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北宋“六军”

2015-03-28束保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禁军宋史大将军

束保成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论北宋“六军”

束保成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自北宋三衙制度正式确立之后,六军已完全失去其禁军的职能,其长官也用于宗室的除授与武臣的责降,沦为虚职,就连《宋史》“职官志”中也不对六军有所记载。但纵观北宋史料可以发现,北宋时设立了“六军仪仗司”,并承担着朝会仪卫与大驾卤簿的职能。再者,六军与三衙的演变也伴随着宋代皇权的发展,故对于北宋六军的存在问题不应被忽视。

北宋;六军;除官;仪仗;皇权专制

当前凡是研究唐宋政治制度史的大多会提到“宋承唐制”,但对“宋承唐制”的理解不能对宋代所有的制度一概而论,尤其是宋代对唐代军事制度的继承性。宋代在中央政体上继承了唐代后期的“二府”制,即用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但宋代枢密院的权力较之唐代大为减弱,究其原因是宋代枢密院失去了统兵的权力。在唐代两枢密使和左右神策军中尉号为“四贵”,其掌握中央禁军,能够任免将相,甚至于废立皇帝。而宋代由于皇权的加强,首先将枢密院提升至与中书门下大致相等的地位,分掌文武,这就在体制上使枢密院长官的除授由中书门下转到皇帝的亲授,从而使整个武官系统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其次唐代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兴起,因而与府兵制相关的整个唐代中央禁军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唐末至五代时期,由于藩镇兵的壮大,从后梁开始朱温就创立侍卫马步军,加强中央禁军的实力,开始取代唐代的“北衙”禁军。后汉时“侍卫司”之名乃正式确立,其后后周世宗又创立了殿前司,从此到北宋时三衙之兵已完全取代了唐时的“南衙十六卫”与“北衙禁军”,从而造成了宋代环卫官与六军将领的官失其职。

但北宋前期仍见六军将领的除授,加之在北宋的国朝仪卫和大驾卤簿的记载中也依旧可见六军的描述,因此北宋的六军制度不应完全被忽视。目前学界缺乏专门对北宋“六军”的研究,其有关“六军”的描述也多见于唐宋以来三衙制度发展的描写,其观点也基本立足于三衙制度取代了“北衙”禁军制度。观点虽正确,但也诱导人们认为到了北宋“六军”已被完全废除。本文则在此基础上对北宋“六军”的存在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六军”的由来与设置

北宋的六军分为“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以及左右神武军”,基本沿袭唐代而来,而《职官分纪》中也存在着另一种说法,孙逢吉在《职官分纪》中记载: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①[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三十五),《六军诸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57页。。有此说法大概是由于唐后期神策军的崛起,使左右神策军开始取代左右羽林军的禁军地位造成的,但主要观点仍是“羽林、龙武、神武等六军”。关于左右羽林的由来在《文献通考》中有着详细的记载:

汉武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象天文羽林星,主车骑也)。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谓之羽林中郎将,领郎百人,谓之羽林郎。选陇西、汉阳、安定、北地、西河、上郡良家子便弓马者以为之。一名岩郎(《后汉志》曰:“言从游猎,还宿殿阶岩下室中,故号岩郎。”)。又置羽林左、右监,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之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光武中兴,以所征伐士劳苦者为之。其后复简五营高手,别为左、右监。羽林父死子继,与虎贲同,所居之处谓之寺。二汉并属光禄勋。魏羽林左、右监与汉同。晋罢羽林中郎将,又省一监,置一监而已。哀帝省。宋武帝永初初,复置江右领营兵,江左无复营兵。羽林监及虎贲中郎将并铜印墨绶,武冠,绛朝服;其在陛列,则鹖尾冠,绛纱榖单衣。江左不服著鹖冠。齐因之。后魏有羽林监。北齐置监十五人。后周有左右羽林率,属大司马。隋炀帝改左、右领军为左、右屯卫,所领兵为羽林。唐贞观十二年,于元武门置左、右屯营,以诸卫将军领之,其兵名曰飞骑。又于飞骑中简材力骁捷善战者,号为百骑,扈从游幸则衣五色袍,乘六闲马,赐猛兽衣鞯。龙朔二年,改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武太后临朝,永昌元年改百骑为千骑,天授中改军为卫。中宗景龙元年,改千骑为万骑。大将军一人(大足元年,左、右羽林卫各增置将军一人),所掌与左右卫同,将军各三人以副之(领官属并唐置)。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八),《左右羽林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29页。

因此,自汉武帝置羽林以来,经过历代的继承与演变,于隋唐之际正式确定与规范。汉唐之间的历朝历代羽林均为禁军的代名词,从而奠定了羽林军的地位。其间羽林的名称经历了羽林骑、羽林监、羽林率以及羽林卫的演变,直至龙朔二年更名为羽林军。相比羽林的漫长发展,龙武与神武军的创立较为短暂,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神武军均为唐代创立的,没有从前代发展而来,据《旧唐书》所记:

左右龙武军:初,太宗选飞骑之尤骁健者,别署百骑,以为翊卫之备。天后初,加置千骑,中宗加置万骑,分为左右营,置使以领之。自开元以来,与左右羽林军名曰北门四军。开元二十七年,改为左右龙武军,官员同羽林军也。

左右神武军:至德二年,肃宗在凤翔置。初,贞观中置北卫七营,后改为左右羽林军。皆选才力骁勇者充,每月一营十人为番当上。又置左右龙武军,皆唐元功臣子弟并外州人。如宿卫兵,分日上下。肃宗在凤翔,方收京城,以羽林军减耗,寇难未息,乃别置神武军,同羽林制度官吏,谓之北衙六军。又置衙前射生手千余人,谓之左右英武军。非六军之例也。乾元二年十月敕,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官员并升同金吾四卫,置大将军二人,将军二人也。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03-1904页。

唐肃宗创立左右神武军之后,北衙六军制度正式形成。而关于“南北衙”的说法始见于李林甫的《唐六典》,书中所记:汉置南、北军,掌卫京师。南军,若今诸卫也;北军,若今左、右羽林也③[唐]李林甫:《唐六典》(卷二十五),《诸卫府》,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42页。。其后欧阳修与宋祁在编纂《新唐书》时继承了《唐六典》的说法,写到: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30页。。从而“南衙十六卫”与“北衙六军”的观点正式形成,而《唐六典》中只将羽林列入“北衙”,盖因《唐六典》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而左右龙武军正式成立于开元二十七年、左右神武军在肃宗朝时才创立,因此《唐六典》中无龙武与神武军的记载。

北宋时由于三衙的创立,使六军失去了原有的禁军职能,就连《宋史·职官志》中也不见对六军的阐述。但在《宋史》中的“仪卫”与“建隆以后合班之制”中存在六军的描写,故在北宋初期六军制度并没有完全被废除,至少六军官员的除授依然存在。

二、北宋前期六军将官的除授

北宋六军共有统军、大将军、将军之职,多为宗室除授,作为迁转官阶;或作为武臣的责降官,其职能与北宋环卫官略同。关于宗室除六军将官在《宋会要帝系》中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在此列出一部分:

徳恭魏王廷美子,端拱元年二月累迁左神武大将军,真宗即位转左龙武军(大将军)。

德彝魏王廷美子,咸平二年八月,迁左神武军大将军。

德钦魏王廷美子,真宗即位,加右神武军(将军)。

允升魏王元佐子,咸平三年十一月,改今名,四迁右羽林军(将军)。①[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帝系一》,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6-30页。

从这四位宗室中可以看出宗室除六军是不受大将军、将军之限的,而且可以看出神武要位于龙武之下。在北宋六军大将军、将军之上尚有统军一职,北宋官制中称为“六统军”,对于统军的除授其间还经历了一些挫折,据《宋会要辑稿》所记:

真宗咸平五年十一月,制加楚王元佐羽林军上将军,余如故。旧制,左右羽林、龙武、神武为六军,各置统军,无上将军之名。此盖有司误也②[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3036页。。

此属朝廷除授失误,但因此也可以看出到真宗朝时北宋尚无六统军的除授,此误直到英宗时期才予以改正:英宗治平三年九月三日,诏(今)后六军更不除上将军。先是,误除六统军为上将军,自是改正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3036页。。自此不仅宗室不再除授六军上将军,而且对于武将误除六军上将军也进行了更正,《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英宗治平三年九月甲寅,改签书枢密院事郭逵父赠左神武军上将军斌为左骁卫上将军。先是,国朝除环卫,误以六统军为上将军,至是改之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英宗治平三年九月甲寅》,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16页。。因此,英宗治平三年九月后,六军正式恢复了统军、大将军、将军的编制。

正如前文所说,除了宗室除授、外臣赠典外,六军还可作为武臣的责降官,在《职官分纪》的“六军诸卫”中有一条就是记载的“无帅臣礼”:国朝景德元年郑州防御使魏能责授右羽林将军,先是上以能有勇干,用为威虏军部署,配以精甲,使伺戎人寇边,勒兵深入以遏其势,既而辽骑先至,能但及境而旋,与辽战复先引退,逗挠无功出言轻肆,颇涉讪谤,无帅臣礼,上以其尝经驱策,故特从宽贷⑤[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三十五),《六军诸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56页。。因此,北宋时期,六军将官的除授与环卫相同,不仅可以作为宗室及外臣的赠典,同时也可作为宗室及外臣的责降。究其原因,即六军与环卫一样都是具有优宠高位的官阶,此官既不同于散官与阶官,也不同于具有实职的差遣,其无职掌,但却有上朝列班的资格。因此,凡是责降六军的,大致用意是为了惩戒,因为六军与环卫的待遇还是很优厚的。其中,六统军不仅具有很高的俸禄,还享有荫补的权利,《宋史》所记:六军统军,百千⑥[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104页。;《续资治通鉴长编》也有其荫补的记载:其武臣閤門使已上,至节度观察留后、统军上将军、……已上,遇郊荫大功亲,再遇郊荫小功亲⑦[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二),《仁宗嘉佑元年四月丙辰》,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77页。。以及真宗时定承天节、南郊奏荫子弟恩例:上将军、统军……,子授右侍禁,弟、姪、孙右班殿直⑧[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四),《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正月乙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9页。。因此六统军的待遇是极其优渥的。

但宗室除官在北宋中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真宗朝的天禧制度和仁宗朝的景祐制度,这两次改制对以后的宗室除官产生了很大影响。真宗天禧元年二月十三日规定:以宣祖、太祖、太宗孙初荫授诸卫将军,曾孙授右侍禁,玄孙授右班殿直。内父爵高者听从高荫。其事缘特旨者,不以为例⑨[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帝系四》,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94页。。此次改制初步统一了宗室除诸卫将军的旧例,为仁宗时的景祐制度打下了基础,仁宗景祐二年十月正式规定:宗子诸司使领诸州刺史者十二人换诸卫大将军、领诸州团练使,诸司使十九人换诸卫大将军、领诸州刺史,诸司副使十九人换诸卫大将军;內殿承制以下一百三十人,并为将军、率府率副率,用乙未赦书也。先是,宗子无迁官法,唯遇稀旷大礼,则普迁一官⑩[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七),《仁宗景祐二年十月丙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757页。。景祐制度的产生不仅正式确立了宗室除诸卫大将军、将军的制度,也使宗室的迁转更加规范。但从中无法看出此诸卫中是否包含六军,而到哲宗时有过明确规定:左右金吾卫、左右卫、左右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左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左右金吾以下诸卫大将军、诸卫将军为卫官(1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3036页。。因此可以推测出无论是真宗朝天禧制度还是仁宗朝的景祐制度,都是宗室除环卫的规定。而六军将官的除授到北宋中期可能已不被采用,正如前文所说英宗治平三年改郭逵父左神武军上将军为左骁卫上将军而不是左神武军统军,可以看出此时统军之职已基本不再除授。

三、唐宋以来六军将官品级的变化

唐代左右羽林、龙武、神武六军初时只设有大将军、将军、长史等官员,统军一职是在德宗兴元年方置。关于唐代六军将领的官品在《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史料中记载颇为不同,孙逢吉在《职官分纪》记载:左右羽林军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三人,从三品;左右龙武军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左右神武军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统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①[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三十五),《六军诸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54、656页。。孙逢吉在记载中已标明是从唐百官志中誊录而来,但《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的左右神武军大将军为正二品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十九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90页。,此为一处;《旧唐书》又记载:左右羽林军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下,将军各二员,从三品下;左右龙武军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将军二员,从三品;左右神武军大将军二人,将军二人;兴元元年正月二十九日敕,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各置统军一人,秩从二品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05页。。其中记载左右羽林军大将军正三品下和将军从三品下属于明显的谬误,唐代官制九品三十阶,三品以上只分正从,三品以下正从并分上下。其六军将军各二员,与《新唐书》的三员为第二处不同;并且《旧唐书》所记六统军为从二品,《新唐书》为正三品,而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还有一种记载:兴元元年正月辛丑,六军各置统军,秩从三品,以宠勋臣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399页。,此为三处不同。在《唐六典》中只记载了左右羽林军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⑤[唐]李林甫:《唐六典》(卷二十五),《诸卫府》,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42-643页。。《唐六典》为唐代官修,所记理应无误,左右龙武与左右神武军理应与羽林同,因此无论是《职官分纪》还是《新唐书》所记的大将军正二品、将军三人都属谬误。而对于“六统军”《唐六典》中没有记载,但《资治通鉴》中却记载了“六统军”设置的缘由:贞元十二年六月乙丑,初,上置六统军,视六尚书,以外节度使罢镇者,相承用麻纸写制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571页。。而唐代六尚书在《唐六典》、《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均为正三品,所以唐代六统军理应也为正三品,且序位应在大将军之上。

北宋六军无论统军、大将军还是将军皆为虚职,又多为宗室、外臣除授,或作为迁转或作为责降,因此北宋六军的将官不定员,与环卫同:六统军视环卫上将军正三品(位于左右金吾与左右卫之下)、大将军视环卫大将军正三品、将军视环卫将军从三品。但其中序位有所变化,唐代六军地位大致相当,但据《宋史》中“建隆以后合班之制”记载:左右金吾与左右卫在六统军之上,而六统军中左右龙武位于左右羽林之上、左右羽林又位于左右神武之上⑦[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988页。,而合班之制中的左右羽林中郎将应属于谬误,盖唐代只有五府中郎将,而无六军中郎将的设置。而六军的地位虽在左右金吾与左右卫之下,但却位高于其它十二卫,据《宋史·秦王德芳传》记载:德芳子惟宪端拱初,授左屯卫将军,累迁左羽林将军、领演州刺史,加左卫大将军、领贺州团练使,真拜资州团练使⑧[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686页。。从惟宪的迁转经历中可看出宗室授官从环卫将军迁六军,再从六军迁左右金吾、左右卫,大致如此。

四、唐宋以来六军职能的变化

唐代六军为“北衙”禁军,故其主要职能即为天子征伐和宫廷禁卫,与“南衙”十六卫共同掌卫京师。但其也具有仪卫的职能,例如左右羽林军在《旧唐书》中记载:羽林将军统领北卫禁兵之法令,而督摄左右厢飞骑之仪仗,以统诸曹之职。若大朝会,率其仪仗以周卫阶陛。大驾行幸,则夹道驰而为内仗。凡飞骑每月番上者,皆据其名历而配于所职。其飞骑仗或有敕上南衙者,则大将军承墨敕白移于金吾引驾仗,引驾仗官与监门覆奏,又降墨敕,然后得入⑨[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03页。。因此,唐代六军与十六卫还共同主掌仪卫与卤簿的职能。

到了宋代,由于三衙之兵正式成为中央禁军,故六军已失去其“北衙”禁军的职能,但如前文所说,在北宋前期六军制度并非完全废除,在《宋史》北宋前期的仪卫与卤簿中依然有六军的记载:

国初卤簿。太祖建隆四年,……礼仪使陶谷建议:“金吾及诸卫将军导驾及押仗,旧服紫衣,请依《开元礼》各服本色绣袍。金吾以辟邪,左右卫以瑞马,骁卫以雕虎,威卫以赤豹,武卫以瑞鹰,领军卫以白泽,监门卫以师子,千牛卫以犀牛,六军以孔雀为文”①[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99页。。

因此在北宋初期六军同环卫依然承担有卤簿的职能,而且在北宋初的朝会仪卫中,六军也依然承担着殿庭立仗②[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67页。的责任。据《宋会要辑稿》所记:龙武、羽林、神武六军,掌郊祀、朝会仪仗。(会仪仗)判司官一人,以判金吾卫仗将军兼领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3036页。。其中记载了仪仗司的设置,但又并非是指“金吾街仗司”,龚延明教授将其定义为:“六军仪仗司④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28页。”。太宗淳化五年八月,左神武大将军魏丕就曾权判左右金吾街仗司事⑤[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866页。。

北宋六军仪卫和卤簿的职能到徽宗时才有所改变,据《宋史》:“政和大驾卤簿并宣和增减”所记:政和大驾卤簿次六军仪仗。左右神武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各有统军二员,都头二人,羽林又有节级二人。……宣和,统军改军将,神武军旗改熊虎,羽林队无节级,龙武旗改熊虎⑥[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425-3426页。。宣和年间对六军仪仗的更改,使六军仪卫与卤簿的职能逐渐失去。而到了南宋时期,《宋史》“绍兴卤簿”的记载中六军仪仗只有军将而无六军及其统军将领的描述⑦[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441页。。因此,南宋时六军的仪卫与卤簿制度已完全被废除。

总之,唐代“北衙”六军经过五代时期三衙的创建,到北宋时已失去中央禁军的征伐与禁卫之职,所保留的只有仪卫与卤簿的职能。其六军长官也沦为虚职,为宗室除授或武臣责降。这一历史的演变,究其原因是唐代禁军的衰落,五代时才逐渐设立起侍卫司与殿前司以加强朝廷的实力。因此北宋继承了五代的成果,三衙之兵完全取代了唐代“南北衙”之兵,这也完全符合宋代君主力图加强皇权的意图,从唐代诸卫到宋代三衙也伴随着中国古代从中央集权到皇权专制的发展。

On"the six army"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U Baocheng

Sinc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ree Ya system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the six army has completely lost its imperial functions,the chief executive also granted except for the imperial clan and military officials accountability down,become a virtual level,even the"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official records"no six military records.But the historical data can be found throughout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whe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et up the"six in the division of honour",and bear for health and Lubu function.Also,the evolution of the six army and three Ya is also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imperial power,so the existing problems for the six army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the six army;granted;the guard of honor;imperial autocracy

K244

A

1009-9530(2015)01-0112-05

2014-11-12

束保成(1990-),男,安徽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宋史研究。

猜你喜欢

禁军宋史大将军
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大将军搬砖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追求颜值毁了大宋禁军
追求颜值毁了大宋禁军
北宋禁军热衷“颜值”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大将军”也写诗