的败局。

在“剿匪”战场上,两方战绩又是相差甚远,持“主剿派”一方的湘淮集团,在镇压天平天国起义军和北方捻军战场上,均取得重大胜利;而以胜保为首的满洲贵族却连连败仗。这就使胜保一方在处理“剿抚问题”上处于被动甚至不利的地位。适逢陕西回民起义,遂授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因战势所需,胜保上奏请准其余部苗沛霖助剿,朝廷“著不准行”,《清史稿·胜保传》 载,“胜保力不能制贼,而忌多隆阿,擅调苗沛霖率兵赴陕,严诏斥阻,不听。……於是中外官员望风承旨,交章劾胜保骄纵贪淫,冒饷纳贿,拥兵纵寇,欺罔贻误。”⑮[清]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879 页。因胜保与湘淮集团两者关系形同水火,素“不相能”①[清]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885 页。,故弹劾的主力军即为湘淮集团人员。

“入陕后,各省督抚交章劾胜,有劾其贪财好色者;有劾其按兵不动者;有劾其军中降众杂出,漫无纪律者。”②[清]张祖翼:《清代野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5 页。最有代表性的是河南巡抚的严树森奏:“回捻癣娇之患,粤寇亦不过肢体之患,惟胜保为腹心大患。观其平日奏章,不臣之心,已可概见。至其冒功侵饷,渔色害民,扰其余事。”③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55 页。其把回捻视为癣疥之患,粤寇视为肢体之患,惟独认为胜保是腹心之患,弹劾其有不臣之心。而时任光禄寺卿潘祖荫、顺天府府垂卞宝第、御史丁绍周、华祝三、给事中赵树吉、湖广总督官文等都上奏弹劫胜保罪行。致使朝廷不得不以湘淮集团诸员意见,遂“密诏多隆阿率师至陕,传旨宣布胜保罪状,褫职逮京,交刑部治罪,籍其家。”④[清]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879 页。

“随着太平天国战争的长期化、持久化,清廷在战争中越来越依赖湘淮军队,也就不能不接受湘淮集团的要求。”⑤邱涛:《咸通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利格局之变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第2 页。而此时的胜保不识时务,有挽回新贵派尊严之心,朝廷虽允之,最终因不能制贼,加之继续与湘淮集团倾轧,胜保就只能不得不死。胜保这位满洲将领,驰骋疆场、效忠皇室十余年,最后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中成了牺牲品。

关于“剿抚之争”观点的正确与否,一时未能说其优劣。正如僧格林沁说“苗练南畏楚军,北摄马队,穷蹙而来,是以将计就计,酌给银两,令其剿捻立功。”⑥[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四),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5年,第2911 页。其意不言而喻,只是利用苗练,威慑捻军和太平军,维护清朝统治政权。而曾国藩等人认为是安抚之事是有意压制湘、淮军,打击湘淮实力,故“剿抚之争” 也可以看作为朝廷内部官员发生政治方面争执的平台。

招抚之事,胜保遭到湘淮集团的谴责,致受多数官员弹劾。时湘淮集团青云直上,在清廷政坛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两宫太后倚重之庭柱。“同治初,寇乱未弭,兵连不解。两太后同心求治,登进老成,倚任将帅,粤、捻荡平,滇陇渐定。”⑦[清]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926 页。作为满洲军头的胜保奋力抵抗,亦有挽回满清贵族权力之心,而时运不济,力量悬殊,政治博弈处于不利地位,遂招致自身灭亡。

张祖翼《清代野记》载,“关于胜保是否罪有应得,惟曾文正公有言,胜克斋有克复保卫之功,无失地丧师之过,虽有私罪而无公罪。人皆复其公允云。”⑧[清]张祖翼:《清代野记》,北京市:中华书局,2007年,第209 页。评论是否公允,是另一问题,但可以看出清廷内部派系权力斗争之激烈和手段之残忍,也可以看出受慈禧倚重的湘淮集团诸公,对政治权力极力争取之态度。亦启迪于后人,如何看待湘淮集团后继者李鸿章、袁世凯等人权力的取向。

猜你喜欢

朝廷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曾国藩读书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